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八篇讲九变,所谓:“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察也。”指的是用兵有五大危险,不可犯忌,如生死问题等。这说明孙子用兵,一定要考虑潜在的危险,不能犯了以后再去纠正,最好的办法则是提前打预防针。不明白此点,就会兵败如山倒。
经商需要有预测性,即去看一看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生意人,这样才能不白费心思,去干自己能干的事情。
胡雪岩善于改变人生状况,为自己找到事业的支撑点,他虽初为一个小伙计,但立志要成为大人物,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因此他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欲与人试比高。其实在没有成功之前,人人都是“小伙计”,但必须有大人物的心态,才能有所作为。这种心态即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胡雪岩以人生之变求得新的出路,并以此成为一个大商人,说明:变则通,通则活。
《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孙子兵法》智慧破解??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出征时在沼泽连绵的“圮地”上不可驻扎,在多国交界的“衢地”上应结交邻国,在“绝地”上不要停留,遇上“围地”要巧设奇谋,陷入“死地”要殊死战斗。有的道路不要去通行,有的敌军不要攻打,有的城邑不要攻取,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有的命令不要执行。所以将帅如果能够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如果不能精通各种机变的利弊,那么即使了解地形,也不能够得到地形之利。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那么即便知道“五利”,也是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的。
§§§42 经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
胡雪岩经商兵法
胡雪岩生得一双八面玲珑的眼睛,一看就是个绝顶聪明的主儿。平时他不仅能吃苦肯学,而且能言善道,出手大方,外加他有一张常开的笑口,所以人缘极好,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他。由于这些因素,胡雪岩3年师满后立刻成了信和钱庄一名得力的小伙计。
《孙子兵法》在谈到九变时说:“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讲的是虽然用兵会有不利因素,但可以化不利为有利,这是一种主动赢得成功的手段。在胡雪岩看来,经商的人必须在身心上能经得起抗压,否则毫无出路。
古之乘势挺起者,必先磨炼心志,修养其身。身陷逆境,把不利变为有利,才能有胜势;
经受常人难以忍受的折磨与洗礼,这是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必修课”,这是没有捷径的捷径。胡雪岩也不例外。
胡雪岩生得一双八面玲珑的眼睛,一看就是个绝顶聪明的主儿。平时他不仅能吃苦肯学,而且能言善道,出手大方,外加他有一张常开的笑口,所以人缘极好,上上下下的人都喜欢他。由于这些因素,胡雪岩3年师满后立刻成了信和钱庄一名得力的小伙计。
开始时,胡雪岩和其他伙计一样在店里站柜头,后来东家和“大伙”都觉得这个小伙计顺眼,就派他出去收账,胡雪岩认真操办,从来不曾出过纰漏,深得东家赏识。
有一年夏天,胡雪岩在一家名叫“梅花碑”的茶店里跟一个叫王有龄的攀谈,知道他是一名候补盐大使,打算北上“投供”加捐。
清代捐官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做生意发了财,富而不贵,美中不足,捐个功名好提高身价,像扬州的盐商,个个都是花几千两银子捐来的道台,那一来便可以与地方官称兄道弟,平起平坐,否则就不算“缙绅先生”,有事上公堂,要跪着回话。再有一种,本是官员家的子弟,书也读得不错,就是运气不好,3年大比,次次名落孙山,年纪大了,家计也艰窘了,总得想个谋生之道,走的就是“做官”的这条路,改行也无从改起,只好卖田卖地,托亲拜友,凑一笔钱去捐个官做。
王有龄就是属于后者,他的父亲是候补道,没有奉委过什么好差事,分发浙江,在杭州一住数年。老病侵身,心情抑郁,死在异乡。身后没有留下多少钱,运灵柩回福州,要很大一笔盘缠,而且家乡也没有什么可以投靠的亲友,王有龄就只好奉母寄居在异地了。
境况欠佳,且又举目无亲,王有龄困顿潦倒,整天在茶馆里消磨,因为虽然捐了个官,却无钱去“投供”。
在清代,捐官只是捐了一个虚衔,凭一张吏部所发的“执照”。取得某一类官员的资格,如果要想补缺,必得到吏部报到,称为“投供”,然后抽签分发到某一省候补。王有龄尚未“投供”,更谈不上补缺了。
胡雪岩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心头不由一亮,眼前的王有龄决非等闲之辈,若助他进京“投供”,日后定有出头之日,成为助己飞黄腾达的靠山!
胡雪岩虽然读书不多,却极有悟性,对“否极泰来”、“乐极生悲”这类社会哲理体会弥深。他身处钱庄,在钱眼里打筋斗,看惯了多少人在生意场上一夜之间暴富,改变命运;又有多少人万贯家产毁于一旦,沦为乞儿。他猜想为官做宦,也和升斗小民一样轮回运转,或官或民,全是命相使然。胡雪岩喜欢听说书,“昨日阶下囚,今日座上宾”、“落难公子,小姐赠金,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诸如此类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常令胡雪岩兴奋不已。
胡雪岩认定眼前这个落魄潦倒的王有龄必定会翻转过来,大富大贵,只是火候未到,还缺一位帮他的贵人罢了。胡雪岩年龄尚轻,20出头,正处于多梦时代,他想像自己正是刚肠侠胆、救人危难的豪爽之士,虽算不上“贵人”,但手里尚握重金——那五百两未交给老板的银子,亦是助人成就大业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