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探索篇_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新途径(1 / 1)

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数量迅猛增长,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两新”组织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的同时,也给党建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课题。扩大“两新”组织党建覆盖面,增强工作有效性,需要一支廉洁高效、极具创新意识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为进一步增强黄浦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探索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促进非公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我们就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开展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采用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召开座谈会5个,有50余名专、兼职“两新”党务工作者参加;走访转制、外资、私营、人才中介等各类企业党组织4家;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100余份。现将这次调研的有关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一)队伍现状

截至2006年10月,全区共有专、兼职“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近600人,平均年龄达到52岁多。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将我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基本情况及现状作如下简要解析:

队伍结构:从本次问卷调查数据来看,“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主要集中在51-60年龄段,占到总人数的66.3%,40岁以下中青年占19%(其中包括事业编制专职党群工作者),男女比例为1.28:1。

学历分布:问卷显示,全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高中文化程度占31.8%,大专学历占45%,本科学历占18%,还有个别是研究生文化程度。

工作经历:从调查问卷来看,目前从事“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大部分工作者都是老党员,党龄比较集中于21-25年,大部分都具有一定年限的党务工作经历,有的甚至达到30年,但与之相对的是,“两新”党务工作经历平均却不到3年。

专、兼职情况:由于黄浦区域内的“两新”组织还是以小型非公企业为主,这类企业中人员相当精简,往往一人肩挑数职,因此基本没有专职党务工作者岗位,当然也有部分通过国企转制形成的非公有制企业和极个别纯私营企业内还有专职党务工作者。

工作待遇:根据问卷结果,在最能得到保障的一项待遇中,党务工作者几乎都选择了“政治待遇”,占60%;在回答最得不到保障的一项待遇时,近40%的同志选择了“经济待遇”。

(二)工作成效

历年来,在中共黄浦区委的领导下,广大党务工作者为我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1月金陵街道党工委在百腾大厦建立了第一家商务楼宇党支部,2003年黄浦率先在全市实现商务楼宇党建工作全覆盖,2005年又提前完成“双达标”工作目标,并建立了全市首家楼宇党委。我们在党务工作者自身建设上更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党务工作者队伍在人数上有扩展,形成专职、兼职、志愿者三支队伍;在工作范围上有拓展,从党建拓展到工建、团建、纪检、妇建等;在工作方法上有发展,先后总结推出一批“两新”党务工作方法,从较早的陆贞雄“五四三二一”工作法、豫园小商品市场个体支部工作法、阳光商厦“四个凝聚”工作法,到2005年总结的科技京城《楼宇党务通》和最近双菱公司的“4321”工作法,都各具特色。“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在助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区混合经济税收约占全区税收的70%。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无现成的、成体系的经验方法可供运用,多数情况下都是处在“摸着石头过河”阶段。与之相应,“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也是一支新生队伍,这支队伍的建设仍然与“两新”组织党建一样具有种种亟待完善之处,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人才储备不足

我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出现“偏老略低”趋势,“偏老”即指工作者队伍日趋老龄化,主要集中在51-60岁年龄段,出现了阶段性青黄不接的现象。“略低”是指“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中,学历与服务对象相比仍显略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两新”组织里将集中越来越多的“三高”(高学历、高智商、高技能)人群,例如外滩中心楼宇里90%是外资企业,企业希望党建联络员也能懂英语,这样更利于沟通,因此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与日益发展的党建工作要求不匹配,队伍老龄化、后备干部缺乏,阻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潜力。

(二)自身素养不够

主要存在“缺”、“弱”、“少”这三项问题:一是业务学习较缺。由于绝大多数非公企业中都是兼职党务工作者,日常行政事务繁忙,难以再抽出大量时间进行经常性的党务工作业务学习,因而,主动学习的意识有待增强。二是创新意识较弱。“两新”组织党建是一项探索,

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总结经验,它的组织工作模式和规范往往和原国有企业存在巨大区别,然而部分“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缺乏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做事按部就班,创新意识较薄弱,相对于日渐增多的“两新”组织群体,目前党建工作的创新步伐仍显缓慢。三是经验总结较少。许多“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工作勤勤恳恳,每项任务都认真负责、保质保量地完成,但是,却很少有体系化的经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自己的工作方法加以系统地积累总结的意识,缺乏交流经验的平台。党务工作者自身业务素养的不足,与创新意识、经验总结的缺位,阻滞“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三)地位待遇不高

“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地位和待遇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撑,“两新”党组织的作用定位在为“两新”组织发展提供引导和服务,但不再获得从前国企时代的强大体制内行政政策支持;二是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许多“两新”组织的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长期捉襟见肘,党务工作者没有岗位补贴,一些党务工作者在开展党建活动时往往成为“四无”、“三陪”书记——工作无工资、无奖金、无休息日、无下班时间,还要陪时间、陪精力、陪(赔)钞票;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大部分“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特别是义务进行党务工作的兼职书记,完全是凭着自己的较高党性和责任感、事业心在岗位上不求回报地默默奋斗。在换届改选中有些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不是被民选上来的,而是被“硬推”上来的,地位待遇不高导致优秀人才难以充实到党务岗位。

三、建议与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抓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造就一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要求的领导人才,是我们党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可见,培养优秀后备干部是党管人才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对于“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也同样适用。新形势下“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健全选拔方式、进一步提高岗位资质、进一步确立维权体制”的方法,为切实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提供思想和组织保障。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工作者队伍建设意识

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一要明确,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两新”组织党建是党的事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是中央、市委多次强调的重点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建立起来的“两新”组织,因其完全不同于传统国企的全新组织体系,亟须党的工作进行覆盖,担任“两新”组织党建覆盖实施者重任的,自非党务工作者莫属。毋庸置疑,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两新”组织党建的覆盖,需要一支党性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

二要明确,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是“两新”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区别于国企中党组织的绝对领导地位,“两新”组织中,党组织的作用定位是为“两新”组织发展提供引导和服务,在企业中设立党的基层组织,并在党务工作者的带领下正常开展活动、发挥作用,能有效地凝聚业务骨干、提高企业社团的组织向心力,对包括非公企业、转制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两新”组织的经营发展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两新”组织经济和建设的发展,需要一支思想和业务过得硬的党务工作者队伍。

三要明确,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是党务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加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关键就是要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一是在思想方面,党务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岗位,从全局高度认识“两新”组织党务工作对党的事业和“两新”组织的重要性,明确做好党务工作的必要性,通过对我们党相关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的学习与领会,进一步坚定自身信念,增强做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紧迫感;二是在学习方面,党务工作者要树立主动学习、不断实践的思想意识,积极地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务工作磨练相统一,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三是在机制保障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务工作者培训交流机制,以及党务工作者权益保障机制等。

(二)进一步健全选拔方式,构建工作者梯队模式

要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培养与社会化选拔机制,可通过“内培、外聘、政府派”等方式加强“两新”党务工作者选拔力度,尽快着手建立起“两新”党务工作者梯队模式。

“内培”即加大“两新”组织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青年业务骨干的党员发展、党务工作者培养力度。形成“两新”党组织自身的“造血机能”——这是构建梯队模式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也是我们为之不断努力的首要目标。党组织要按照“两推一选”(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员大会直

选)的方式,尽量争取在企业内部选拔既有党务工作经验,又有良好群众基础的中层以上行政领导兼任党务工作者。要优先培养发展中层以上行政管理者以及企业中的青年骨干力量入党。

“外聘”就是结合自身实际,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党务工作者。根据企业实际,可采取亚龙集团、恒源祥集团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党务人才的方式,或者采用“年薪制”党建项目承包方式吸引优秀党务人才,进一步提高党务工作者党建能力水平、优化党务工作者队伍年龄结构。

“政府派”就是从机关、国企、事业单位、社区中选派一批政治素养好、工作经验丰富、热心于党建工作的老中青同志,到“两新”组织中从事党建工作,建立派遣制度,探索由政府出资,派遣党务工作者进入企业开展党的工作、建立党的组织的方式。通过“内培、外聘、政府派”等“三管齐下”的选拔方式进行党务工作者挖掘和培养的有益探索。

(三)进一步提高岗位资质,提升工作者队伍素质

一是完善培训工作机制,进一步充实培训计划。一方面要定期对工作者进行业务培训,除传统的专题报告、实务辅导、讨论交流等形式外,还可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建立网上党校,参照“机关干部培训网”的教育、考核模式,保证教学质量,也可实行函授培训,与网上党校同步教学;另一方面倡导自主学习,为便于党务工作者随时学习充电,建议由区委拨出专款用于向“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赠送学习点券,鼓励、支持“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通过参加双休日学习讲座、网上教育、自学等形式,不断补充党务工作、科技时政知识,从容应对变化发展中的“两新”组织实际情况。

二是引进资质量化管理。建立“党务工作者岗位技能考级制度”,将岗位技能考核的等级与补充待遇水平挂钩(此部分待遇由区委出资补贴),以激励起党务工作者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主要目的。每年举办一至两次等级考核,考级培训内容可利用网上党校和函授教学等平台,按教学进度定期发布。并且,可以考虑将党务工作者等级作为其所在的“两新”组织参选文明单位、党组织评优的测评项目之一。

三是提供实践交流平台。上级党组织一方面可以为“两新”党务工作者创造一些调研考察的机会,以此拓宽工作视野、激发创新灵感,将更多的新知识、好做法以及先进理念借鉴到日常工作中去;一方面着力搭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经验总结、提炼的平台,以工作简报等作为此平台的具象载体,交流经验、宣传优秀工作者典型,要培养“两新”党务工作者记工作笔记的习惯,在部分青年党务工作者中也可鼓励采用网络“博客”的形式记录,对平时的工作素材进行有效积累。然后通过组织帮、自己想,将工作方法和点滴体会加以总结提炼,充分运用交流平台,通过横向的交流、分享和纵向的实践、改进,使整套工作方法更加科学高效,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也可借助此平台考察党务工作者,并对优秀的工作者予以重点培养,塑造个人或群体典型,定期给予鼓励和表彰。

(四)进一步确立维权体制,完善工作者保障机制

一要增加政策支持力度。2005年新修订的《公司法》,就确立了党组织在公司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公司支持党组织的活动,并且名正言顺地规定了“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条件”。面对迅速发展的“两新”组织,“两新”党务工作者期待着更多针对性的政策出台,为他们开展工作提供助力。建议参照国企党建经费列入企业管理成本的做法,在“两新”组织里提取用于开展党的活动的经费列支在营业税税基之外;鼓励“两新”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聘党员;制定相关政策,将“双达标”规定结合到招商审批阶段的准入制度之中,暂不符合“双达标”人数规定的,以书面形式先要求业主作出今后严格遵守“双达标”的承诺等。

二要落实专项工作经费。筹建“‘两新’党务工作者专项工作基金”,一方面要努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政府出资、企业统筹、社会募集三管齐下,切实保证基金有序运作;一方面依托此基金,提高“两新”党务工作者待遇、加大后备党务干部培养与优秀典型表彰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待遇以增强党务工作者的归属感和主体意识,推行激励机制以激发党务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减少党务工作者的无谓流失,为建立党务工作者人才高地提供支持。

三要拓宽权益维护渠道。要保持“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向上级党组织寻求帮助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渠道畅通,各级党组织要及时掌握“两新”组织招聘或解雇党务工作者的情况,平时党的工作开展较好而面临解雇的党务工作者可以进行申诉,上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介入调查并妥善协调解决;可以开设电话热线或网上专栏,为未达到申诉级别的问题反映提供平台,对党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对党务工作者进行心理疏导,切实从多方面保障“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权益。

(上海市黄浦区综合党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