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业余投资者和新手们来说,要弄清楚存货的变化及其对公司收益的影响是相当困难的,但是对于那些熟悉某个特定行业的投资者来说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年报中,有一项“关于收益的讨论与分析”这样的内容,其中有一条关于存货情况的详细附注。彼得·林奇说,他总会非常仔细地阅读这个部分,以便看一看这家公司是不是存在存货积压现象。
存货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主要看以下两点:
一是关注存货数量的变化
一般来说,存货增加通常是一个不好的兆头;尤其是当存货增长速度超过销售增长速度时,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存货积压对不同上市公司效益所产生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
基本上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该公司的存货放得越久、价值越高,这种存货数量的增加与其说是“积压”还不如说是“储值”。
例如这几年房价飞涨,房地产开发公司有房不卖,原来一套房卖50万,两年后能卖80万元,就属于这种情况。相反,如果该公司的存货放得越久、价值越低,情况就不妙了。服装公司的连衣裙,本来售价每件50元,积压一年后每件10元也不一定有人要。
二是关注存货核算方法的变化
在会计核算中,核算存货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些方法在会计准则中都是允许的,但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会计年度内不能更换。从这种方法换成那种方法,必须等这个会计年度终了、下年度开始时才行,而且必须报税务部门批准。
实际上,每当计算存货的方法发生变动时,很可能就意味着每股收益也会随之改变,否则它为什么要改呢?
核算存货最常见的方法有两种: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其核算结果当然是不一样的。
举个简单例子来说,某公司销售某种物资8吨,每吨价格18500元,销售收入是148000元。该公司一共有该物资10吨,其中3吨是30年前购买的,当时的价格是每吨580元;7吨是2年前购买的,当时的价格是每吨13600元。
如果按照先进先出法核算,这笔业务的经营利润是18500×8-(580×3+13600×5)=78260(元);如果按照后进先出法核算,则是18500×8-(13600×7+580×1)=52220(元),两者相差(78260-52220)÷78260=33.27%。
要命的是,这两种核算方法居然都是“合法”而“正确”的。
很显然,这对于不懂会计准则、不了解该上市公司存货核算方法是否有变化的投资者,肯定会有一定的“误导”作用!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散户投资者在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时,要注意该公司的存货核算方法是否有改变。如果有改变,就要把它换算在同一种存货计价方法下比较,看期末的存货价值与上一年相比是增加还是减少了,这种比较才有意义。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上市公司的经营业务非常复杂,很难进行这种“换算”。可是如果不注意这一点,你被财务报表“忽悠”了也浑然不知,还在那里仔细研究各项财务数据,当然就免不了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阅读上市公司年报时,要注意把销售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相比较。如果该公司销售额增长了10%,存货却增加了30%,那么,现在由于销售增长所增加的那一点点利润,很可能弥补不了将来处理库存积压时所造成的削价处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