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线网站一开始就把品牌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正因如此,一方面它抵住了互联网巨头的魔爪;另一方面,又提升了许多收购而来的品牌的价值,形成无处不在的利益共同体。
美国在线网站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总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它可以提供电子邮件、新闻组、教育和娱乐等多媒体服务。
美国在线网站一开始就把最广泛的电脑用户当做自己的目标客户,打造无处不在的品牌、走品牌道路。凭着这一招,到1993年12月时,AOL的在线服务用户数就超过了50万人,在全行业中名列第三。
这时候,互联网巨头微软公司开始通过MSN进入该领域了,这对AOL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该怎么办?AOL当然既可以迎面痛击,也可以曲线救国,但显而易见,面对微软公司这样的巨无霸企业,选择后者才不至于以卵击石。
AOL立刻以最快的速度扩大自己的用户基础、争夺地盘。地盘做大了,拥有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当时,斯蒂夫·凯斯宣称:“这是一场地盘争夺战,(以后)要想廉价或轻易地守住这块地盘再也不可能了。”
扩大地盘就需要依靠品牌的力量,增强品牌号召力。AOL高层特德·莉奥西斯认为,美国在线必须成为知名品牌,就像可口可乐那样能够让人时时刻刻感受得到。
对此,AOL一方面降低软件安装难度,另一方面提供免费使用期限。在此基础上,还与一些重要电脑制造商签订捆绑式销售协议,确保与微软公司、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无缝对接。
以免费安装为例。当时AOL给电脑用户发放出去的软盘数量高达几百万张,20世纪90年代,它用在品牌推销上的费用近10亿美元。正是如此大手笔的投入,让AOL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为后来全球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品牌。
AOL的品牌效应使得它不但在内部注重挖掘、创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产品,还从外部不断收购现成品牌,壮大队伍和实力。它最喜欢的做法是“通通买下”。所以能看到,从ICQ、Spinner到Winamp、Movie Fone,统统成为AOL的目标。实际上,这些品牌也确实给AOL增光不少;同时,在AOL的羽翼下,这些品牌价值也都扶摇直上。
即使如此,当1993年,AOL已经跻身于同行前列时,微软公司也根本没有把它放在眼里。
于是,1998年,AOL干脆买下了拥有当时最流行聊天软件ICQ的网景公司,并且与太阳微系统公司等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对抗微软公司。
1999年12月,AOL的董事会成员接受记者采访时,在被问到迪士尼乐园是否有可能被AOL收购时,他开玩笑地说了句:“也许时代华纳更令人感兴趣。”
后来,玩笑变成了现实。斯蒂夫·凯斯于1999年10月提出了合并时代华纳的动议,并于12月23日最终敲定交易方案。
这一震惊全球的购并举措,连同此前即1998年收购ICQ、网络浏览器Netscape、媒体播放器Winamp,使得AOL成为了一家通信和媒体巨头,拥有互联网上最大的用户群体,并且在娱乐、出版、有线电视、宽带接入领域拥有广泛基础,成为当时全球第一大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就连互联网企业巨头微软公司和AT&T都要倒吸一口冷气。为此,它们不得不放下身段来主动和AOL讲和——微软公司以推销浏览器软件为交换条件,承诺在Windows 95上捆绑销售AOL的软件;AT&T则同意在它的服务网上为AOL提供专用链接。
但直到这时,外界仍然看衰AOL,认为它正在实施一系列冒险行为、前途未卜。有人怀疑它报表做假、制造虚假繁荣,有人认为当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可以越来越方便地访问网络时,还有谁会通过AOL“绕个弯”再上网呢?
在这种情况下,斯蒂夫·凯斯依然不慌不忙维护着品牌建设。他首先投入35亿美元在数据信息网中拓宽带宽、缓解网络堵塞,同时改进账目统计方法,很快就控制了30%的互联网电信业务,推动股票价格节节上升。
2013年2月,AOL又投入数百万美元收购了一家技术测评网站;8月,投入4.05亿美元收购美国网络视频公司。
2015年5月,AOL以44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一家电信运营商,对AOL的估值为每股50美元,比之前3个月的加权平均股价溢出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