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真是不可不读书。”这是胡雪岩当着他的读书人朋友稽鹤龄的面,心悦诚服从心里说出的一句深有感触的话。胡雪岩之所以有如此感触,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自己不过只是识得一些常用字,根本没有正儿八经读过书。因为读书太少,场上场下结识了不少读书人朋友,却很难与他们做畅快而文雅的交谈,甚至连他们说的话自己也常常不能很懂,要凭着自己聪明去猜,这自然难免会闹出笑话,也使他常常在这些读书人朋友面前感到脸上发烫。另一个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胡雪岩在与读书人朋友如稽鹤龄、裘丰言等的交往中,确实感到了这些人由于知书识理而具有不同一般的见识,使他不能不倾心钦服。比如他每次与稽鹤龄长谈都会觉得深有所得,较之与郁四、尤五等江湖朋友在一起的感受大不相同。可以说,胡雪岩是打心眼里佩服读书人,羡慕读书人,也打心眼里觉得为人不可不读书。因此,他在立足商界生意发达之后,闲时也常常翻翻四书,读读《史记》之类,喜欢收藏字画文物以至于文房四宝,实在也不完全是有钱有闲之后的附庸风雅。
应该说,若论起赚钱的手段、世事的洞明、人情的练达,胡雪岩的那些读书人朋友可以说没有一个比得上他。而如胡雪岩这样一个吃透人情世故和赚钱门道,在生意场上获得了绝大成功的商人,居然也会从心里发出不可以不读书的感慨,又的确更让人深思。
毫无疑问,读书为学确实是人求知益智的重要途径。书籍是人类文化的库藏,是人类智慧发育的足迹,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侣。由读书为学而来的学问可以锻炼人的天性,开发人的天赋,培养人明察大道、权衡轻重的能力。因此,古往今来,世人可以轻视读书人,但却不可以轻视读书。也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人不能不读书,而且最好是尽可能地多读书。从这里看去,胡雪岩钦服他的那些读书人朋友有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确实是他的心识之见。
这是从大的方面说。从小的方面说,由读书为学而来的学问,还可以造就一个人行止儒雅、举措得体的风度,能使一个人严谨缜密、能言善辩。想来即使仅仅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有时——比如在谈判桌上——甚至是至关重要。没有人会真正愿意和那些胸无点墨,举止粗鲁,开口除了银子再说不出别的有味道的言语的人打太多交道的。所以,即使生意人,也不是仅仅明了人情世故,懂得赚钱的手段就可以了。为人不可不读书,生意人也不可以不读书。
自然,这里面也存在着一个读什么书,怎样读书的问题。
书是人写的。正如人有好坏美丑,书也有孬好正误。一本充满邪说谬误的坏书,只能使人迷乱,引人趋邪,于此中寻求解惑之方,无异于饮鸩止渴。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使一本告诉人某种真理的书,能不能给人带来益处,也要看人如何去读它。比如我们都可能读过的《狼来了》的故事,是教导人们做人要诚实,不诚实会受到惩罚,会自食恶果。这自然是不错的。可是反过来看,这故事也有可能让人以为只要诚实狼就不会来,就会平安无事,这不是引人变得幼稚简单了么?假如有人由自己诚实更进一步推而广之,以为这世间所有的人都像他一样诚实,那他其实是由幼稚简单进而变得愚不可及了。所以,古人也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此,胡雪岩在另外的场合也说过:“光是读死书,做八股,……倒不如一字不识。”这里的关键还是在于不能读死书。书读死了会上当,会成呆子。说穿了,书上写的其实都是过去的东西,而我们每个人毕竟是生活在今天的现实之中。过去的东西只有与我们正在经历的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化为我们需要的东西。一个人既不能不读书,同时也要记住学会读书外那部现实的大书。一般人要懂得这一点,生意人,特别是渴望有大成就的生意人更要懂得这一点。把读书与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结合起来,所读之书才会有真所得,才会在实际应用中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