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回放】
2002年5月24日下午,山东省实验中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专场报告会,邀请6名本校高三年级学生,给在座的300多位任课老师作有关教育行为的报告,令老师们连呼“没想到”。
【扪心自问】
难怪老师们会“没想到”了,平时他们可是站在讲台上给学生上课的,现在则是学生站在“讲台”上给老师们“上课”。这些为人师表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被校长办公会安排在这里听学生讲课,有没有搞错?
亲自为报告会担任主持人的该校校长刘堃先生认为,每位老师的教育动机和教育行为,其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能否收到实际效果却只有学生最清楚。老师只有以学生为镜,才能更好地了解教育得失,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效果。举办这样一次报告会,目的就在于此。
那么,这6名学生又说了一些什么呢?
已被保送上北京大学的高三学生潘琼认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财富,无形中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深刻影响。可是有些老师不善于展示自己个性,课文讲得平平淡淡,这就是上课时一些学生犯困的原因。
她举例说:50多岁的英语老师高老师,经常给学生讲这样一句话:“I'm much nearer to the grave than you are,but I'm slow to wards it.”意思是说,我比你们离坟墓的距离近得多,可是我走得很慢。
这样一句充满幽默和哲理的语言,令许多学生永生难忘,同时也把老师的乐观态度传给了每一位同学。
她认为,老师的教育行为和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听这样的老师讲课,学生不但注意力集中,而且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他同学也从不同角度、理论联系实际地描述了老师的教育行为对他们的影响。
张宁同学认为,老师的课外知识非常重要,博闻强记的老师很容易树立自己的权威,令学生刮目相看。
张王乐同学希望老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把这种个性差异当作一种资源来进行开发。
比较内向的吴华同学,则从性格内向的同学经常会有的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卑感出发,提醒老师:老师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微笑、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使这些同学心情豁然开朗。而做到这一点,对于老师来说却是举手之劳。
迟超同学从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角度进行了细致描述。他说,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好比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要站在一个比学生层次更高的角度看待教育中的矛盾和困惑。在对待“问题学生”时,要像医生对待病人一样不放弃任何希望。当老师在付出这份心血时,也许当时并看不到任何效果,但是一旦学生今后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时,就会非常感激老师。这很好理解,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有时效果还不确定的一项特殊工作。
可以想见,这样的报告会对老师的触动很大。报告会结束后,老师们纷纷反思自己以前的教育行为。
老师们普遍认为,关于教育的大道理老师都懂,可是这些“大道理”在学生的嘴里反馈给老师,其教育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可以毫不恭维地说,这要比专家们的报告更接近教育真谛。稍有不足的是,这6位学生都是优秀学生,他们的想法只代表了一个方面,如果学生的代表性更广一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