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爸爸开完家长会一回到家就阴沉着脸,一句话没说就钻进自己房间关上了门。妈妈几次催促他吃晚饭,他都没有应声。此情此景让孩子更加心里发毛、胆战心惊,不知道下面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整个晚上,家里的空气都像凝固了一般。忐忑,紧张,不安,害怕,孩子眼巴巴地等待着家长会后一定会出现的那一幕,不管它什么时候到来。
【扪心自问】
这就是典型的“家长会心态”——望子成龙的家长,既盼望、又害怕学校召开家长会。坐在孩子上课的座位上,聆听班主任老师和任课老师讲述孩子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总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到他们的在校表现和学校的教育内容、教育环境;而与此同时,又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心理负担,生怕孩子某方面落后于他人令自己自惭形秽。尤其是那些平时表现不佳的学生,家长们更是忧心忡忡。
这时候,班主任是否掌握应有的工作特点和工作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它能在避免家长与学生“交火”的背景下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主持家长会是班主任的一项工作。家长会怎么开,直接涉及到家长、学生、老师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建立新型的家长会模式
传统的家长会模式,总是先由班主任提一通学习要求、管理要求、成绩要求、家长辅导要求,然后由任课老师接着说。但说来说去总离不开“要求”、“任务”和“告状”。
此时此刻,规规矩矩的家长们坐在下面,虔诚地做着记录,因为这是他们今后一个阶段指导孩子的行动纲领。
这种传统的家长会模式最令学生反感。
据对328名不同年级的学生问卷调查,36%的学生一听说要开家长会就心情紧张,11%的学生不愿意家长参加家长会。而且,家长会过后有11%的学生与老师关系紧张,20%的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许多学生表示家长会“尽量少开”,最好是“永远不开”。
现实逼迫家长会必须进行改革。新型的家长会模式,最主要的变化在于:
它一改过去只关心学生学习情况的单一内容,而是把范围扩大到其它诸多方面;
班主任也不再是唱独角戏的“家长的家长”,而是提前把家长会的内容告诉家长,让他们有备而来带着问题前来交流;
开会时也不再是老师在台上、家长在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
学生不再一律被排斥在家长会之外,成为永远的“缺席被审判者”,他们同样有资格参加家长会;
家长会的主题已不再局限于老套内容,而是事先由学生讨论决定。
确立新颖的家长会方式
自从“家长会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列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后,通过全国51所学校的研究与实践,发现有以下几种比较好的家长会方式值得借鉴:
交流式 老师与家长之间就教育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索,或做个案分析,或开经验交流会;
对话讨论式 针对一两个突出问题进行亲子、师生、老师与家长之间的相互对话;
展示式 通过展览学生作业、作品、获奖证书或学生现场表演等,让家长在特定的班级背景中了解自己的孩子;
专家报告式 就学生入学后某个阶段或某个共性问题,请专家做报告并现场答疑,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
联谊式 老师、家长、学生相聚在一起,用表演节目等欢快的形式共同营造和谐气氛,增进感情和了解;
参观游览式 学生、家长、老师一同外出参观游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促进沟通。
家长会的真正目的何在
家长会的目的不是揭发矛盾,尤其不是激发家长和学生之间的矛盾,甚至也谈不上暴露问题。为什么要首先指出这一点,原因就在于许多时候家长会往往会直接成为家长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交火”的导火线。
家长会的正确定义是“学校同家长联系的一种方式”,而召开家长会的目的,就是要促使家长与老师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使学校与家庭“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
正确而有效的家长会,应当能够实现它的上述目的,把家长会建成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
由此,家长会的全过程必须体现尊重、平等、合作的精神,开会之前应当就家长会的主题内容、召开方式征求家长和学生意见,精心设计邀请函;开会中间必须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家长和学生,倾听他们的经验和困惑,让他们成为会议主角;会后应当让学生参与评价班级的教学工作,倾听他们的心声,共同搞好班级工作。
家长会开到这个地步,必然会涉及到学生成长过程的多个层面,收到良好效果。每一次成功的家长必定会让家长感动,令学生激动,更使班主任自身感到获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