杰出小学生经常在老师和父母的带领下参加公益劳动,自觉地把它作为“学雷锋、见行动”内容之一,不图名、不为利。
在这方面,主要关注以下两点:
在学校要经常参加公益劳动
虽然父母也能带领小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但毋庸置疑,由学校统一组织效果更好,父母要鼓励孩子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
2007年6月的一天,无棣县杨坊小学三年级的60名同学,利用劳动课时间,在老师带领下,到已经收割过的麦田里捡拾麦穗。
通过这种劳动,每个孩子都亲身体验到了什么叫“粒粒皆辛苦”、什么叫“收获的喜悦”,进一步培养起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意识。
这样的情形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学非常普遍,现在则很少见了。其实,这对增强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公益意识非常有帮助。
在家里要增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注重对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体措施主要有:
经常督促
上海市家庭美德调查与研究课题组调查表明,目前只有31%的父母还“每天要求子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父母并没有经常督促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包括公益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孩子连简单的自理能力都不会也就不奇怪了。
天津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能力的调查表明,一年级学生不会洗脸的有49%、不会穿衣服的有37%、不会整理书包的在90%以上!
可以说,孩子如果连这些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没有,又怎么谈得上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呢?
量力而行
由于年龄关系,对小学生参加公益劳动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这方面的具体要求是:
小学低年级学生,具体要求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洗手、洗脸、洗脚、叠被、洗手帕、洗袜子、整理图书和玩具、擦桌子、扫地、削铅笔、整理书包、做值日等。
小学中年级学生,具体要求洗小件衣服、收拾屋子、倒垃圾、钉纽扣、包书皮、帮家长买菜等。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体要求布置房间、缝补衣物、刷鞋、打扫院子、打扫楼道、积极参加社区和学校组织的活动等。
【试着这样做】
1.每个小学生都是热爱公益劳动的,不爱劳动并不是独生子女特有的毛病。让孩子多多参加公益劳动,有助于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并且能密切人际关系。
2.小学生天性并不懒。每一个“懒”孩子的背后,父母的教育意识、行为方式都有问题。要认识到劳动是孩子的权利,对孩子不要大包大揽,而是要放手让他们去做。
3.培养孩子的公益劳动意识越早越好。当孩子刚刚学会说话、走路,有了很强的参与意识后,这时候就应当赶快因势利导、对孩子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了。
4.培养公益劳动意识,首先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悄悄做”,并把它作为一条铁的纪律来执行。父母要做的,只是鼓励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