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力在股市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的耐力。如果你每当遇到恐慌就想抛掉存货,你就应避开股市或股票基金。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许多投资者卖股票是看股价涨跌的:股价上涨了,他就把手中的股票卖出,以赚一点点蝇头小利;股价下跌了,他也赶快把手中的股票卖出,美其名曰是为了“止损”。彼得·林奇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十分失败的。
究其原因在于,他们都把眼下股票价格的变化,错误地当作了上市公司的基本价值发生了变化。而实际上,眼下股票价格的变化,根本不能反映这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有任何变化,而且要命的是,有时候股价变化还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变化方向完全相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去卖掉股价已经上涨(或者下跌)的股票,可以说是愚蠢透顶。
正确的做法是:应当根据股票价格相对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情况,来确定买入、卖出股票,调整投资组合中不同股票之间的资金分配。只要这家增长型公司的收益在继续增长、规模在继续扩大,并且还看不到影响公司增长的危机出现,就应当继续持有这只股票。
举例说,如果你希望从一只稳定增长型股票上最多获利40%,而现在这只股票的股价已经上涨了40%。如果接下来没有任何利好消息让你觉得这只股票的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这时候你就应该卖出这只股票;如果能证明这只股票的价格还会涨,这时候你就不能卖出这只股票;如果你两者都吃不准,也可以只卖掉一部分股票。卖掉这只股票后,应当重新买入另一只股票,当然是那种十分具有吸引力的、股价还没有好好上涨的股票。
彼得·林奇的通常做法是:同时关注2只快速增长型公司股票,每隔几个月就关注一下它们的基本面变化情况。如果其中有一只股票已经上涨了50%,他就会卖掉这只股票,因为他对这样的上涨速度感到怀疑;而另一只股票的价格虽然基本没动甚至还在下跌,可是发展前景不错,他却会增持这只股票。
通过这种方式,把有限的资金在收益中等的稳定增长型股票之间转换操作,总体上看,投资收益率会相当于你长期持有一只大牛股。例如,每次转换只要有30%的回报率,6次操作之后,其累计复利收益就相当于一只4倍股。
彼得·林奇说,股价下跌并不什么痛苦的事,关键是这只股票要好。所以,没有必要看到股价下跌就低价卖出。相反,这时候的股价下跌,还正是追加买入的好机会呢!
彼得·林奇历来非常反对“止损指令”,即国内散户投资者最熟悉不过的操作手法:当股票达到某一事先确定的价位(通常是低于买入价的10%)时自动卖出。这样做,虽然能够把损失控制在10%以内,可是却能把你的账面亏损变成现实亏损。
目前的股市波动性非常大,下跌10%又能说明什么呢?如果你非要这样做,实际上就表明,你在购买这只股票时,就预测到了将来会以比股票买入价更低的价格卖出这只股票:一句话,你是准备亏损的。
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当股价下跌到你的止损价位,吓得自称非常谨慎的你全部抛出手中的股票后,股价随后就强劲反弹。这说明什么?说明用止损指令来企图减少亏损、保护自己,实际效果很可能恰恰相反:你很可能会因此损失一个10倍股的投资机会,最典型的是Taco Bell公司的股票走势。
反过来的例子也有很多。有些散户投资者在买入股票时就设定了盈利目标,例如“股价翻一番就卖出”,企图以这种方式来保证自己获利。彼得·林奇说,这种做法也是很可笑的,如果他也坚持这样做,那么他就不可能从任何一只大牛股中获得翻好几倍的盈利。
彼得·林奇认为:要像思考什么时候买股票一样思考什么时候卖股票。也就是说,如果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这只股票,那么也就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卖出这些股票了。
他的经验是,丝毫不关注外部宏观经济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除了少数几个特别重大事件以外,他确信每个宏观经济事件都只会以某种具体方式影响具体行业,而不会具有普遍性。
例如,当石油价格下跌时,石油服务公司的股价当然会受到影响,可是却不会影响到制药行业。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彼得·林奇认为,只要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保持不变,或者变得更好,那就要持有这只股票。过几年后看一看,你所获得的巨大投资回报连自己也会感到吃惊。什么时候应该卖出股票,不能根据股价涨跌来确定,也根本没有其他什么计算公式。也许“利率上升”、“经济衰退即将来临”是卖出股票的理由,然而谁又能预测这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呢?
许多散户投资者总是习惯于这样的操作:卖掉股价已经上涨的股票,紧紧抱住股价下跌的股票。彼得·林奇批评说,这种做法“如同拔掉鲜花却浇灌野草一样愚蠢透顶”。也有一些人的做法相反:卖掉股价正在下跌的股票,紧紧抱住股价上涨的股票。彼得·林奇说,这种做法与上面这种做法相比,“投资策略也高明不了多少”。正确的做法是,卖股票要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与股价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