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训练有素的猎犬一样搜索(1 / 1)

选股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但是过于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仅仅依靠分析公司财务报表就能准确预测未来股价的话,那么数学家和会计师就应该是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可是你看看世界富豪排行榜,怎么连一个也没有呢?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彼得·林奇在选股方面的灵活性,是众所皆知的。他说,选股最关键的是灵活性,因为你总能在股市上找到一些价值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为此,他形容自己:“我选股完全是凭经验,像训练有素的猎犬依靠嗅觉搜索目标一样,从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不断搜索。”

麦哲伦基金是一只资本增值基金,所以,彼得·林奇可以购买任何投资品种,包括国内股票、国外股票、债券。总之,可以随意挑选想要投资的任何股票,而不像成长型基金经理那样只能选择一种类型的股票,哪怕所有的成长型股票价格都被过分高估了,也只能如此(这种情况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

彼得·林奇总是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和基金规模,灵活调整选股策略。

在选择股票方面,他从掌管麦哲伦基金开始时的重点选择小盘快速成长股,到后来的重仓投资大盘蓝筹股,并进军海外市场、投资外国股票;在投资组合策略方面,他从开始时的频繁买卖换股,发展到后来长期持股不动……

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总经理后的第一个月,就整天忙于换股:卖出前任总经理喜欢的股票,买进他自己喜欢的股票,而且还要不停地变现。到年底一看报表,他自己都为自己选择的这些股票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规律感到不可思议。尤其是他原来做分析师时,最擅长的是研究化工行业,可是最终选股时却没有这个行业的股票,他自己也感到无法解释。

其实,这一点很好解释。因为在他选择股票时,并没有去关心某个行业的股票投资一定要占基金总规模的百分之多少;他更关心一个特定的上市公司,背后都有些什么具体的故事情节。

例如,他无论原来的投资组合中是不是有广播电视行业的股票,只要突然对这个行业感兴趣了,就会想一想这个行业明年的利润是不是会比今年更高?凭什么?为了了解具体情况,他会去专门拜访一家电视台,并且会特地打听这家电视台最害怕的竞争对手是谁,然后核实所听到、看到的所有细节。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他本来去拜访一家电视台,是想买这家电视台的股票的。可是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当他听说了另一家电视台的名字后,仔细打听一下那家电视台,发现那家电视台比这家更好,于是最终购买了那家电视台的股票。

这种灵活性表明,基金经理人即使对许多行业只是略知一二,其实也没有多大关系。只要他完全、彻底“解剖麻雀”,就能获得真谛,照样能够成功选股。

事实是最好的证明。1978年3月出炉的麦哲伦基金年报表明,1977年该基金净值增长了20%,而同期的道琼斯指数下跌了17.6%、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9.4%。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灵活选股让彼得·林奇尝到不少甜头。当初麦哲伦基金规模还只有0.18亿美元时,他就与流行观念背道而驰,敢于投资2家大型石油公司: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皇家荷兰石油公司。因为他发现皇家荷兰石油公司的业绩正在大幅度好转,而华尔街上的那些机构投资者显然还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于是趁低买入这只反转型股票,最后大获全胜。他说,有人以为麦哲伦基金的成功主要得益于投资成长股,可事实上投资在成长股的资金从来没有超过一半。

彼得·林奇介绍说,他从来没有一个全面的选股策略:“选股根本无法简化为一种简单的公式或者诀窍,根本不存在只要照葫芦画瓢一用就灵的选股公式和窍门。”“我选股的方法是,艺术、科学加调查研究,20年来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