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胡雪岩结交左宗棠的过程,主要有三个因素:
第一,对左宗棠的充分了解。胡雪岩在决意拉拢左宗棠这座大靠山之时,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对左氏有了透彻的了解。他知道左宗棠是“湖南骡子”脾气,倔强固执,难以接近。他也知道左氏因功勋深著,颇为自得,甚喜听人褒扬之辞。他也对左宗棠与曾国藩及其门生李鸿章之间的重重矛盾了解得很透彻,建立在这些知识之上,他才能打一场有准备之仗,使得言辞正中左氏的下怀。
第二,善急人之所急。光说不做是不行的,胡雪岩打动左宗棠还体现在他的行动上。他解了左氏的燃眉之急,为他做好了两件事:筹粮与筹饷。这两件事对左宗棠来说都是迫在眉睫的,现在胡雪岩主动地为他去掉了两块心头之病,当然也就换取了他的感谢和信任。
第三,最重要的还是胡雪岩本人的真才实学。胡氏结交官场自有一套或以财取人,或以色取人,或以情取人的手法,然而这些对左宗棠而言都是不起作用的。左宗棠贵为封疆大吏,区区小惠根本不放在眼中,若是胡雪岩只是一个有意拉拢的庸人,左氏早就三言两语打发掉他了。而左宗棠之所以器重他并引为知己是因为胡雪岩有过人的才学,能助他一臂之力,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才愿意在胡雪岩的生意中加以援手,因为他知道,两人是互惠互助的关系。
由于有了左宗棠,胡雪岩衰败的生意很快有了生机,而且比以前发展更快。十数年间,转运输将购置弹药,筹借洋款,拨饷运粮,无一不经其手,以这种大势,求十一之利,胡雪岩的事业亦如日中天,财富也从数十万银转而至数百万进而至数千万。
当年杭州收复全赖左宗棠之功,而胡雪岩献出大米、捐助军饷,极有成效地主理杭州战后善后事宜,这一系列事情收到的一个直接的功效,就是得到了左宗棠的赏识和信任。左宗棠亦随之成为胡雪岩继死守杭州的浙江抚台王有龄之后的又一棵更大的官场大树。凭着左宗棠这座官场靠山,胡雪岩的生意不仅在战乱之后得以迅速全面地恢复,而且也越做越顺,越做越大。到左宗棠西征新疆前后,他以“红顶商人”的身份,为左宗堂创办轮船制造局,筹办粮饷,代表朝廷借“洋债”,开始了与洋人的金融交易。到这时,胡雪岩才真正是官商两界如履坦途,事业也终至如日中天,盛极一时了。左宗棠饮水思源,光绪四年春,他会同陕西巡抚谭仲麟联衔出奏,请“破格奖叙道员胡雪岩”,历举他的功劳,计九款之多。
胡雪岩的母亲七十大寿,不仅李鸿章、左宗棠这些红极一时的人物送礼致贺,就连慈禧老佛爷也特为颁旨加封。从此,胡雪岩走上事业的巅峰。
§§§17 猜透别人的心理
胡雪岩经商兵法
为了照应这么一大帮人,胡雪岩心思缜密,分门别类,全都安排做了一趟风月之旅。胡雪岩的手段就在这里,什么人去什么地方,分得清清楚楚,绝不龙蛇混杂。
由于胡雪岩深知办事的规矩和某些人物的心理,而且总能迎刃而解,他的商业行为也左右逢源,得以顺利进行。
《孙子兵法》在谈到如何攻克对手的时候,特别强调知彼的重要性,这就是说,只有看透对手,才能取胜对手。在胡雪岩看来:
由弱而强的人一定要能洞悉对方心思,才能防患于未然。
“能猜察别人的心理想法,是做生意的一大奥妙。”这是胡雪岩的名言。在晚清,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胡雪岩就非常善于利用这一点。
胡雪岩顺利完成调动漕米的公事,一下子在浙江获得能员的称誉,很快就得到署理湖州府的美缺。按惯例他既已得州府实缺,就应交卸海运局坐办的差使,但由于调动漕米拉下的亏空一时无法填补,加上还有一些生意上的事务牵涉到海运局,所以要得到抚台的批准。不过,当有人向浙江抚台黄宗汉提出这个请求时,黄宗汉却有意卖了个关子,却向他问及阜康钱庄的情况,并提出要请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为自己代汇一笔一万银子的捐输军饷。
胡雪岩看得准——这黄宗汉原是一个贪财刻毒、翻脸不认人、一心搜刮银子而不恤下情的小人。浙江前任藩司椿寿,就因为没有理会他四万银子的勒索,被他在漕米解运的事情上狠整了一把,以致生路全失,自杀身亡。胡雪岩告诉王有龄,他在黄宗汉提出代汇捐输军饷的要求时给黄宗汉的回答,是聪明一世,懵懂一时。黄宗汉哪里是要自己借阜康钱庄交汇捐输军饷?他其实是要借海运局的差使,勒索他人的银两,而且“盘口”都已开出来了,就是一万两银子。
在胡雪岩的点拨下,大家恍然大悟,赶忙在第二天代黄宗汉交了一万银子的捐输军饷。而事实上也真正是“药”到“病”除,一万银子交出,他也随即得到兼领海运局坐办的批准。
黄宗汉极为贪婪,但他从不公然要什么,手下人要是不给,黄巡抚也不会发作,但是,往后可以另外寻个名目,修理礼数不够的属下。胡雪岩是好样的,他看出黄宗汉的德性,只有使银子买平安。
有了这次前车之鉴,胡雪岩对黄宗汉日后的索贿也就心照不宣了。办理漕粮事件之时,王有龄与胡雪岩一行前往上海松江府这趟差使出发之前,“浙江海运局坐办”王有龄提领公款三万两银子,作为路上差旅盘缠。其实,三万两银子当中,实实在在只有一万两用于差旅,其他两万两,则另有用途。胡雪岩事前英明指出,巡抚黄宗汉对钱财看得甚重,这趟出去,一定要给黄巡抚弄点好处,他要王有龄去探口风。
果不其然,黄宗汉暗示要两万两银子,所以,胡雪岩派人把两万两一路带着,到了上海之后,汇到福建黄宗汉老家。
胡雪岩办事精明识趣,经常让人心里想的得以实现,使得黄宗汉对他大开方便之门。后来胡雪岩在浙江的许多生意比如贩运军火,也是借助他的力量完成的。
胡雪岩在光绪七年三月来到北京。此行最主要的目的是疏通中央政府,同意由他向洋人借三百多万两银子的外债。
刚到北京,他就面临两项需索。首先,左宗棠与光绪皇帝之父醇亲王交好,醇亲王身兼朝廷禁卫军“神机营”司令,邀请左宗棠去看神机营操练,事情早就讲定了,但日期始终没敲定,说是要等胡雪岩到京之后,才能确定。
胡雪岩心中雪亮,知道所讲“要等胡老爷到京后再决定”,无非是说“胡老爷有钱,等胡老爷到京之后,带着钱去看神机营操练,看完之后由胡老爷放赏”。
第二桩需索,则与胡雪岩借外债息息相关。那时候,满人宝任户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等于现在的财政部长兼外交部长,胡雪岩想要借外债,“外”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有关,而“债”则是户部的业务职掌。所以说,宝一关一定要打通。
怎么打通,还不是送银子!问题是,胡雪岩并不认识宝,总不能就这样带着银票上宝家去。胡雪岩本事大,经过打听,竟然探听出一条门道。
原来,北京城有个地方叫“琉璃厂”,专卖文房四宝、书籍、古董、字画,这地方到现在还有,还是经营这些行业。那时候,清廷满朝权贵无不视贿赂为当然,可是又碍于颜面,不敢公然行之,于是,就想出了变通办法,这变通办法,就是与琉璃厂挂钩,由商家担任中转站。
事情是这样办的,某人打算向某大员求事,求取某职,则先与琉璃厂接头,讲定以若干银两购买一件古董或一幅字画。接着,琉璃厂商家就到大员公馆去,取得古董或字画。拿回琉璃厂,卖给办事者。办事者买到古董或字画,送给大员;琉璃厂卖出古董或字画,获得银两,留下回扣与手续费,把剩下银子交给大员公馆。
所以说,就某大员而言,他只是把自家的古董或字画交给琉璃厂商人,商人卖给办事者,办事者又把东西送回大员公馆,某大员并没少了东西。另一方面,却由琉璃厂商号送来银两,某大员并没有直接收受办事者银子,他只是收了古董或字画,总算是文人雅士赠送文物,并没沾上铜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