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在我决定该采取什么行动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行动也在改善我的思考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思考和行动,在我的哲学、金融投资、生活等方面都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投资策略]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想战胜股市,首先要战胜自己,而战胜自己的主要途径是独立思考和行动。归根到底,与股市博奕就是与自己博奕,因为股市是由无数个“自己”组成的。
也就是说,投资者只有认识到自己可能会犯哪些错误,才能尽可能地保持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避免发生类似错误,最终战胜股市。
巴菲特认为,一个人要挑战股市心魔,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作为一名投资学家,他深深知道,仅仅告诉某个人要怎么做是远远不够的。
就好比说,大多数人都知道要节食、多做运动、戒烟等才能提高生活品质,可是仅仅“知道”这样做还无法让他们产生“行动”。
要跳出在股市中失败的心理和情绪陷阱,就必须了解一般人是怎样坠入这种心理陷阱的,然后再学习怎样克服之道。
新兴的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亏损的投资者,往往是那些容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经常出现行为认知偏差的人。他们在股票投资决策时,常常会因为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出现大量的认知、行为偏差。通俗地说,这些人炒股票可以称之为“聪明人办傻事”。
平心而论,每一位投资者的理性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所以,出现这种认知、行为偏差不足为怪。现在的问题是,中国投资者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也就是说,他们买卖股票时非常容易受股市波动的影响。从这一点看,股市中投资者亏损比例过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最需要克服的市场情绪主要有:
过度自信
投资者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过高估计成功机会,甚至以为自己真的能“把握”股市,这时候就会忽略股市运行中的非理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造成投资损失。这是一种最常见、最根深蒂固的错误情绪。
过度反应
以股价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格,普遍存在着过度反应现象。这是因为投资者对最近得到的信息会自觉不自觉地赋予更大权重,从而忽略历史信息,导致对近期股市发展趋势的判断过度偏离长期平均值,引发股价补跌或补涨。
反应不足
反映不足实际上是过度反应的一种变种,指对最近得到的股票信息认识不足,有点麻木。每个投资者都会或多或少有这种“成见”。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容易错失投资机会,在即将到来的股价波动(大幅度上涨和下跌)面前措手不及。
禀赋效应
投资者对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或损失,对放弃损失的厌恶程度会大大高于获得收益的喜悦程度。例如,他们对账面损失10万元的心痛程度,要比账面获利10万元大得多(研究表明,前者相当于后者的2.5倍)。这种心理行为容易导致过于强调短期亏损,而不愿意及时割肉止损。
后悔厌恶
投资者在做出一项错误决定后往往会感到非常后悔,而这种后悔的痛苦比错误决定所造成的损失更痛苦。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很容易作出一系列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来。
羊群行为
这本来是指动物成群移动、觅食的现象,表现在股市投资中,就体现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别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这同样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因为它在追求与别人行为一致的同时,最容易忽略自己享有的独家信息。
代表性偏差
股评家常常会把各种纷杂无序的股市现象归纳为几种代表性类型。受其影响,投资者常常会因此产生偏见。例如,最典型的代表性偏差是“好公司=好股票”。殊不知,“好公司”的股价一旦过高,也就谈不上是什么“好股票”了。
自归因
通俗地说,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自要好”: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把失败的原因推给别人。这种心理人人都有,可是应当看到它的最大危害是:当自己的观点符合事实时还能不断强化自信心,而如果一旦不符合却不会等量削弱自信心。
[课后点评]
股市是非理性的,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习惯。研究表明,如果无法克服上述几种市场情绪,这样的投资者动不动就会在股市中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