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努力在开放(1 / 1)

小时候,李丽真就爱读书,听见哥哥的读书声,她便跑过去,缠着求他教自己认字。还没到读书年龄,她已认得不少字了。

父亲和母亲看到她聪明好学,都很喜欢。但是奶奶不高兴了,她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子家就应该像她的两个姐姐秀真、雅真一样文文静静,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学到一手好针线活,将来嫁个门当户对的好人家,养儿育女终其一生。

父亲是个见过世面,读书识文的人,多年在城里做公职,思想比较开通,他支持小女儿学习文化,丽真到了上学年龄,便送她到村国民小学校读书。为此事,大伯母和奶奶生了很大的气。他们家的水磨坊是个家族企业,是祖父带着伯父、父亲、叔父三人搞起来的。祖父死后奶奶维持着这个联盟,不让兄弟分家,水磨坊才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规模,在同行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因为每一家的开支都是从公中出的,哥哥上学已经开出一笔费用,但他是男孩子,读书进仕是光明前途,奶奶懂这个理,伯母和婶婶也无话可说。但再为丽真这个丫头支付一笔学费,老太太和伯母坚决不答应。

李丽真坚持要读书,娘心疼了,她说,自己用纺纱织布的收入支付丽真学费。

从此娘纺线声一直响到到深夜,丽真读书也读到深夜,小学三年,每次考试,她都是第一名。

村小学只有三年级,再往高处上,就得到十里外的乡里去住校。十岁的李丽真下定了读书的决心。父亲又用口袋装了粮食,把她寄养到学校附近的亲戚家。幸好亲戚一家很厚道,使李丽真少受了许多苦,顺利读完三年高小。

这个时候,李丽真已经能写上千字的文章了。在省里上了大学的哥哥放假回来,看了她的文章后,十分赞赏,叮嘱父母,一定要让她把书读下去。再读书就要到县里去,费用也更多了,奶奶坚决不同意。但是李丽真瞒着她,跟着老师和三个同学一起去县里参加考试。由于肚里饿,路程远,他们赶得急,李丽真晕倒在学校大门口,没有赶上考试。老师带着她向校长请求补考,校长给她出了一道题目,让她做一篇作文。李丽真便写了自己家中男女不平等,自己求学遭干涉的事,也写了自己把学业进行到底的决心。洋洋洒洒一千字一气呵成。校长赞赏地说她是个好料子,让她回家听消息。回到家,奶奶正为她一个女孩子家私自出远门跳着脚生气呢。

结果是全乡只录取了李丽真一个学生。

奶奶坚决不让她去县城上学,四处托人给她找婆家。

李丽真反闩了门,开始绝食。一连四天,滴水不进。第四天的晚上,父亲怕出人命,违抗奶奶命令,答应让她去上学。她让父亲写了书面保证,从门缝塞进来,才抽开门闩,晕倒在门旁。

在县城求学的三年,是李丽真学知识最多的三年,也是她更加艰苦的三年。

每隔五天她从县城走六十里回到乡下家中,住一晚上,再背着一袋子馍馍,赶六十里回学校。为了省钱,她只喝免费的白开水和面条汤。

因为从来没学过地理和外语,她在铺位的墙上挖个洞,把油灯放进去,只让灯光照到自己,不影响同学休息,就这样一学半夜。终于门门功课都得了优秀。

她成了那些坐洋车穿锦缎上学的小姐们的榜样。

鬼子打到李丽真家乡时,已是强驽之末势,但仍然做着最后的疯狂挣扎。她跟着学校往西北迁,参加了部队,开始了学以致用。转业到地方时,她在科技和妇女两项工作中,选择了妇女工作,从此开始了为提高妇女地位奔走操劳。她开展各种活动,做了许多宣传工作,还办了一份妇女刊物。

一直工作到了六十岁那年。

退休的那年,李丽真才发现,时间终于归自己支配了。

她才真正地细致欣赏起老伴的字画,也提笔从头练起。她拿出当年读书的劲头,在书法上取得长足进步。

她发现自己最大的爱好还是文学,心中有感触,便轻声吟哦,随韵成联,联句成篇。这时候,她发现自己的文化不够用了。她是个倔强的女子,年轻时候是,现在依然是。于是她找来大学语文课本,自学起来。

偏偏命运又一次磨练她,她的眼睛被一道云雾遮挡住了。几经疗治无效,老人失去了光明。

她叮嘱,找保姆一定要喜欢文学的,好给她读读文章诗词。

她摸索着,用左手掌握空间,右手写字,把心中所感写成一首首诗,把一生经历写成一段段文章。在她七十五岁那年,她兴奋地抚着厚厚一沓诗稿和厚厚一摞回忆录,对前来祝寿的儿女、友人说:“我也能出书了吧?”

大家一致赞成。

她坚持为自己的诗集取名《盲妪自吟集》,为回忆录取名《花儿努力在开放》。

她说,自己的一生,就像一朵小花,长在贫脊的土地上,风吹日晒,少水少肥。可一朵花,就有一朵花的使命,她拼尽全力都要开放。花开了,就把一份美丽展示给人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