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走向世界的心态与姿态_中国企业全球化之我见(1 / 1)

中国企业全球化之我见

古人说:“见势早,得机先。”楚国的宋玉在《风赋》中写道:“风起于青萍之末。”就是说任何一种潮流,刚开始都是微弱的。但如果你敏锐过人,及早发现,那就有便于你抓住机遇。

我认为中国企业正处在“走出去”大潮的前夜,中国企业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外国直接投资进军中国的大潮。30多年来,中国累计使用外国直接投资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创造了大约5000万就业机会。截至2013年3月,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数量达到43.98万户。中国改革开放迄今为止的成功离不开这股大潮。

今天,我们好像正处在另一个大潮的前夜,这就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大潮。在我看来这个大潮正在蓄势待发,会改变中国的面貌,也会推动世界的进步。形成这个大潮的原因有四个。

(一)中国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资本。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高达4万亿美元。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资本必定会流向更能赚钱的地方。当然,目前在中国还存在着一定的投资空间,但走向世界的投资空间要大得多。

(二)规律使然。中国迄今为止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大约为5000亿美元。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宣布,今后5年,中国到海外投资将再增加5000亿美元。

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到海外去投资是必然的选择。中国迄今在海外投资存量,仅占美国海外投资的1/10,英国和德国的1/3。我们今后投资海外,还有很大的空间。

(三)我们自己需要。经过30多年的大发展,产能全面过剩是我们面临的大问题,钢、水泥、平板玻璃、建筑材料等等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当然我们有一部分产业可以向中国的西部转移,但是在海外有更大的空间。我们这些产能在中国过剩,在南亚、非洲、拉丁美洲可能就是当地所急需的。

中国制造业大约用工1.5亿人。经济学家告诉我,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用工大约1亿人。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的大发展源于中国的人口红利。但今天,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丧失。中国的劳动成本大约是越南的3倍,非洲的8倍。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果死守本土,可能是死路一条。跨国公司所兴办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东南亚转移。

(四)世界需要。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是一批发展中国家崛起,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需求是旺盛的。

非洲的总面积为30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其中可耕地面积为717万平方公里。非洲人口约10.3亿,约占全球总人口15%。新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年均增长超过5%。20

13年非洲的GDP总量为2.6万亿美元,占全球的3.7%,而2001年时仅占1%。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10个国家当中,6个是南部非洲国家。2013年非洲大陆有12个国家经济增长率超过7%。下列国家发展速度位居前列: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有人预测,2040年非洲将会成为世界工厂。

2010年3月,时任世界银行行长的林毅夫去埃塞俄比亚访问,会见了埃塞俄比亚的总理,介绍了世行的研究成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非洲招商引资要选对产业,不是越高精尖的产业越好,而是需要引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解决民生问题。埃塞俄比亚的总理立即明白了,2011年8月,他到深圳参加大学生运动会,见到了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请他推荐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去埃塞俄比亚。汪洋推荐了华坚集团。

华坚集团老总张华荣2011年10月份就去埃塞俄比亚首都访问,2011年12月开始在埃塞俄比亚建鞋厂,2013年用工增加到3500人,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

重视全球公司的出现

北京新世纪跨国公司研究所所长、著名的学者王志乐教授提出了一个全球公司的理论,非常值得重视。王教授认为,当一个公司跨国指数超过50%,又有了全球战略、全球管治和全球文化,可以视为一种新型跨国公司,或者说跨国公司发展的新阶段——全球公司。跨国指数讲的是一个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销售、海外雇员和总资产、总销售、总雇员比例的平均数。1994年,世界100个最大的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大约平均起来是40%多一点。但是到2011年,这一指数已经接近2/3,海外资产占这些公司总资产的比例是63%,海外销售占65%,雇员占59%。

随着跨国公司演变为全球公司,他们对于其责任的提法也有变化。过去强调的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现在则不然,强调公司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实际上全球公司在全球发展过程当中,深深地懂得如果你不承担社会责任,与当地的社会形成尖锐的矛盾,将很难待下去。如果你不承担环境责任,把环境破坏了,那你也很难待下去。这些责任的提出,都是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些责任提法的变化,显然要比过去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要进步多了。这也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结果。

韩国三星公司的大发展就很说明问题。三星公司的董事长李健熙就是一位紧跟大趋势、有远见的企业家。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两极体制走向解体。1991年苏联垮掉后,1993年李健熙把公司的200多位高管带到了法兰克福。为什么要去法兰克福?因为德国的统一是全球统一市场形成的标志。会上,李

健熙提出三星要做两件事:一是迎接数字时代;二是刺激海外投资。这两条是抓到点子上去了。

正确的思路带来了大发展。在上述两条的指导下,三星开始在海外扩张。公司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三星在蜕变为全球公司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全球市场提供的机遇,雇用全球数字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在研发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又凭借研发的成果,在全球积极地开辟市场。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对头了,发展是令人惊叹的!1993年三星电子的销售额为8.157万亿韩元,2013年达到了228.42万亿韩元,约合2060亿美元。2013年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就达到了870亿美元。10年前,知道三星这个品牌的人大概十分有限,现在三星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2014年《财富》500强的排名,三星排在第13位,苹果排在第15位。

在这里我还要特别讲一讲对全球公司的看法。什么是全球公司?那就是一个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哪里有资本,就到哪里去筹集;哪里有人才,就到哪里去搜罗;哪里有市场,就到哪里去建立销售网络;哪里有原料,就到哪里去开发。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就掌握着极大的优势。一个只能在国内配置生产要素的企业,是无法与全球公司进行竞争的。邓小平理论中,非常重视生产力,谁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谁就所向披靡。从全球范围来看,毫无疑问,全球公司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中国公司走向世界,一定要向那些优秀的全球公司学习,学习它们好的经验,然后在它们好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那你才能够走到全球的前列。

重视外交资源

外交资源内容很广泛,包括对外国的人脉关系、政局、经济发展状况、法律、风土人情、民族特性、做生意的特点等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懂得如何进行跨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为文化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不同国家人在行为上的差异,其根源要从文化中去寻找。

外交资源是中国稀缺的资源,掌握外交资源的人,数量上目前还不多,主要是外交官、同外国公司打交道的中国官员、研究外部世界的学者,包括海外掌握这方面知识的华人、华侨和知识精英。

必须指出,这方面的资源一方面是稀缺的,另一方面是远远没有把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中国的外交官,副部长以下的到了退休的年龄就退休了。很多人退下来没有事情干,他们的知识、能力、在海外的人脉关系被闲置了。中国目前还缺少把这种外交资源整合起来,为企业走向世界服务的中介机构。这种中介机构,熟悉中外双方,懂得跨文化交流,懂得如何推进合作。

我相信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通过中介机构把外交资源用起来,在海外一定能够少走弯路,发展得更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