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何做大国_文明对话是人类进步的动力(1 / 1)

文明对话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冷战结束后,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写了一篇题为《文明的冲突》的文章,一时间成为学界和国际新闻媒体议论的热门话题,一下子把人们的注意力拉向了文明冲突。人类历史上,有没有文明冲突呢?当然有,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就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在我看来,人类文明不仅有冲突,更有对话。文明对话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世界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几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这两大思想解放运动,大概都与文明对话有关系。

公元8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各家之长、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阿拉伯这场历时200多年的翻译运动太了不起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著作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多亏了这场翻译运动。

14世纪末,由于奥斯曼帝国入侵东罗马,许多学者带着大批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的书籍逃往西欧。大量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典籍从东罗马帝国传到了意大利,为文艺复兴的发生奠定了思想和文化的基础。

16、17世纪,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把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成外文,传到了欧洲,这对于启蒙运动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启蒙

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

2014年3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法国期间,去里昂参观了中法大学旧址。这是中国国家主席第一次去那里参观,很有意义。中法大学是20世纪初,由蔡元培、李煜瀛等人发起建立的,最初是设在北京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后来发展为中法大学,1921年在法国里昂成立了中法大学海外部。

蔡元培先生等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这本身就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文明对话。有了留法勤工俭学,才会有中国一批老一辈的革命家去法国留学,才会有中国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去法国留学。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许多青年人去留学是为了寻找救国之路。

巴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1927年到1929年在法国留学,他说:“我在巴黎学会了写小说。”回国之后,巴金所创作的《家》《春》《秋》三部曲,哺育了好几代中国知识青年。不少青年奔赴延安,投身革命,行囊里就有《家》《春》《秋》。

中国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走上了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中国过去30多年打开国门,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世界经济接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为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本身不也是文明对话的成果吗?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告诉我,法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皮埃尔-吉尔·德热纳发现了一个定律:一个机体如果与外界不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就会走向灭亡。这个定律已经为许多科学实验所证明。其实,人和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仅物质上是这样,精神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停止了吃饭与呼吸,必定会死亡。一个人如果不同外界来往,不从外界吸取精神食粮,再聪明的人时间久了也会成为大笨蛋。

中国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领先了1000多年,我们是怎么落后的?邓小平说:封闭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真万确的。封闭导致了中国同世界其他文明对话的中断,那走向衰落是必然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宏伟的改革目标,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要用开放倒逼改革,这是十分正确也是非常及时的。开放就要学习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这个过程只能是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有些人以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再不需要向人类先进文明的成果学习了。这是十分错误的,也是短视的。文明对话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中国继续发展前进的动力。特别是在我们取得较大成就的时候,更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文明对话,坚持向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够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