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里,Facebook网站(译为“脸谱”,谐音“非试不可”或“非死不可”)只是一家企业,或者说是一家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其联合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更愿意把它看作是自己的一种“使命”。
2015年10月24日,扎克伯格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用中文演讲时强调,2004年他创立Facebook网站时最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人的连接”。因为在他看来,当时虽然已经有了许多电脑网站,可以在这上面看新闻、听音乐、看书、看电影、购物,“可是没有服务帮我们找到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人。人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把更多的人联系在一起,就是他创办这家公司的“使命”。
正是这种使命感,促使马克·扎克伯格把Facebook网站做大、做强。他说:“我们的企业更强大是因为可以和客户有更好的沟通;社会也会变得更强大是因为我们知道得更多。当我创立Facebook的时候,我不是要创立一个公司。我想要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当你有使命,它会让你更专注。”
而早在2011年6月9日,他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所中学发表演讲时就说,成功没有捷径:“开设一家像Facebook这样的公司,或是开发一款像Facebook这样的产品,需要决心和信念。所有值得做的事都是十分困难的。”“要想改变世界,不能依靠一时的灵感或智慧,而是需要多年的练习和努力。一切真正了不起的事物都需要许多努力。”不用说,马克·扎克伯格的这种使命感与他过硬的电脑网络技术是分不开的。10岁时,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后来Facebook网站的优越应用程序则一再证明了他的“编程能力”。全球互联网领域的一些顶尖技术导向型企业也都纷纷购买Facebook网站的版权,这更能证明它的技术先进性。
当时,其他网站对上传文件、图片、视频等都有空间限制,Facebook网站则别出心裁地取消了这些限制,同时还取消了保存时间的限制。为了方便用户、当然也是为了扩大用户队伍,Facebook网站还在2007年5月推出了“市场”功能,用户可以在这上面免费发布各类供求广告,如出售出租房屋、找工作等,以增强实用性。
在其他网站,用户注册、登录、留言都会留下痕迹,这固然有许多便利之处,但同时也为别人“人肉”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Facebook网站在这方面与众不同,用户可以随便使用一个昵称来留言。后来,越来越多的网站关闭留言功能而改用Facebook网站留言板外挂。用户不需另外注册新的账号,也不需要重新登录,就可以留言、回应,既能自由发表意见,又能完全匿名,而且还是免费的。
为了尽快实现“连接人”的使命,Facebook网站加快争夺移动互联网市场,推出了与运营商联合给用户买单的“流量免费”做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日本,Facebook 2012年来自移动端的收入还是零,可是仅仅到2013年10月末,它从移动端获取的收入占比就已经高达49%了。有了效果之后,Facebook网站开始逐步停止“流量免费”政策。在印度的数据表明,停止执行这一政策后依然有75%的用户选择留下来,这就基本达到目的了。[1]
这样的异军突起,当然会引来既得利益者的阻截和围剿,但Facebook网站势如破竹,总能找到各个击破的办法。
例如,搜索引擎领域的霸主谷歌公司早在2004年就推出了社交网络Orku,但没想到很快就被Facebook网站所超越;接下来,谷歌公司在2005年发布的RSS阅读工具Reader,熬到2013年也被关闭;由于存在严重的隐私问题,建立在Gmail上的Buzz也很快遭到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谷歌公司社交网络首席架构师维克·冈多特拉2010年就在谷歌总裁拉里·佩奇面前强调要发展Google+,以此拉开与Facebook网站在社交网络上的一场总决战。
后来,谷歌公司真的这样做了。可到了2015年,它再也不要求用户使用“Google+”登录服务了,实际上,这就意味着它准备退出这项业务。
[1]刘方远.Facebook成功经验:移动IM流量免费战,运营商关系更重要.《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