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教才能始终保持进步的脚步,虚怀若谷才能装得下万物。所以,当我们取得一点成绩时,切不要沾沾自喜,被眼前小小的成绩冲昏头脑,而应该谦逊一些,因为只有受得了批评,受得了教育的人才能得到进步。日常生活中,当你做了错事,受到父母或他人的批评时,会如何对待呢?当你取得一点成绩时,你又会如何看待此事呢?不要因为他人的批评而心生怨恨,满不服气;不要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不肯蹲下来接受教诲。殊不知,接受他人的批评就是在受教,俯下身来受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它能让你改正错误,从而更加进步。苏轼出身书香世家,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再加上他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每看完一篇文章,他都能过目不忘,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寒窗苦读几年之后,年少的苏轼已经是饱学之士。别看他年龄不大,但是大人看不懂的书,他都能看懂;大人识不得的字,他能识得;大人理解的文章,他却能评头论足一番。
如此一来,小小年纪的他就受到很多人的敬仰,还有一把胡子的大人要拜他为师呢!苏轼见状,得意非凡。苏轼的老师知道后,担心他恃才傲物,便特地叫人送他一幅“学无止境”的字幅。但苏轼却不屑一顾,认为老师也不及自己,他是在忌妒自己的才能。
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自认为十分出彩的对联,就命人贴在自家大门口。上联是:读遍天下书;下联是:识尽人间字。见此对联后,有的人连连称赞;有的人却认为他年少轻狂。他的老师得知后,则气得茶饭不思。
正当苏轼扬扬得意之时,门外一位白胡子老人便问他道:“难道先生真的已经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
苏轼一听,傲慢地回答道:“我可不是那骗人的主。”
老人听后,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给苏轼,说:“这本书上我有好多字都不认得,劳烦先生帮我识识看。”
苏轼以为老人是在考他的才华,自认为无字不识的他顺手就接过了老人递来的书,当他仔细一看书中内容时,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来回翻了这书好几遍,急得说不出一句话来。原来,这书上的字,他竟一个也认不出来。
不得已,苏轼满脸通红地将书归还于老人,低下头,十分惭愧地说道:“我从未读过这样的书,也不认识上面的字。”
老人指着那副对联说:“既然如此,那你怎么能称得上‘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呢?”
苏轼听了,急忙要撕掉门上的对联。
老人喊了一声:“且慢!待我把对联改上一改!”
老人一挥笔,对联就改成了:“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
苏轼明白了,他急忙回到书房,立刻找出老师赠的那幅字,把它贴了出来。
从此,苏轼勤奋学习,谦恭读书,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学问家。一时的成功说明不了什么,人生之路长漫漫,也许下一刻你就会被难题打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大。否则的话,自认为自己学问深厚,便会止步不前,长此以往,又怎会有所长进?
受教才能始终保持进步的脚步,虚怀若谷才能装得下万物,只有那些能听得了批评的人,受得了教育的人才能得到进步,所以,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只有善于向别人学习的人,才不会故步自封,才能够有所长进。
古人说得好:“满招损,谦受益。”只有谦逊的人,才能够平易近人,虚心求教,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取长补短,建功立业。托马斯·杰斐逊出身于名门贵族,他的父亲曾担任军中上将一职,母亲也是名门之后。
当时的社会有着明显的阶层之别。贵族除了高高在上,向穷人发号施令之外,很少与平民百姓交往。
然而,杰斐逊却没有秉承这种贵族阶层的恶习,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让别人学习的地方,所以,他很乐意与各阶层人士交往。他的朋友甚多,其中当然不乏社会名流,但更多的却是普通老百姓,比如园丁、仆人、农民或者是贫穷的工人,等等。
有一次,杰斐逊对法国伟人拉法叶特说:“你必须像我一样到民众家去走一走,你只有去看看他们的菜碗,尝尝他们的面包,你才会了解到民众为什么不满,才能真正懂得正在酝酿的法国革命的意义。”
由于作风扎实,深入实地,进而造就了杰斐逊成为美国第3届总统。他虽高居总统宝座,但却很明白民众最真实的需求是什么。正是由于托马斯·杰斐逊具有的谦逊的品格才使他善于向各种人学习,并从中受益、不断取得进步,成就自己的事业。为此,他还曾经提出了“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的主张。
人没有完人,物没有完物,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是完人亦完人,不是完物亦完物!只有具有谦逊品格的人,才能够看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虚心冷静地聆听他人的批评和教诲,谨慎从事。
因此,能受教之人必有谦逊的品格;只有具有谦逊的品格,才能视受教为一种自我进步的阶梯。谦逊受教之人,在缺点和错误面前,会乐于倾听批评教育的声音,从而采取措施改正错误;谦逊受教之人,自有自知之明,即使在面对成功、荣誉时也不居功自傲,而是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把荣誉当成包袱背起来,沾沾自喜,不思进取。
所以,只要你还能听到批评教育的声音,只要你还有受教的机会,那就开心地接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