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态与姿态_城市形象是生产力(1 / 1)

城市形象是生产力

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当天举行的高峰论坛上发布了《上海宣言》,宣言中提出把每年的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这个倡议得到了上海世博会200多个参展国和国际组织的一致同意。设立“世界城市日”的目的是要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不懈追求和奋斗。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提出的倡议得到全世界支持的并不多见。设立“世界城市日”的倡议得到全世界的支持,这也不是偶然的。这首先是因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选得好,选择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这是自1851年首届世博会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办世博会可以说正当其时,因为2007年全球人口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随着全球一批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加快,城市化究竟应当如何进行,这是全球面临的大课题。

第二,是因为上海世博会办得成功。上海世博会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参观人数都是破纪录的(240个国家、地区、组织参展,参观人数达7308.44万人)。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我说:“上海世博会标志着世博运动成立以来达到了一个高峰。”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实际上是一次全球性的头脑风暴,试图对城市化如何进行这个大课题做出回答。历史将会证明,上海世博会对于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生活更美好会发挥积极作用。

“世界城市日”是上海世博会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用好,来推动城市化进程,使城市越来越符合人的需要,真正造福于人类。

城市形象的生产力不可小觑

今天中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同世界的合作大大发展,中国城市的领导人和市民在与世界交往中认识到城市的形象太重要了。

每年去巴黎的旅游者有3000多万,而巴黎人口才200多万,巴黎大区才1000多万。大家为什么去巴黎?因为巴黎是一个文化之都。人们去了之后流连忘返,去了之后还想去。这就是因为巴黎的文化给人印象太深了,它不仅有卢浮宫、奥赛博物馆、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等这些全球闻名遐迩的景点,巴黎城市本身就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你到巴黎的大街小巷去走一走,那是很有味道的。另外,巴黎的文化氛围很好,非常包容。世界上各种文化流派都能在巴黎立足,而不会受到歧视和排挤,这是很了不起的。艺术家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举办自己艺术作品的展览。你去问问他们,他们会告诉你,他们对在巴黎的展览特别重视。这些与巴黎这个城市的形象密切相连。这种形象的生产力,你说它会枯竭吗?大概在可预见的将来还看不到枯竭的可能性。

城市的形象是系统工程

(一)城市的形象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这二者都很重要,但软件是关键。

中国30

多年大发展,许多城市的硬件相当好,但是软件与世界上许多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什么是软件?软件包括的范围很广。比如,城市建筑的内涵是否显示了一个城市的特性。

中国的城市,有人说“千城一面”,这个批评可能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你到中国城市去走一走,可能会有这样的印象,高楼大厦都很多。城市和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与别人是不一样的。这种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最可贵之处。每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的特性,这也是人们要到各个城市去走一走的重要原因。城市建设得如何,往往与城市领导人的视野、胆识、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软件在中国还大有需要改进的余地。

软件还包括人际交往,包括城市的领导者与普通市民、从外地来的人以及外国人的交往。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往往都要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城市的领导者与外界接触,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印象,这种印象往往是外面对你采取什么样态度的根据。

1994年9月,我在去荷兰当大使之前,荷兰驻华大使请我共进晚餐。席间他对我说,中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今后如果荷兰厂商想到中国来投资,他会首先推荐青岛。我问他为什么推荐青岛。他对我说,他不久前去青岛参观,他见了当时的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俞正声的一番谈话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觉得俞正声非常务实、开放,他觉得在这个城市办事能办成。所以他愿意推荐荷兰厂商去青岛投资。

(二)居住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城市形象的塑造。

实际上,城市的形象不仅是城市领导者的事,也是广大市民的事,是一切与从外面来的人以及外国人有所接触的人的事。

媒体报道上海有一名叫钮德民的出租汽车司机,他没有学过外语,但是他是一个有心人。来上海的外国人很多,他搭载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就学习对方的语言,久而久之,他竟然能够讲几句英文、日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虽然每门语言他都只会几句话,但是搭载的乘客来到中国,发现这个出租车司机能够用本国语言向他问好,那种感受可想而知。他会通过这个司机的表现,感受到上海人的好客、热情,他们也会通过他对中国人有好的印象。

我到国外去,坐出租汽车,也喜欢和司机聊天。和他们聊天,你能了解到这个国家普通老百姓的情况。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每个人接触到的信息和传播渠道是很多的。过去是口耳相传,现在有微博、微信,那看的人就多了。所以城市的形象,人际交往特别重要。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这个城市里居住的人都在参与这个城市形象的塑造。

(三)城市形象的塑造是动态的,要划清三个界限。

要树立一个城市良好的形象,那是需要很多人——从领导到普通市民——持之不懈的努力。但是破坏一个城市的形象,甚至破坏一个国家的形象,却要不了几件事情。我以为,这里有三个界限是要划清的。

第一,爱国与误国。爱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爱国必须符合本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不同时期人民的最大利益是

不一样的。今天,到了21世纪,中国的最大利益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想清楚。我以为,还是邓小平同志讲得好,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最大的利益是发展。具体到今天来说,就是要保持发展的势头。中国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发展势头,非常不容易。这个势头的出现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在100多年里中国人长期奋斗和积累的结果。《孙子兵法》里面特别注重“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强弩,节如发机”。所以说,保持发展势头太重要了。一旦这个势头中断,要想再找回这个势头,谈何容易!我们今天要特别珍视中国形成的这个发展势头。保持发展的势头,意味着必须保持开放的势头,保持对外合作的势头。

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了,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发展得比较慢,东西越来越少,票证越来越多?封闭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正如邓小平同志总结的,“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爱国的言论和行动必须符合中国的最大利益。违背中国的最大利益,那大概不是什么爱国,而是十足的误国。

第二,文明与野蛮。我们国家提出的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文明是中国人的追求。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动手打人,这与文明毫无共同之处,这是野蛮的表现,中国人打架都打到瑞航的班机上了。中国人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种打架却被沦为全天下的笑柄。据说瑞士最近流行一句笑话,看飞机是不是正点,要看飞机上是不是有中国人,中国人是不是在打架。一个城市,野蛮的行动多了,那显然是对这个城市形象的一种破坏。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一些野蛮行径?原因之一是“**”的余毒在作祟。我是经历过“**”的人,看到很多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和普通老百姓受到疯狂的迫害。“文革”的做法是,首先把你定性为“坏人”,是“走资派”,是“历史反革命”,是“阶级敌人”。

做这样的定性不需要任何取证,不需要经过任何法律程序。把你定性为“敌人”之后,就可以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口号下,对你无所不用其极。造成了多少悲剧啊!

第三,合法与非法。法制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就是要把中国建成一个法治的国家。如果你的行动违反了法律,那就是非法的,就要根据法律予以追究。中国长期以来是人治,封建社会就是人治。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人治。我们制定法律的目的,是要逐步改变人治的局面,实现依法办事。在国际上的行动,要按照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来办。

一个城市也是这样,如果是一个讲法治的城市,就是一个安全的城市,是一个合法行为能得到保障、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追究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形象当然是好的。法律越健全,城市居民的法治意识越强,违法行为就会受到谴责。我们应当让违法行为像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受到大家共同的谴责。这样的城市形象就会越来越好,这也是我们大家所希望看到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