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糊涂人最高明(1 / 1)

有许多人表面看来聪明绝顶,整天指东道西,叽叽喳喳借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实际上并不是聪明人,真正聪明的人不会用这种愚蠢的方法证明自己,而是故意装愚。所以,有些人看起来一点都不聪明,却很可能是最高明的人。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喜欢禅道。一次,他到金山寺和方外至交佛印禅师打坐参禅。参了一会儿,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佛印:“我看你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禅师接着问苏东坡:“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一听,马上嘲弄禅师说:“真像一堆牛粪!”

佛印听了也很高兴。苏东坡见将禅师喻为牛粪,禅师竟无以为答,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跟自己的妹妹苏小妹说:“我今天赢了!”

苏小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

苏东坡眉飞色舞地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苏东坡哑然,方知自己又输给了佛印禅师。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自诩聪明的人不一定聪明,苏东坡尚且如此,何况你我!所以我们还是不要自作聪明。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用手拍入”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裁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君子风度。

这一箭三雕的效果有几人可以做到?而又有谁能否定他的机智?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

在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然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那些高明人就会用假装糊涂来给以回答。如: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天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趣对皇上。

这就是高明人的所问非所答。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外交场合常常碰到。如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曾准确地击落过一架入侵我国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在一次引人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询问陈毅外长:“请问外长先生,你们是用何种武器击落如此先进高空侦察机的?”显然,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公开回答,但如不回答又会使提问者尴尬,陈毅就势举了举自己手中的拐杖,说:“就是用这玩艺儿捅下来的。”说着还做了个往上捅的动作。自然,此举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生活中还有一种高明便是变音调的运用。如玩笑中有人说:“我是你老子。”意思是我是你爸爸。而回答者则说:“你是我老‘子’呀。”他把“子”字的语音加重了。意思是你是我的小儿子。因为在北方,小儿子、小姑娘有被称为“老姑娘、老儿子”的习惯,就像第一个儿子称为大儿子一样是一种习惯。所以不同语音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截然相反的概念。另外,还有一种用打岔的形式的,如:一个说:“你好像个猪。”另一个回答:“什么,我像你叔?”

其实不管闪烁其辞也好,所答非所问也好,还是打岔串音也好,其目的都一样,就是避重就轻。但这几种方法的共性就一个,那就是假装糊涂。因为只有假装糊涂才能闪烁其辞,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所答非所问,同样也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打岔,才能显现出你智谋的广博处事的高明。

不要小看了糊涂人,不要大看了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