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惧怕机构主力有多么强大(1 / 1)

散户的优势在于他没有时间压力,可以仔细思考,等待最好时机。如果要他每个星期或每个月都要买卖股票,他肯定会发疯的。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许多散户投资者非常关心机构投资者的一举一动,甚至感到莫名其妙的害怕,总喜欢把自己比作“散兵游勇”,把对方看作是“正规军”。其实,这种比喻非常不恰当。因为大家本来就在同一个股票市场上,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机构投资者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很不起眼的小角色,从60年代开始,由于大型证券公司的法律组织形式从合伙企业变成了公司法人,机构投资者的实力才越来越强,到80年代甚至主宰整个股市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从理论上说,合伙企业中的合伙人,每个人都有用私人财富偿还债务的义务;而公司制下的每个股东,他们承担的义务是有限的(所以才叫“有限责任公司”)。这种制度改变的目的,本来是为了鼓励人们投资、进一步壮大证券公司实力的。

证券公司成为公司法人后,虽然可以通过公开渠道发行股票筹集资本,实力壮大起来了,可是它的交易方式、重大经营事项必须公开和透明,而这对散户投资者来说有非常大的好处。

彼得·林奇说,他一直听到这种一种说法,说是在目前非常危险的市场环境中,散户投资者根本没有成功机会,所以,应该退出市场才会更安全。

可是他认为,散户投资者完全有能力应付各种各样的市场情况,关键是要持有好股票。如果投资者应该担忧的话,那么担忧的不该是散户投资者,恰恰相反,应该是机构投资者。

例如,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时,真正发生亏损的对象是那些股市大跌时卖出股票的投资者,他们主要是用保证金买卖股票的投资者、风险套利者、期权交易者、根据电脑“卖出指令”抛售股票的投资组合经理人,恰恰不是散户投资者。

彼得·林奇作为一家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人,他对机构投资者的操作行为了如指掌。他描述道:“一般而言,在一波典型的股票波动过程中的最后20%的时间里,专业投资者往往是正确的。正是在最后这个阶段,华尔街的专业投资者们才开始研究这只股票,高声称赞这只股票,然后排队抢购这只股票,与此同时用锐利的目光紧盯着时刻准备退出的后门。专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是:很快捞上一把,一有动静就赶紧溜之大吉。”

相比而言,散户投资者就完全不必慌慌张张,也不必这么临时抱佛脚。当机构投资者纷纷堵在那里卖股票时,你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它,从而轻轻松松地以低价买入;当他们醒悟过来、纷纷抢购股票时,你再以高价卖给它们。

他举例说,自动数据处理公司、可口可乐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施贵宝公司、废物管理公司等股票,1987年中期时都是大型机构投资者的宠儿,但仅仅10个月过去后,就被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很低的价格无情抛出。

可是要知道,虽然股指大跌了,可是这些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些股票还是原来的股票,仍然具有较高的收益、令人兴奋的发展前景、良好的现金流。散户投资者这时候以低价吃进,投资风险就很小很小。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彼得·林奇认为,散户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相斗,要学会这样一种本事:“等待那些失宠于机构投资者的股票下跌到一个简直令人疯狂的低价后再趁机买入。”他说,现在每天的股票交易量越来越大,机构投资者反复无常的频繁交易,正好为散户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投资机会。本案例中所提到的股指大跌后、基本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这些优质公司,就是散户投资者应当优先考虑买入的优质股票。

机构投资者的一个通病是“星期一现象”,彼得·林奇对此有过研究。他认为,产生“星期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周末整整两天的休息时间里,机构投资者无法和上市公司交流,于是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对各种担心事件的关注上,结果越想越害怕,星期一股市一开盘时积累了太多的心理恐惧,所以纷纷抛出,从而导致股指下跌。星期二过后发现一切照旧,股指又会慢慢反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