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化火攻为商胜:做好人,才能挣大钱(1 / 1)

胡雪岩对于朝廷与洋人争端的看法,当然只是从他一个商人的角度去看的。但如果撇开他的看法的对错暂且不论,他对于自己的事业兴盛与否与市面安定繁荣与否之间关系的认识,以及他基于自己的认识主动所做的要帮助“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的努力,却是很具有启发性的。市面只有安定才可能繁荣,市面繁荣,自己的事业才有兴旺的条件,而市面的安定与繁荣,又是靠大家来维持的。

此外,胡雪岩认为,做好事也是维持市面平静的办法之一。他说:“我们做好事,就是求市面平静。”他对于行善做好事,常常是能做就做,而且不遗余力,而他做的事,都是利于平民百姓的很实在的好事。

比如他定下的免费施茶送药的规矩,比如他出资建码头、设义渡。

胡雪岩在湖州的大兴丝行开张后,七月里他到了湖州。一到湖州,他就吩咐他的丝行“档手”黄仪做一件能够给人以实惠的好事:时令在七月中旬,正是“秋老虎”肆虐的时节,丝行要在自己店前施茶、施药。而且说做就做,当天就办。黄仪知道胡雪岩的脾气,做事要又快又好,钱上面很舍得,于是当天就在大兴丝行门前摆出了一座木架子,木架子上放了两只可装一担水的茶缸,装在茶缸里的茶水还特意加上了**、麦冬等清火败毒的药料。茶缸旁边放上一个安了手柄的竹筒当茶杯,路人可以随意饮用。另外,丝行门前还贴了一张广告,上写“本行敬送辟瘟丹、诸葛行军散,请内洽索取”。如此一来,丝行门前一下子热闹起来,一上午就送出去200多瓶“诸葛行军散”,200多包“辟瘟丹”。丝行“档手”黄仪深以为患,一怕如此下来花费太多,难以为继,二怕前来讨药的人太多,影响丝行生意。

但胡雪岩却仍要坚持照此办理不辍,他的意思很明确,施茶施药是件实惠的好事,既已开头,就要做下去,再说一来丝已收得差不多了,生意不会受太大影响,二来前来讨药的虽多,但实际花钱有限。再说丹药又不是银子越多越好。已经讨过药的人不是一定需要,也一定会不好意思来一讨再讨。施药的第一天人多是一定的,过两天必然会逐渐减少。事实上,施茶送药,后来成了胡雪岩丝行收丝时节必有的节目,并且还扩大到药店,实际上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

胡雪岩在杭州城里修建义渡码头,则更是一件施惠于四方百姓的善举。当时,杭州钱塘江上还没有一座桥梁,与杭州隔江相对的绍兴、金华等通称“上八府”一带的人要到杭州城里,必须从西兴乘渡船,到杭州望江门上岸进城。从西兴摆渡过江,不管是“上八府”的人到渡口,还是下船上岸之后的进城,陆路都要绕道而行,而从西兴到望江门码头,水路航程长,风浪大,很容易出事。胡雪岩生长在杭州,这些情况他当然是知道的。据说他早就有设义渡的想法,但在他开办自己的事业以前,他自然不会有力量来完成这桩心愿。

胡雪岩自觉地维持市面的平静,维护社会的安定,至今还应该是从商者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