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位随身携带信用卡的美国消费者,实际上在平时频繁的消费活动中就已经对数十家公司进行了大量的基本面分析,如果你正好就在某个行业工作,那么你对这个行业的公司进行分析就更加如鱼得水了。你日常生活的环境正是你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谁都能希望买到10倍股,可是10倍股究竟在哪儿呢?彼得·林奇的经验是,不需要通过复杂计算,只要从普通常识中随便想想,就能找到这样的好股票。
20世纪70年代早期,彼得·林奇在掌管麦哲伦基金之前,担任富达基金公司的分析师。那时候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整天参观美国各地的纺织厂,计算这些纺织厂的销售毛利率、股票市盈率、经纱纬纱密度……可以说,他对纺织行业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但是他不得不承认,有时候这种深入了解,还根本比不上普通常识更重要。
他举例说,有一次他的妻子去超市买东西,发现收款台旁有一个单独放置的金属架,上面摆放了一些彩色塑料包装的女士连裤袜。原来,这是生产厂商在一些超市进行连裤袜试销,正好被他们遇上了。
当他们结账离开时,生产厂商派出的工作人员就在那里不断询问那些正要离开超市的女士们,向她们了解是否购买了这种连裤袜,进行市场调查。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的回答都是“是的”,虽然这些顾客已经根本想不起来这连裤袜的牌子是什么。
彼得·林奇的妻子想,这样一种试销商品连究竟是什么品牌顾客也没记住就如此畅销,那么,一旦它做了广告、品牌知名度出来了,销量将会多么惊人!
于是,妻子提醒彼得·林奇关心一下这家公司的股票,彼得·林奇马上按惯例对这家企业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远景,远远比他想象的要好得多,于是他把这家公司的股票推荐给了投资组合管理人员。
后来,这家公司的股价上涨6倍时被一家联合食品公司收购了。彼得·林奇相信,如果它没有被收购的话,它的股价会上涨50倍,因为它即使在被收购后的10年间,销售量仍然是一直稳步增长的。
另外一个例子与此相似。这是在新英格兰流传的一个相当有名的故事。
说是20世纪50年代,有一位消防员注意到当地有一家生产妇女卫生用品的企业,业务发展十分迅猛。他想:莫非这家企业的业务非常兴旺,否则发展速度怎么会这样快呢?
基于这样一种简单推理,他投资2000美元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然后在接下来的5年间,每年都拿出2000美元追加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到1972年时就成了百万富翁。而这时候他投资的本金才多少呢?仅仅只有1.2万美元!
彼得·林奇能肯定,在这位消防员购买该公司股票的几年间,一定会有很多投资专家向他建议,说他这样购买股票在逻辑推理上是有缺陷的;如果他还明智的话,就应该选择购买那些机构主力正在建仓的蓝筹股,云云。
令人庆幸的是,这位消防员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独立自主地找到了一只好股票。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彼得·林奇非常赞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10倍股。他深有体会地说,散户投资者平时只要在自己的工作场所或购物中心稍加留心,就能发现表现出众的优秀上市公司,而且这种发现会比机构投资者更早、更可靠。
彼得·林奇认为,连裤袜案例的美妙之处在于,投资者并不需要一开始就知道这种连裤袜会畅销,完全可以在它畅销全国之后的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再买入该公司股票……无论哪一年购买,都会获得至少3倍的回报。现在的问题是,许多购买这种连裤袜的女性顾客的丈夫,虽然也是投资者,却没有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以至于丧失了这种丰厚回报,这种熟视无睹非常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