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创新驱动新常态_经济低潮要反向思考,寻找动力和空间(1 / 1)

经济低潮要反向思考,寻找动力和空间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过去的高位增长主要靠比较成本优势

中国的经济形势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我记得提出的目标是争取5%保住4%。中国要突破4%和5%这个比较低的增长,第一是靠农村,因为只有吃饱饭才可以发展;第二是靠邓小平南方视察之后把民营经济发展起来,这是中国经济冲上来的第二波;第三是靠1997年中国签署的协议,把妨碍中国开放的体制、政治因素适当解决。

中国经济迎来三波改革开放,形成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最重要的是开放。为什么开放对中国这么重要呢?因为开放之前中国很穷,不开放就更穷,一开放发现穷也有竞争力。当时开放前我们看不到一些东西,因为缺资本、想法和商业模式,一开放,高收入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得比较现代的国家的大量资本都会来。它们会来是因为要素越多的地方投资报酬通常低,而资本稀缺的地方投资的收益就高,资本技术一来,加上我们普遍较低的要素成本,中国经济开始发力,谁也想不到中国会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资本技术的大量引进,成就了中国的制造业。从1979—2008年,30年间我们的平均增长率是9.8%,2011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成为最大出口国,2013年中国成为最大贸易进出口国。当然更重要的是普遍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无论是哪一阶层,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升。

那么提升靠的是什么?首先劳动力要便宜,但是中国可不是仅仅靠劳动力便宜就获得竞争优势的,因为改革开放前劳动力更便宜,要是不让开发,劳动力便宜是没有用的。我们过去学苏联的体制,制度的成本很高,中国真正的秘密是要素价格低,通过改革开放降低了制度成本,再加上中国人肯学习,这三个元素加到一起成就了中国的优势,这主要是成本优势。

高位增长为什么会下行?

到今天为止,我们所有的高位增长,主要都是靠我们的比较成本优势,这种增长模式成就巨大,每一个中国人都承认这一点。高位增长为什么会下行?美国金融危机2008年开始发生作用,但是都看轻了,一万亿美元的不良资产,市场出问题,政府在左右,而下一个问题就麻烦了,政府说什么就是什么,大量发行债券,出现这些危机,拿什么救?现在看来这个问题还没有好的答案,现在还在熬,看是否可以熬出头。中国是靠出口产品为主促进增长,中国高位增长转向下行的第一个原因是美国经济危机使得中国靠出口驱动的高速增长受到了影响。它们的进口减少我们的出口就减少,2008年危机来的时候少了4万亿元,这个数字是吓人的。中国之前每年出口增长20%,结果那一年掉了20%,这就是经济受影响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国内的原因,高速增长中中国的成本优势丢得很快。所有价格都在涨,人工、土地等,我们靠成本优势在运转,但是高速增长对成本上涨有很大影响。比我们晚一些开放的国家如

印度、越南现在成本比我们低,中国夹在中间了,这是新的情况。

第三个原因是不差钱,因为有很多赚快钱的可能性。过去打拼多少年的实体经济,现在很多都卷进了地产里,这也不好指责,毕竟从经济上考虑房地产赚钱的速度更快。教书的老师在北京买房,房价涨得比工资多,想法会没有变化吗?还有多少人会踏踏实实地干工作、研究技术、研究客户呢?这也是让我们经济下行的一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是真实利率急升,引致“债务型通缩”。现在企业、行业、地方经济不好,因为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想的没有之前想的好,很多人不能面对。市场是多资源配置的,大家在市场环境里面是不稳定的。从2012年开始大家就说“水落石出”,成本、利息、产能过剩的压力都凸显出来。钱好赚的时候,大家开销大、手都松得很,现在商场的问题就是很多都脱离了生产率水平,这需要调整,好日子过习惯了,经济下行的日子不好过。

低潮的时候要反向思考

下一步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要指望宏观政策会好一点、松一点。错的就是错的,这么多房子怎么消化?肯定是要打折才能消化,原来销售一百万元,现在可能只能卖四五十万元,经过这个环节,正确看待政府、企业合作,走出去就快很多。

我们的成本不完全是市场竞争形成的,这里面还有其他成分,还有一块成本是法定成本。有很多人说劳工成本涨得太快,我查了一下,GDP涨了2.6倍,工资涨了8.8倍,税收涨了16.7倍,我们的社保涨了28.7倍,土地出让金涨了64倍,这样我们的地卖得就贵了。现在很多人开始觉得美国有竞争力,美国的电就比我们的便宜,为什么我们的电这么贵?其实很多是体制的问题,经过改革开放,有一些体制成本没有降低,反而在持续增长,所有的费用都在增长,比如审批。现在政府上来就砍审批,这些都是高速增长的时候加进去的,这些也是产业和企业的竞争成本。

所以,经济下行的时候要注意我们心理上的问题,低潮的时候要反向思考。中国的社保收费很高,但是社保水平较低,中国经济发展大多数要靠自己努力,不奋斗,现在就放弃的话,将来后悔也没有办法。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反向思考。中国经济现在要注意韧性,企业、行业要非常有韧性,要坚韧不拔,我们再困难还能比1980年困难吗?还能比1990年的水平差吗?1990年、1991年的增长率也是很可怜的,当时邓小平南方视察就是这个原因。

你看到这些东西,一定要对未来有期待,中国多数还是比较好的,想过好日子,从哪里找动力呢?从“一带一路”来看,就国内市场来说,不要被现在过剩的产能吓到,我们有很多产能是不足的。看我们的产品品质,那么多人跑到国外去买东西,中国产品最重要的不是新,而是要把产品品质做好,这样不会没有市场,否则为什么那么多人去国外买东西?像指甲刀、菜刀、马桶盖,这些东西中国不是不会做,而是做得差了一点,如果把这样的变革凝聚起来,中国有的是市场。国内有一亿人口的中产阶层,为什么国内产品满足不了需求,而

要大量靠进口、靠出国扫货?现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先进的厂商在做优质产品了,他们跟日本合作搭了一个平台,而且连锁开门面,像优创良品就是其中一个,好产品、品质好一点的东西有的是市场。另外从服务业看,我们很多方面都不便利,为什么网络这个冲击波这么大?因为它便利。我们对便利性要高度重视,因为便利性提高人的时间成本就降低了,过去什么都可以慢慢来,现在不行。

无论是制造业的品质、服务业提供的便利,市场都非常广阔。2007年到现在,发达国家的份额下降,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上升。这两年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挑战比发达国家大,特别是2015年以来,贸易、经济增长得比发达国家差。底数摆在这里,我们对发达国家出口比较多,我们现在面临开发新市场的问题,我们去开疆拓土、去打开市场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所以制造业走出困境,一定要跟市场匹配起来,这方面还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未来的方向是控制成本和创新

现在很大的一块市场是向西,既是我们古代丝绸之路的概念,其实也是面向很多新兴市场国家的,面向我们过去不熟悉的地方,这些国家市场不同,购买力都是现成的。我们还有外汇储备,有的是事情可以做,所以在低潮的时候不能认为从此就怎样了。开拓新市场跟开拓全球其他地区都有可能,我们要开发的不仅仅是巴黎、纽约、伦敦。

我们访问华为很受教,中国的企业如果都有这劲儿,就不会整天等着谁来帮你。天下没有那么多容易的日子好过,全球竞争谁都想过好日子,但是都得打拼。我们常说人口老龄化,但其实我们人力的质量远远没有释放。我跟一些企业家访问团出国考察深受启发,手机现在这么薄,是以色列人的贡献,存储信息量很大,你的手机可以做到那么薄吗?我们一个团的人在那讨论,人家凭什么在世界立足?就是凭人口的质量,像教育、训练、想法、专利。而我们靠什么立足?我们靠人多势众。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向别的国家学习。我自己常常思考我们的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要从教育思维开始,比如以色列最厉害的就是教育,2014年教育占GDP的8%,不仅仅是教育资源投入得多,教育方式也不一样,以色列母亲关心的不是孩子考多少分,而是孩子会问问题吗?从小训练的想法就不一样,现在看来这是最重要的持续增长的生产率,因为不同的想法意味着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需求,而需求是开发出来的,苹果公司的产品没有开发出来时不会有人想要用,开发出来这些产品才有买家。

所以简单地讲,我们未来的方向就是两个:第一是要让我们的成本优势延长,就是通过改革将法定成本降下来。短期看第一位的问题是先控制成本,企业在这方面大有可为。节约成本、控制成本、保证中国更长久的成本优势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第二是要创新,包括像深圳、北京的中关村,开放形成浓厚的创新意识。创新看到效果一定需要时间,不是喊一喊创新就可以,不是一喊创新马上就出现下一个苹果、下一个阿里巴巴。短期看要面对现实,正视经济下行,这是中国经济面对的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