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承认,我本人为每日交易量的增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为我每天都在买入卖出股票,但是让我获利最多的股票往往是我已经持有了3年甚至是4年的股票。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彼得·林奇炒股的一个特点是,买卖的股票品种特别多、频率特别快。
通常在一个普普通通的交易日,他要买进5000万美元股票、同时也卖出5000万美元股票。这些交易由3位交易员负责。在他持有的1400种股票中,持有量最大的100种股票占总资产的一半、持有量最大的200种股票占总资产的2/3,股票换手率每年都超过300%。
彼得·林奇炒股为什么要这样频繁交易呢?这种频繁交易和他倡导并坚持的长期持股原则是否相符呢?答案是肯定的。
他介绍说,如果他碰到10只股票,他会很高兴地把这10只股票全都买下来,然后对它们开展调查研究。当然,这10只股票不可能都是他认为合适的、更不可能都是理想的。大约3个月后,他会从中挑选出不到1/4的股票予以保留,并增加持股量,其余的通通卖出。
彼得·林奇掌管的麦哲伦基金规模巨大,是促使他不得不频繁交易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
从根本上看,这还是彼得·林奇独有的一种炒股方式。在这种买卖方式下,麦哲伦基金的股票组合随时都在改变,这种改变对增强投资回报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1977年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总经理的第一年时,基金规模还只有0.18亿美元,投资组合中包含41种股票,换手率是343%。在他担任总经理后的3年间,每年的股票换手率都超过300%,结果怎么样呢?基金规模在1981年达到1亿美元,增长了5倍。
1982年,彼得·林奇被评为“过去10年中最成功的共同基金经理”,当年的投资收益率为305%,3个月内买了166只股票,基金规模高达4.5亿美元。
1983年中期,麦哲伦基金的投资组合中一共有450只股票,到年底就翻了一番达到900只,基金规模也升值到了16亿美元。
面对这样庞大规模的基金,彼得·林奇是怎样保持“主动性”、从而使得自己始终跑赢大市的呢?他的秘诀是,在这900只股票中,其中有700只股票的总和加起来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
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考虑是:一方面,这些上市公司本来规模就小,即使拥有该股票的投资上限(总股本的10%),数量也会受到严重限制,不可能买得过多;另一方面,他同样也吃不准这些上市公司是否真的值得投资,购买这些上市公司的股票,只是一种“借口”——借此机会来对该公司进行了解、分析、研究,从而最终确定这是不是一只理想的股票罢了。
因为你只要持有这家上市公司的一些股票,上市公司就会定期给你寄送财务年报等资料,这样,你去跟踪、了解这家公司就相对容易得多了。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彼得·林奇的股票操作特点是:“先买入、再了解、再调整”。乍一听,颇有些“先结婚、再恋爱”的味道。这对抱有“恋爱至上”观点的人看来是无法接受的,可是对于双方都是大龄青年、双方父母都在逼婚的人来说,速决速战也并非不是一种办法。当然,炒股毕竟和恋爱、结婚有根本不同,股票“看不顺眼”随时可以换掉,而只有真正买入这只股票后,投资者才会真正对它关心起来。
彼得·林奇的这种投资思路独树一帜。研究表明,他对这些股票“先恋爱、后结婚”的成功率是10%。也就是说,在原来对这些股票不很了解的情况下,买入10只股票会从中发现有1只股票是情投意合的。一旦找到这只股票,就对它增加持有量;然后把其它股票通通卖出。如此这般,循环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