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理性,扭转局势(1 / 1)

做最会交涉的人 陈瑶 2669 字 1个月前

当事情几乎陷入绝境,而无法挽回的时候,你不妨用一句话来安慰和支持自己,这句话就是:“竭尽全力,无怨无悔”。

也就是说,只要尽己之心,全力以赴,结果是否成功并不重要——就让命运之神去做安排吧!

保持信心,精诚所至

罗先生现在是某贸易公司负责人,但是前些年,他并不是很走运。然而,罗先生正是在“竭心全力,无怨无悔”的信念支持下,成就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

他原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因该社经营不善倒闭,他便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后来,他又到了某广告公司从事编辑工作;不多久,又下海一家规模颇大的贸易公司,成为人力资源部的职员。而后因为颇具才干,很得领导的赏识,便晋升为业务部经理,此后,凭着自己的努力罗先生成了一位优秀的专业贸易人员。

但是,多才多艺的罗先生对他先前的采访、撰稿工作一直十分留恋。有一段时间他一连好几天守候在一个摄影棚里,目的只为和某影星接近,好收集一些有关明星专辑的稿件资料。

偏偏很不巧,就在罗先生准备出版某专辑的同时,该影星所属的某电影公司也想出版一本纪念特刊,里头将安插一篇有关他的专访报道。于是,某影星开始对罗先生采取拒绝的态度。

接连下了好几天雨。该影星的态度仍然坚决,罗先生忽然灵机一动,心想“或许就只有这个办法,可以打动对方的心思了。”因此,他决定冒着大雨,到该影星的摄影棚前,执着地坐在他经过的道路上等着。

终于,这位影星被他的诚意感动了,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答应接受他的访问,并提供专辑的资料。

于是,罗先生认为该影星之所以能够回心转意,主要是自己具有这样的信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打这以后,他就抱着这种信念处理任何事情,结果无论业余爱好,还是销售业务都能创下良好的成绩。

“化不可能之事为可能”,这是你身处劣势时应持有的信心。

及早补救

在交涉时选择适当时机非常重要。如果无法找出适当时机,或者找到时机却不知利用,那么,交涉仍旧是要失败的。也就是说,你非但要能把握时机,还要积极将其化作行动,如此才有成功的希望。

某电影公司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那是在某摄制组出外景时发生的,当天的拍摄地点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区小村。外景队提早两天到达拍摄电影的现场,公司特地请了某体校的武术队一起前来此处,拍摄有关这部电影的一些精彩的武打镜头。

在前一段武打动作片十分热门时,每一家电影公司都希望能请到武打技术精湛而片酬又不太高的武术队,体校的孩子们无疑很适合,况且当时体校比赛训练任务很重,如果组织不好这次武打动作的现场拍摄,以后将无法补后。但是,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就在当天晚上,大伙儿还未进餐之前,外景队队长对大家公布了一项决定:“今晚,协助这次外景拍摄的东道主要招待我们的主要演员吃饭。为了让他们能早点儿回来,以免耽误了拍摄的进度,我决定请体校老师和我一起陪同前往。至于其他的人就在此地用餐吧!”

于是,外景队长就和老师、主要演员一起去赴宴了。然而时间已过几个钟头,一直不见他们回来。留在宿舍里的其他演员和武术队的孩子们,就开始发牢骚了:“让我们跋山涉水,走了这么远的路来到这儿。这倒好!他们就知道去大吃大喝,把我们冷落在一旁!”

就在大伙怨声载道、牢骚满腹的时候,他们才酒足饭饱地回来了。抱怨之声仍然此起彼伏,甚至有怒气高涨的情势,因此激怒了外景队队长,他非常生气地喝叫一声:“有完没完!讨厌死了,不想拍的人就回去好了!”

武术队的孩子们被他这么一骂,大伙全都感情用事起来,最后一致决定:“回去,我们不拍了!”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却因处理不当,造成了—个更大的错误,最后,竟形成了不可挽救的局面。这种情形,在生意场上也经常会发生。

以上述事件来说,检讨起来,一开始就应该好好安排、组织,找个摄制组的其他负责人,留下来陪陪这些远来的客人。但是,外景队队长没有这样做,这是第一个错误。既然说好了,吃过饭后,就要早点儿回来,结果超出了预定时间影响了当晚的夜景拍摄,理应真心诚意地向大家道歉了事。外景队队长非但不知理亏,还大吼大叫,对孩子们发脾气,把事情给整个弄糟了,此为第二个严重错误。

就因为这样,事情才发展至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在发现自己错误时,你一定要勇于认错,不可一味地执拗、意气用事;若能及早把握时机,向对方坦诚道歉,相信必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做最坏的打算,全力以赴

有些人往往还未去交涉之前,就认为“这事不可能吧”,“别人不肯答应吧”,诸如此类消极的想法,殊不知正是这想法妨碍了自己。

拿破仑曾说,“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个词”。同样,你的字典里也要丢掉“不可能”这几个字。其实,人是很能适应环境的一种高级动物:只要肯尝试,没有一件事是绝对“不可能”的。

你是否曾无意识中,经常使用许多否定的语句?如,“不可能”“不行”“没办法”之类,或者在你的家人、同事之间,也有人时常采用这种说法?而凡是说“做做看”“说说看”“我赞成”“一定能够成功”“有兴趣”……这类字眼儿的人,常常是能勇往直前、积极行动的人。

虽然只是用语不同而已,但是在你内心深处,对于所求之事的看法,已经无形中受到了影响。

必须要下定决心,在日常生活的言谈之中,尽量少说否定的字眼儿;而且,还要进一步以肯定的字眼儿来代替。若能做到这点,你自然就会具备积极行动的姿态,会大大地增加对别人的说服力。

“钱包里就只剩1000块钱了。”

应该改作“还留有1000块呢!”

交涉每一件事时,如果总在交涉之前设置一些否定词,必将会大大降低了交涉成功的可能性。

一个人如果对成功的可能性感到怀疑,不妨先降低目标,做最坏的打算,这样就会缓冲失败时对你的打击。这是一种在不愉快状况下,保护自己面子的防卫措施。这种心理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例如在约会时,在等候之余往往有怀疑“他(她)是否会来”的心理准备,如此即使不能尽意,也不至于感到面子上难堪。倘若对对方赴约坚信不疑,而一旦预见落空,就会因面子上挂不住而大光其火,或心灰意懒,感叹“流水落花人归去”,甚至会不欢而散,分手各归。

《格利佛游记》有一句名言:“不抱任何希望的人最有福气,因为他永远不会失望。”尽管这句名言可能含有讽喻之意,但反映了常见的心理现象,和前面所说的降低目标意义相同。我们常说的“向最好处努力,往最坏处打算”也是这个意思。

期望值越高,失望也就越大。犹如对待名胜古迹,高兴地慕名而去,结果一看不过如此,往往失望而归,所谓看景不如听景是也。而在山坡峡谷,林间溪边,信步所至,随意漫游,所见一花、一木、一泉、一石,倒常常会为之惊喜,为之流连,并因之而获得意外的欢愉。两种不同心态,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冷遇不可怕

找人交涉时受到冷遇很常见。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或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或怀恨在心。这样的反应其实是不利于办事的,甚至有时会因小失大,影响办事效果。因此,了解受到冷遇的具体情况,而作不同的反应,是十分必要的。

若按遭冷遇的成因而分,无非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自感性冷遇,即估计过高,对方未能使自己满意而感到的冷落;二是无意性冷遇,即对方考虑不同,顾此失彼,使人受冷落;三是蓄意性冷遇,即对方存心慢怠,使人难堪。

当你被冷落时,要区别情况,弄清原因,再采取适当的对策。

对于自感性冷遇,自己应反躬自省,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关系,避免怀疑人和嫉恨人。

常常有这种情况,在准备交涉之前,自以为对方会以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这时,心理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这种冷遇是对彼此关系估计过高,抱太大希望而形成的。这种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适应彼此关系的客观水平。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静,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烦恼。

吴君到多年不见面的一个老同学家去拜访,想顺便请求老同学给他帮点儿小忙。这位老同学如今已是商界的实力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感到很疲劳,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因此,这天对吴君的拜访,招待之时略显怠慢。

吴君心想会受到这位朋友的热情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他不冷不热的态度,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他愤愤然,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从其他人那里了解到,这是老同学应酬太多。于是,他改变了想法,并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老同学虽然仍是如往常般款待他,但还真为他办了不少实事。

对于无意性冷遇,应理解和宽恕。在交涉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照应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时,照顾不到的人就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而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

比如,有位司机开车送人去做客,主人热情地把坐车的迎进,却把司机给忘了。开始司机有些生气,继而一想,在这样闹哄哄的场合下,主人疏忽是难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这样一想气也就消了,他悄悄地把车开到街上吃了饭。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机时,他已经吃了饭,并又把车停在门外了。主人感到过意不去,一再检讨。见状,司机连说自己不习惯大场合,且胃口不好,不能喝酒。这种大度和为主人着想的精神使主人很感动。事后,主人又专门请司机来家做客,从此两人关系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密切了。

这种主动谅解的态度引起的震撼,会比责备强烈得多,同时还能感召对方改变态度,用实际行动纠正过失,使彼此关系得到发展。

对于有意性冷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予恰当处理。一般来说,当众给来宾冷遇是一种不礼貌行为,而有意给人冷落那就是思想意识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当然,回击并不一定非得是面对面地对骂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天,国外某喜剧演员穿着旧衣服去参加宴会。他走进门后,没人理睬他,更没人给他安排座位。于是,他回到家里,把最好的衣服穿起来,又来到宴会上。主人马上走过来迎接他,安排了一个好位子为他摆了最好的菜。

喜剧演员把他的外套脱下来,放在餐桌上说:“外衣,吃吧。”主人感到奇怪,问:“你这是为什么?”

喜剧演员答道:“我在招待我的外衣吃东西。你们的这酒和菜,不是给衣服吃的吗?”

主人脸唰地红了,喜剧演员巧妙地把窘迫还给了冷落他的主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有意冷落自己的行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以此自我解脱。有时候,对方冷落你是为了激怒你,使你远离他,而远离又不是你的意愿和选择。这时,聪明的人会采取不在意的态度,毫不在乎地面对冷落,我行我素,以有礼对无礼,从而使对方改变态度。

拒绝很正常

交涉过程中被人拒绝是常有的事。一时的拒绝并不等于交涉从此无望,如果你能正确分析对方拒绝的心理原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有可能使你的请求出现新的转机。退一步来说,不能立即使对方改变态度,也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心理印象,为以后的交涉打下一定的基础。

从心理上分析,人家拒绝你,是有不同类型的,现将主要类型和对策列举于下:

1.一般拒绝

是指对方虽然当时拒绝你,但那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他们对你有一些想帮忙的愿望,但由于对你缺乏了解,尚未建立对你的良好印象,因此,疑虑重重,陷入了一个想帮又不想帮的矛盾心理状态。为尽快解脱这种矛盾的心理,对方有时就会表示暂时不帮忙。

这样的决定随意性大,改变也较容易。有效的办法是多接近他们,很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真实面目”,让对方充分和全面了解你,对方的疑虑消除了,求人也就成功了。

2.执意的拒绝

这是指对方在拒绝前,对你有比较深入具体的了解,经过分析、对比、反复权衡利弊后做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或是因为人家认为帮你忙不值得;或是因为你的个性、品质使对方大失所望;或是由于对方的某种固执的偏见。

要改变执意拒绝者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必白费力气。假如你确认对方是由于固执的偏见而拒绝答应你时,则可以用真诚的行动去感动对方,使之改变偏见。不过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3.隐蔽的拒绝

这是指对方拒绝你的请求是出于某种心理需要,不愿把真正的原因说出来,而用某些不真实的理由搪塞你。对方不愿说出真实心理的理由,其情况是复杂的,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你提出的要求太高,对方无法满足,但又羞于说出本人能力的不足。二是对方对你不放心,对你拿不准,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三是是否对你“特殊关照”,决策人意见不一致,觉得没必要把“内政”告诉你。

对于这种交涉对象,要尽可能弄清其拒绝的真正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求助方法,或解释说服,或降低自己的某些要求,或等待时机。

要分辨拒绝是属于哪种类型并不容易,需要有较强的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的能力,以及较准确的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又需要丰富的社会交往锻炼才能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