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己借一张“口”(1 / 1)

说话也要有学问 戴琦 470 字 2个月前

明明是自己想说,但怕说出来遭到对方反对,或被对方抓住把柄,便“揪”来一个人, “借”他的口说自己的话。这样,给双方的交流留下了一个缓冲地带,使自己可进可退,游刃有余。

案例回放

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会面,都有心对蒋介石施加压力。可对于这件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激进人士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会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 “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 “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人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歪嘴评论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介石的拜把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学良的面前,而他又不赞成,后果实在堪忧。于是,便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杨虎城从侧面下手,己话他说,既暗示了自己的立场,有助于问题解决,又能顾及自身。张学良听出弦外之音,也向前跨了半步,用“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来婉转示意。他们之间的谈话,真是滴水不漏。

“借口”有个好处,就是“诡文而谲谏”,明明是你想说的,你却说是别人这么说。听话的人如果不同意,也不会搞得双方难堪。

“借口”还可以借“公正第三者”的口说话。例如,你丈夫邀人来家打麻将,你自己不抱怨,只淡淡地说: “楼上楼下的人都说咱家成了麻将馆了。”

总之,借人家的口来说自己的话,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只是,在施用这个技巧时,不要造谣生事、搬弄是非:明明张三根本没说过,你“诬蔑”是他说的;或者张三说过,但你在借用时可能会引起你对面的人的极大反感,为张三带来不良的后果。其实,你纵是想无中生有地说,或别人的确说了但不宜直接说出是谁说的时,完全可以用模糊“说话人"方式来“借”。比如, “我听有人说您要将店铺转让?”对方若是真的有心转让,怕也不会追问到底是谁说的,而若一味追问,你也大可打个哈哈,一句“我不太记得了,或许是我听错了”就轻松打发。如果不甘心,再问一句:“那么看来没有这回事了?”这话既达到目的,又说得圆滑,讲得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