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好”与“不会教”(1 / 1)

【镜头回放】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老教育家陈鹤琴的一句名言。

发展到后来,它被老师们广泛引用,随后出现了一些与此相似的说法,如“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实际上表达的都是同一层意思。

【扪心自问】

这句话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争议,老师们对此普遍表示不服。当初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已经不得而知,既然成为“名言”想必有它的道理。但是如果单独分析这句话,却是站不住脚的。

老师并没有“点金术”

初听起来,“没有……只有……”的句式未免绝对化了一些。前半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应该没错,是苏霍姆林斯基“每一位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翻版。而后半句话“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把所有教育责任全部推给老师,显然违反了教育规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1942年在前苏联卫国战争中身负重伤后回到教育岗位,从1948年起到去世的22年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和教育研究中,他出版了41部专著和小册子、发表了600多篇论文、1200篇供孩子们阅读的故事和童话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全球发行。由于这位教育家的理论和实践极富人性、极有人情味,本书后面还将多次引述他的观点)。

有些校长对老师说:“学生就是石头,你也要把他(她)变成黄金。”在这样的校长眼里,似乎老师都有“点金术”,然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孔子,三千弟子中也只出了七十二贤人,不敢说是“会教”的老师。

“好”与“不好”很难一概而论

所谓“教得好”与“教不好”、“会教”与“不会教”,两者并没有明确标准,很难加以明确区分。例如:

首先,所谓“好”,是指德、智、体、美、劳的哪个方面,或是所有方面?如果是所有方面,须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如果是某个方面例如学习,其最主要的标准高考、中考本身就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好”与“不好”,怎么可能都“好”呢?

其次,“好”是一个绝对标准还是相对标准?如果绝对标准,那么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好”?对此,不同的老师、家长、学生,其追求目标恐怕是不一样的。如果是相对标准,无论哪个学生从“不好”到“好”、或者从“好”到“更好”都有一个过程,甚至有一个漫长过程。即使是一代名师,只让他上一节课,也可能会石沉大海。这时候,这样的名师是否也是不合格老师呢?

再次,由谁来判别“好”与“不好”?每个人的角度不同、观点不同,判别标准也不一样。如果由老师来判别,那么一旦出现张老师说“好”、李老师说“不好”的时候怎么办?

最后,每个学生之间遗传基因、智力、教育环境、后天努力都存在着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会越来越大,甚至会有天壤之别。即使是同样聪明、优秀的学生,两者之间也会有诸多不同。同样是考100分,甲同学轻而易举就拿到了,带有某种“必然性”;乙同学可能是在经过艰苦努力才“侥幸”得到的,“一样”的后面反映的其实是“不一样”。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能作为教师的教育信念

应当承认,一个人的性格是父母先天给予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是如此。

性格决定命运。在孩子的成才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作用。既然他们的性格主要是由父母赐予的,那么,如果硬要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真难为了老师。不过,这句名言作为老师的教学信念还是非常恰当的。

许多老师反映,当他们最初听到这句话时,感到的是一种心灵震撼——如果学生“学不好”,责任就是老师的,因而下定决心要把每个学生教育成人。

可是当他们百般努力仍然“教不好”所有学生时,感觉到的只有惭愧——对学生,那些几乎个个可以成才的学生到了自己手里并没有成才,“误人子弟”职责难逃;对自己,不言而喻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

到最后,当“教不好”的学生一茬茬地来来往往时,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是一种理想、一种努力方向。

不可否认,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来“每日三省吾身”,确实对自己是一个鞭策和促进。这才是当初老教育家陈鹤琴说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所在——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