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浞城一代出了一名悍匪,名叫王一枪。
这王一枪枪法超群,百步之外用枪射杀目标无需二枪。他还有一绝活,不是打香火打蜡烛,而是穿女人的耳环。有女人在前面走,忽然砰砰两声,耳边嗖嗖风响,两颗子弹从耳环中穿飞而过,回头一望,定是王一枪携一二马弁在百米之外哈哈大笑。虎头崮一带,那些大户人家的女人,断然不敢戴耳环出门。
王一枪不好女色,也不允许部下胡作非为。
其实,王一枪喜欢过女人,还是浞城第一美人。
王一枪早年随父闯过关东。父亲被匪首独眼狼打死了。王一枪立誓要报杀父之仇,孤身一人钻进了深山老林。土匪没见个影,自己却迷了路,东一头西一头瞎转悠了十几天,连累带饿,最终熬不住倒下了。就在命丧狼口的一瞬间,被一老猎户救下,捡了一条小命。王一枪为了谢恩,就认老猎户为义父。后来,老猎户把一手好枪法传授给了他。王一枪苦心磨练,几年下来,便弹无虚发,百发百中。
王一枪又要报仇。老猎户也没阻拦,给了他一杆长枪。几番苦寻,终在一家妓院,堵住了独眼狼。独眼狼携四个护卫,皆配短枪。王一枪很快就干掉了三个。可自己也暴露了,被独眼狼和剩余的那个护卫前后围住。当两把枪逼近时,王一枪就地一翻,顺势射出一枪,打死了护卫。独眼龙惶恐万分,数枪没有射中王一枪。王一枪捡起护卫的短枪,砰砰砰三枪,分别射中独眼狼持枪的手和双膝盖。
报了杀父之仇,王一枪便逃回了浞城老家。
当时,国军一个团守备浞城。团长叫韩彪。此人不仅治军严厉,枪法也极好,可在平地射穿天上飞鹰的眼睛。王一枪闻知投奔了他。英雄相惜,两人以兄弟相称。
一次追剿刘黑七乱匪,韩彪所部立下大功。县城乡绅犒劳三军,一些戏班子也到驻军搭台唱戏。王一枪跟韩彪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女人,就是唱吕剧的头牌花旦香满城。
香满城不仅貌美倾城,而且唱腔也动人心魄。
两人都没言表,怕为了一个女人,伤了和气。好在香满楼虽为女流,却胆识过人,提出了一个公平但又冒险的主意。
香满城站在百米外,双耳各带一银耳环。凡两枪皆穿耳环而过者,便可娶她。
先是韩彪,双枪皆穿耳环而过,香满城毫发未伤。
轮到王一枪,他屏住呼吸,沉稳端枪。可就在他扣动最后一枪的扳机时,突然香满城对他妩媚一笑,就乱了分寸。子弹最终擦着耳环而过。王一枪输了。
韩彪就娶了香满城。婚宴当晚,王一枪却悄悄离开了浞城。
浞城当时正逢大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王一枪就率一帮饥民占据了虎头崮。同时,为雪失妻之耻,让手下寻来女人耳环,掷向空中,每日射穿几次。
后来,日本人进攻浞城,途经虎头崮,王一枪奋起阻击。终因势单力薄被包围。激战一夜,未能突围,手下折损大半。
日军派一汉奸,来劝王一枪投降。王一枪暴怒,挥枪击落天上一双麻雀,说,日本人有能胜过我的枪法者,就降。汉奸吓得屁滚尿流。
翌日,一日本军曹自称佐佐木求见,欲比枪法。王一枪应允。就见佐佐木从地上拾起一草芥,在草芥上插二草蜢,相距仅二三厘。然后退至百米外,举起一杆长枪,连射草芥三枪。子弹皆从中间过而草蜢不伤。随后,王一枪屏住气息,举起短枪,连射三枪,前两枪过,第三枪折蜢腿一根。
王一枪目呆,扔枪长叹一声:技不如人啊!随即率残部下山投降。
王一枪跟在日军屁股后面,总觉得有人在戳脊梁骨。随后,他又探到比枪时,佐佐木在那把长枪上做了手脚,按了一个瞄准镜,更是懊悔。
血战三日,浞城被攻破,日军俘获了韩彪。日酋力劝,韩彪誓死不降。日酋大怒,令属下将韩彪捆在一根木桩上,又取来青蝇数只,皆折其翼,撒在韩彪面上,拍手唤来佐佐木和王一枪击蝇取乐。
三人退后百步。突然,王一枪发话:韩团长与我有宿仇,应我先开枪。日酋答应,王一枪便对韩彪说:韩团长,还有啥话可讲,尽管说出,让你死个明白。韩彪豹眼怒睁,破口大骂:狗贼,香满城真是瞎了眼,还在为你痴情,我韩彪死了变成厉鬼也饶不了你。
王一枪仰面大笑几声,吼道:看枪!
砰砰砰三声枪响,却见王一枪先射杀日酋,再一枪洞穿佐佐木长枪上的瞄准镜,击中佐佐木眉心,后一枪击断韩彪身上的捆绳。
一切就在瞬间,待韩彪明白过来,王一枪扔来一把短枪,喊到:大哥,你我今天比赛杀小日本。
顿时枪声大作。十几个部下也跟着反正,与围来的日军殊死血战。
至天黑,日军死伤无数,韩彪身负重伤。王一枪一条腿也被击伤,他拼力背着韩彪,便打便撤。韩彪声嘶力竭地吼着:快放下我,我有话说。王一枪躲进一废墟,放下韩彪。韩彪面色惨白,攥住王一枪的手,说:好兄弟,你我都是好汉,好汉不说假话,我告诉你,香满城至今真正喜欢的是你,而不是我韩彪,你快去寻她。
王一枪没言语,仍要背韩彪突围。熟料,韩彪掏出王一枪腰中一把短枪,饮弹自尽。
王一枪大悲。搂着韩彪痛吼:我王一枪岂是贪生怕死之辈,今儿就陪大哥杀个痛快。
日军战战兢兢地围上来。猛然间,王一枪跃起身,怒睁双目,左右开弓,又放到了五六个鬼子。
惶恐的日军一阵乱枪扫来。王一枪成了血筛子,大吼一声,仰天而亡。
几日后,浞城郊外,添了两堆新坟。一个全身素禞的女子跪在坟前,焚烧着纸钱。有人认出是香满城。
(此文被《小小说月刊》2013年第3期选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