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慧+西方运作(1 / 1)

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发展成一个如此庞大的电商帝国,与创始人马云的“东方智慧+西方运作”分不开。

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还相对缺乏世界级大企业。这固然有发展时间短的原因,同时也与大多数企业家满足于小打小闹有关。而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在短短10多年间就脱颖而出,与马云的“东方智慧+西方运作”是分不开的。

创业伊始,马云就强调要用“东方的智慧(管理理念)、西方的运作(管理制度)”来面向全球市场。所以我们看到,阿里巴巴拥有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凝聚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梦幻团队。

在管理模式上,阿里巴巴一直要求管理者用过人的智慧、胸怀、眼光来驾驭企业,而不是用职位或控股权去影响别人。

在团队管理上,阿里巴巴要求每一个主管职位以上的人都必须在海外接受3至5年的教育,或者有过5至10年的海外工作经历,然后分成“管理”和“学术”两条事业之路上升,互不相扰。

阿里巴巴之所以会拥有这样的企业文化和团队,与其创始人马云的经历分不开,甚至可以说是马云“实践出真知、奋斗长才干”的结晶。

马云很早就开始了小商小贩生涯。早在他13岁时,就会在星期天去西湖边上给外国游客做导游,一边练口语,一边赚外汇。

高中毕业后,他一共参加过3次高考,有整整两年时间一边补习一边打工,从秘书、搬运工到蹬着三轮车给杂志社送书,什么都干过,可谓吃够了各种苦头。

后来在大学教书时,他在西湖边上发起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渐渐地在整个杭州翻译界小有名气。

名气大了,请马云做翻译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他在1992年专门成立了一家海博翻译社,取自英文HOPE(希望)的含义。

当时的他,还未具备成熟的商业头脑,所以翻译社一直不景气,每个月的毛利只有200元,可是仅仅房租这一项开支就要700元。为了维持生计,他只好把翻译社的半个店面转租给别人,以减轻房租负担;同时,亲自到义乌、广州等地批发鲜花、礼品、手电筒、内衣、袜子、工艺品回来摆地摊,费劲地维持着海博翻译社的收支平衡。就这样,海博翻译社勉强坚持了3年。

创办海博翻译社虽然没有赚到钱,却大大锻炼了马云的经营能力,也使得他在后来创办阿里巴巴时少走了不少弯路。至少,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了小商贩们的艰辛,为他后来创办电商平台为小商贩们服务积累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海博翻译社在1995年4月升级成国内第一批互联网公司之一的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并且在1995年7月为浙江省对外宣传办公室做了个网站,从此一炮打响。

1996年3月,马云与杭州电信公司共同组建“中国黄页”,以60万元的市值占股30%;杭州电信公司投入现金140万元,占股70%。

1997年年底,当时的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邀请马云去北京建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于是,马云将自己所持有的21%的中国黄页股份卖掉,换取现金10多万元,赴北京开发了对外经济贸易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易会、中国招商网、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网等一系列网站。

马云在北京的这段经历,使得他能够零距离地从宏观层面接触到外经外贸业务,于是做B2B网站的想法开始在他心里逐渐成熟起来,实现了他事业上的第一次蜕变。1999年,35岁的马云决定回家乡杭州创业,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电子商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