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研究10家企业,总会发现其中有1家会比预期好;若研究50家,可能就会挖到5家。股市中永远有惊喜,一定能找到专家忽略的股票。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实战经验】
麦哲伦基金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于,彼得·林奇给助理们充分授权、独立思考,自己做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负全部责任。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助于充分发挥下属的最大潜力;另一方面,知道自己对自己的决策要负全部责任,人才才会真正马上成长起来。
彼得·林奇认为,这种做法在同行业中是具有“革命性”的。因为其他同行的通常做法是:由分析师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然后向基金经理推荐股票。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一方面,基金经理不用去做研究工作了,选择股票时既方便又轻松;一旦选股发生失误,也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因为这股票是分析师推荐的,而分析师推荐股票是经过认真研究、有“科学依据”的,至少,他会把责任推给分析师。另一方面,由于分析师担心自己推荐的股票最终表现太差会被挨骂,所以从明哲保身起见,他会推荐那些大家普遍高度认同的股票,不敢具有独到眼光。这样,一旦这只股票表现太差,也会因为其他公司都在买这只股票而“没有责任”,至少也会法不责众。
彼得·林奇所称的革命性变革,就是彻底消除了这种互相推诿、明哲保身的根源。每个基金经理都必须独立研究,对自己的选股结果负全部责任,这样,虽然分析师仍然要推荐股票,可是最终选择哪些股票由基金经理自行决定。
实际上,这就相当于一只股票在分析师和基金经理的双重研究下,才能最终被买入,选股质量当然就提高了。而对于分析师来说,他同样必须加倍努力、深入发掘大牛股,才能赢得基金经理的青睐。否则,他推荐的股票总是得不到基金经理的赞同,不但前途未卜,甚至还会为能否保住眼下的饭碗而担忧。
为了定期交流内部信息,彼得·林奇规定,每个星期都要召开投资例会,所有分析师和基金经理都要在会上提出本星期要推荐哪些股票,并说明理由。
由于人数众多,每个人的发言规定只有90秒钟,但这对于简单说明一下买入这只股票的理由已经足够了。彼得·林奇的要求是,这种投资解释必须让小学五年级的孩子都能听得懂、而且听得不厌烦,否则就放弃。
为了保证分析师的积极性、避免发言者动摇自信,投资会议上不允许提任何反馈意见,更不允许听者进行辩论。否则,分析师在今后发言时就会变得更加小心谨慎,而这对独具慧眼挖掘大牛股是非常不利的。
当有了这样一支优秀分析师队伍后,彼得·林奇任命新的基金经理,首先就从这些年轻的分析师中产生,否则他们就会被竞争对手挖了去。而这种新的基金经理越多,年轻分析师的培养环境就越好,反过来又会促进整个团队素质的提高。
【洋为中用,点到为止】
彼得·林奇的这种独立思考、自己对自己负责的原则,同样适合于每一个散户投资者。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听了朋友的推荐买了一只股票,后来在这只股票上亏了,你就把责任推到这位朋友身上,对老婆抱怨说:“都是听了他的鬼话,否则我怎么可能会买这只股票呢?”这种逃避责任的做法,虽然似乎也有一些道理,但终究无助于你长记性。
彼得·林奇要求每个基金经理听取分析师推荐股票后,都要独立思考、完全负责,而不允许批评、反驳分析师的观点,这种做法非常有助于推荐者畅所欲言。如果意气用事,很可能会使对方欲言又止,甚至言不由衷。散户投资者在听别人推荐股票时,也应当坚持一条原则:多听、少说。当然,彼得·林奇更提倡不要听别人推荐,而完全由自己分析、研究、思考、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