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未来10年中国经济新常态_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1 / 1)

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国际竞争历来就是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谁动作快,谁就能抢占先机,掌控制高点和主动权;谁动作慢,谁就会丢失机会,被别人甩在后边。

——习近平,2014年12月9日广州经济工作座谈会

过去10年是结构失衡的10年。从产业结构上看,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而服务业产能却严重不足,看病难、上学难、融资难问题成为困扰国民福利改善的镣铐。从需求结构上看,政府以GDP为纲的考核机制引发了各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锦标赛”,投资和出口超常增长,而消费占比不断下滑。从地区结构上看,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大城市,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城市病越发严重,而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相对薄弱。未来10年,必须通过优化结构,缓解失衡,当然,这个再平衡过程中的阵痛在所难免。

产业结构的新常态: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变

中国在出口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下,迅速崛起为工业大国。自1990年以来,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以上。但金融危机之后,先是需求大幅萎缩,后是“四万亿计划”造成严重产能过剩,中国的工业占比开始加速下滑,服务业占比半被动、半主动地得到提升。到2013年,GDP中的服务业占比已经超过了工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8.2%)也超过工业(46.5%)。未来10年,中国将完成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蜕变。

从主观上看,问题倒逼之下,中央将加大力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部门的产能过剩与服务业部门的供给不足并存是最核心的矛盾。为此,中央一方面将“以伤筋动骨的决心和代价坚定化解产能过剩。对产能过剩,决不能不作为、把问题往后拖”。另一方面,为了解决看病难、上学难、融资难的顽疾,中央必将加速开放以民营医院、民营银行为代表的服务业部门,扩大供给。

图1-12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民生证券研究院

图1-13 中国开始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转型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民生证券研究院

图1-14 全球各国不同收入阶段对应的服务业占比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民生证券研究院

图1-15 中、美、日各类服务业在GDP中占比 资料来源:万得资讯、民生证券研究院

从客观上看,伴随着收入和资本存量的增长,中国正在从投资和出口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经济过渡。从历史经验看,这必将明显扩

大对服务业的需求,尤其是对商贸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

质量结构的新常态: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效益、有质量的增长

习近平曾说过:“增长速度再快一点儿,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为什么不为?习近平也给出了答案:“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意味着必须刺破过去GDP导向下盲日吹起的泡泡,挤出经济增长的水分。自十八大以来,这种“挤水分”的动作一刻也没有停止。

一是投资“挤水分”。去产能的过程中,新政府通过收缩非标融资、信贷窗口指导等方式断了产能过剩领域的水源,实际上相当于挤出投资中的水分,使稀缺资源更多地投向有利于转型升级和服务民生的领域。

二是消费“挤水分”。2013年以来,“八项规定”掀起的反腐浪潮狠狠打击了“三公”消费,铺张浪费、无益于人民福祉的消费水分被挤出。紧接着的扫黄则有效挤出了非法消费的水分。未来10年,“八项规定”、反腐不会只是一阵风,新一届领导层的决心毋庸置疑。

三是出口“挤水分”。从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号文开始,中央严打隐藏在经常账户下的套利资本流入,虚假贸易的水分被大幅挤出。这个过程中,中央同样顶住了出口大幅放缓甚至负增长的压力,展现出非凡的决心。

区域结构的新常态: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发展,打造“一弓双箭”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每届领导层都会在区域发展中寻求突破。邓小平时代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江泽民时代推动浦东新区和西部大开发,胡锦涛时代重点建设滨海新区。但在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区域经济实际上未成为发展重点。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新一届领导再一次把区域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核心思路是打破过去的“一亩三分地”思维,顶层设计、协同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区域一体化乃大势所趋。”在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上,从点到面,逐步实现“一弓双箭”的战略布局。

“一弓”指贯穿中国东部一线的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京津冀经济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片“弓”型区域基本涵盖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双箭”指横贯中国东西部地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两支箭”连接了中国广袤且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一弓双箭”基本涵盖了中国所有省区市,向东连接东北亚、东南亚、澳洲,向西连接中亚、中东、欧洲,不仅是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政治、经济、外交战略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弓双箭”战略上各有侧重。京津冀经济圈的政治战略比较明显,首先要解决的是首都的安

全和环境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外交战略更为突出,日的是解决中国的外交战略突破问题;而长江经济带和东北老工业振兴基地则更侧重经济效益,希望能够成为托底中国经济、推动稳定增长的快速抓手。新一届领导的区域战略明显不同于以往的各自为政、粗放发展,而是强调“全国一盘棋”,着力优化结构、协同发展。

金融结构新常态: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

金融混业趋势逐步形成。第一,简政放权,牌照放开,业务交叉。银行业垄断的局面即将打破,首家民营银行或将落户上海自贸区。证券业牌照管制逐步放开,民营资本等各类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均可出资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券商、基金公司等可以交叉持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互相渗透。第二,融资方式变化倒逼金融机构分化。根据《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股票和债券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将显著提高。这将结束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高速增长时代,证券、私募等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根据证券业2014~2020年发展规划,总资产规模按照年均20%~30%增速,2020年或将超过10万亿元。

金融机构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重要。首先,金融行业享受政策红利,盈利高企。2013年金融类上市公司利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比重超过55%,但上市企业数量占比不足2%。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并没有解决,反而加深了实体企业融资门槛高、成本高、负债高等的问题。未来金融机构的角色必须有所调整,加快利率市场化、机构改革、业务创新,为实体经济让利。其次,资本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战场。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跨区域、跨行业引入民资发展混合所有制,并购重组来进行产业或技术的整合,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来完善治理结构,市值管理来优化股东价值,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满足新兴产业的投融资需求。

资本市场结构深度分化,体现在主板和创业板市场分化、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板块分化、估值分化、交易分化。宏观经济处于合理区间,波动趋缓,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主板市场难有明显的投资机会,低估值,业绩下滑,交易清淡,蓝筹股逐步失去弹性。以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为代表的创业板,以及具有成长潜力的“新三板”公司,有望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领军者,部分企业市场关注度高、估值长期处于高位,交易活跃。未来,伴随创业板首发、再融资以及“新三板”转板制度的陆续推出,资本市场各层次的功能更加明晰化,创业板、“新三板”、场外市场等服务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作用更加强化,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凸显,期货、大宗商品、衍生品等市场的金融创新将加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