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声势,覆也声势(1 / 1)

古人云:“无势不尊,无智非达。”意为没有声势就谈不上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上通达事理。

造势是由平凡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无势之人一般都是落魄之辈,无人追随和扶持,连生存都是艰难的,尊贵更是遥远。造势要借助于智慧,通达事理方能获取人心,增强人望。事实上,人虽然都是有弱点的,但也

是有所追求的,只要在这方面多动些脑筋,善加运用,就不愁无人来投。一旦声势渐起,事业便可期待了。

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文继承其父田婴的爵禄,家财万贯。

但田文并不满足于当一个衣食无忧的土财主,他希望能像父亲一样,在仕途上做一番成就。他广招门客,来者不拒,达到三千之众。有一次,田文的亲人对田文的这种做法表示了异议:何必破费家财而养一些闲人呢?何况他们并不都是有识有能之辈,这就更不值得了!

田文告之说:

“你的目光太短浅了,你哪里知道我的苦处呢?不错,我衣食无忧,家财万贯,可这一切都是靠不住的,如果没有势,没有人们辅助,那么我担心会地位不保,更不能真正尊贵起来。我费些钱财而赢得了声势,这是于己于人都有利的事,为什么不做呢?"

不久,田文的声名远播各国的诸侯,连齐王都对他刮目相看了。这时,有人建议齐王给予田文以重任,他说:

“田文门客众多,诸侯都称颂他,这是个齐国难得的人才,大王如果不重用他,那么必会招来人怨,令诸侯轻视。何况大王为振兴齐国,需要贤人辅佐,田文正是这样的贤人呐!"

齐王起初不肯答应,他疑虑道:

“田文如此受人抬爱,他如果自骄自傲,那么便难以驯服了,倘若如此,岂不是朝廷之患?"

随后,又有多人劝谏齐王重用田文,他们进言说:

“国有贤人而不用,受害的是国家,如今天下纷争,大王如果不能任贤用能,那么齐国危矣!"

反复谏诤之下,齐王只好重用田文为相,使其跃居众臣之上,大权独揽。

田文心愿得偿,十分兴奋,他对心腹手下人说:

“我苦心经营,今日终得回报,可见我当时决断无误啊!我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你们还要尽心帮我。”

后来,齐王听从了秦国和楚国的挑拨,对田文猜疑不断,他忧心忡忡地对心腹大臣说:

“一个臣子声势过于强大,是不是一件好事呢?当初我只虑其一,未虑其二,时下我要反省了!"

心腹大臣趁势进谗说:

“听说百姓只知田文,不知有大王,这肯定不是吉兆。大王当先发制人,不容这种情况再继续恶化下去。"

于是,齐王罢了田文的官职,收回了他的封地。

田文猝不及防,一时无可奈何,彷徨无计。他的门客冯蠖见田文心灰意懒,劝他振作起来,他鼓励说:

“一时受挫,并不能代表失去希望,大人当思计谋,改变现状。”田文愁苦道:

“先生有何高见,尽可教我了!”冯驩思量多时,然后道:“大人遭此磨难,不是大人的过错,而是大人的声势还不够强大啊!

否则,齐王也不敢对大人下手。依我之见,大人当大造声势,迫使齐王收回成命。"

冯驩接着前去秦国,他对秦王说:

“齐国能使诸侯尊重,关键是田文。齐王听信谗言,田文一定会心有不满。此时,如果大王请田文相秦,那么田文必肯前来,秦国也得一强助。”

秦王于是派人携重金去请田文。冯驩赶回齐国,他马上对齐王说:

“秦王知道田文的才能,听说已派人派车携重金来迎他去秦。如果田文前去,秦国一定会用他为相,这样诸侯国一定会归附秦国,对齐国十分不利。大王若是不想这样的事发生,应马上恢复田文的官职,多封田文封地。”

齐王惶恐之下,立即采纳了冯驩的意见。田文官复原职,并在旧有封地外又多增加了一千户的俸禄。

古往今来,一切成大事者,莫不注重为自己造声势,让声势的浪头将自己推上事业的巅峰。只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声势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倘若一个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或该人的声势对能决定其生死者产生了威胁,则有“覆舟”之虞。这两点,造势者不可不察。

没有声势就谈不上尊贵,没有智慧就谈不上通达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