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一位家长反映,在他的想象中,原来以为只有年轻教师才会去看教参。因为他们初来乍到,对教材不甚了解,教学经验也不足。把它当作一根拐杖,依靠教参作点引路,慢慢地学会教学,应该是很好理解的。
然而当他了解事实真相后发现并非如此。不仅年轻教师依靠教参,年长的、优秀的教师也都在阅读和使用教参。为此他感到十分担忧。
【扪心自问】
这里实际上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教参作用何在?谁能使用教参?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合格老师?合格老师为什么还要看教参?
教师资格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师资格是中国公民获得教师职位的必备条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根据全国教师资格制度规定,凡是符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4项标准的,就应当是“合格”老师。
教师资格必不可少的4项条件具体包括:中国公民身份、思想品德、学历、教育教学能力。显而易见,前两项要求都比较“虚”,学历要求算是个硬杠杠,一般容易控制。只有最后一项条件衡量起来有相当难度。
具备教师资格并不代表就是合格老师
获得教师资格的最后一项具体条件即教育教学能力,又可以细分为身体条件、普通话水平、选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设计教学方案、掌握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管理学生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进行研究活动的能力等方面。
即使再把它进一步细分,也难以进行量化。一个最简单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又回到了以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高低的老路上去了。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师资格只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仅仅具有这项资格,还远远无法证明他就是合格老师。
最重要的不是入口关,而是学无止境
其实,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最重要的不是把住入口关,而是不断自觉地提高自身修养。
因为从入口关看,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合格的,至少是符合4项条件中的前3项。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更重要的是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活到老学到老。
当然,这还离不开切切实实地提高教师待遇,让他们安心工作,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
如果是这样,合格教师队伍就会越来越壮大,也会吸引更多的人投身于教育事业。
培训应当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我国法律规定,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7种。
在取得以上教师资格后,教师培训应当讲求实效、避免形式主义。如果“继续教育”被当作“创收”的代名词,这样的教师培训就根本无法收到实效。
在一些地区,只要交上几百元培训费、呆上八九天时间,即使不会开关电脑都没有关系,照样可以获得计算机应用合格证书,在评定教师中级职称时一路畅通无阻。这样的形式主义培训,不但与原有的培训目标大相径庭,而且还会玷污教师队伍。
毫无疑问,这样的举措与合格教师的方向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