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呼罗珊
成吉思汗西征时,呼罗珊分为四城区:巴里黑、马鲁、也里和你沙不儿。成吉思汗、拖雷父子在攻克撒麻耳干后对整个呼罗珊地区进行了毁灭性的扫**。
者别、速不台追击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末时,也曾经过呼罗珊地区。他们犹如一股旋风,横扫呼罗珊大部土地,几乎没有不被他们军旅穿越的县。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追击摩诃末,因此在进军途中,他们遵照成吉思汗的命令,每到一地就派出使者,宣告成吉思汗即将驾临,告诫当地人民不要反抗,不要拒绝投降,并且对居民极尽威胁、恐吓之能事。只要那里的居民表示投降,他们就派一名沙黑纳,带一份成吉思汗的文告为凭证,然后离开。只对那些拒绝投降、又容易攻打的城镇发动进攻,毫不留情地进行杀戮。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当地人民曾对蒙军产生了一些错觉和幻想:“这支军队也许是一股已经卷过去的洪流,或者是一阵曾在地面刮起尘暴的旋风,或者是一闪即逝的电光。”他们压根儿没有想到随着这股卷过去的洪流、刮过去的旋风、一闪即逝的电光之后,却有一场灭顶之灾即将降临。
成吉思汗攻下撒麻耳干以后,开始屯兵于撒麻耳干、那黑沙不两城之间,在那里度过了春季和夏季。1220年秋天,他带着拖雷离开撒麻耳干,向那黑沙不的草地和矮树林地区进发,经过碣石、铁门关进抵忒耳迷。他从那里派遣拖雷去进攻呼罗珊,自己则向忒耳迷进兵。抵达忒耳迷后,成吉思汗遣使召谕居民投降,要他们拆毁城池、壁垒。当地居民倚仗着城堡半筑阿姆河上,难以攻克;而且又拥有军队、武器和装备,变得狂傲,勇敢自负,不肯屈服。于是双方都竖起射石机,不分昼夜地酣战苦斗。到第十一天,蒙古人才攻下了这座城市。根据“顽抗者一律消灭”的惯例,成吉思汗命令部下将男女居民都赶到城外,有比例地分给军士,然后将他们全部杀死,无一获免。在大屠杀的过程中,有一位老妇人对蒙古兵说:“饶我的命,我把一颗大珠子献给你们。”但当他们索取珠子时,她说:“我吞下肚了。”因此,他们剖开她的肚子,找到了好几颗珍珠。由于这个缘故,成吉思汗叫把所有死者的肚子都剖开。为了抢劫而大肆屠杀,甚至还要剖腹取珠,这种惨绝人寰的举动怎能不令人触目惊心呢!但这不过是征服战争中一个小小的插曲。
攻克忒耳迷后,成吉思汗又屠杀、袭击了沿途其他地区,于1221年初渡过阿姆河,亲自**平了呼罗珊地区的第一座大城市——巴里黑。这里的城民本来在者别、速不台追击摩诃末时就投降了蒙古,当成吉思汗到这时,他们又根据与蒙军的协定,派人向成吉思汗请降,并献上了各种食品和礼物。但由于当时毁灭国土和民族的海涛正在怒啸,灾难风暴并未止歇。成吉思汗听说札兰丁逃入呼罗珊地区后,已收集了不少人马,现正驻军哥疾宁,时刻准备进行反扑。由于“札兰丁仍在那些地区制造骚乱,驰马于叛逆的战场,因此蒙古人不相信巴里黑人的投降表示,在呼罗珊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成吉思汗当时正准备进军哥疾宁,害怕保留巴里黑这个民众城坚的城市对自己不利。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于是他以检查户口为名,把巴里黑人通通赶到郊外,按惯例分为百人、千人一群,不分大小、男女,尽行诛戮,并纵火焚烧了该城的园林,摧毁了它的外垒、城墙、宅第和宫殿。
后来,成吉思汗回师又路经巴里黑,发现很多人藏身于角落、洞穴,在蒙古人走后又跑出来了。于是他下令把他们全部杀掉,并命部下将余下的直立墙垣统统推倒,又一次洗劫了巴里黑。从此,野兽饱餐死者的尸体,狮、狼相安地共同嚼食,鹰隼无争地从同一张餐桌上享用,呼罗珊这座最重要的城市——巴里黑变得兽游鬼哭,被彻底毁灭了。
成吉思汗父子兵分两路扫**呼罗珊,呼罗珊的其他地区在拖雷的铁蹄下遭到了同样的命运。1221年春,拖雷率领本部人马进入呼罗珊。据《世界征服者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少子拖雷对于被征服的民族也是毫不心慈手软。论他的严酷,像猛烈若火的雪刃,为其刃风所及者,无不化为灰烬;而论其骑射,他又像云幕后射出的闪电,把击中之地变作焦土,不留一丝痕迹,不作片刻延缓。他所率领的军队都是蒙军的精锐,成吉思汗从随身的所有军队中,有比例地从诸子手下抽调人马,每十人他指派一人去追随拖雷。他们是这样的军士:若战争风浪稍稍有响动,他们的胸膛中就燃起烈火,任何锁链都拴不住他们任性之手,哪怕他们的敌人是大海,他们也要把它埋葬在黑土深处。
1221年农历二月,拖雷首先进军到马鲁城下。马鲁是苏州桑扎儿(辛扎儿)的驻跸地,大小人物的中心。在呼罗珊诸地中,它的幅员最广阔,境内飞翔着和平、吉祥的鸟儿。它的首领人物之多,不下于四月的雨滴,土壤可与天堂相媲美。世界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正是产生在马鲁城。蒙军到来前,摩诃末免去了抹智儿木勒克的长官和宰相之职,将该职交给了巴哈木勒克。
摩诃末在逃往里海的途中,给马鲁人下达了一道圣旨,其大意说:“签军、士兵及将官当避难于马儿哈堡,的合罕及不能离开者当留在原地,鞑靼军至,均当隆重去迎接,接受一名沙黑纳,听从他们的指令,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和财物。”这是公开号召马鲁长官临阵脱逃,号召马鲁人民投降敌人。正是根据这道旨意,马鲁长官巴哈木勒克带领一些人逃到马儿哈堡,后又奔赴塔里赤牙即儿堡,别的人也各按己见前往不同的地方,只有那些在劫难逃者则返回马鲁。当者别、速不台临近马鲁时,马鲁的代理长官遣使去表示归顺和友善;马鲁周围的城市则接受了蒙古派来的沙黑纳,向蒙古投降了。
不久,一个名叫不花的突厥蛮人率领一批突厥人出其不意地进入马鲁城,城内很多反对向鞑靼屈膝投降的人,都拥戴他。那位马鲁的代理长官卸掉守城之职,不花获得一支庞大的人马。
摩诃末死后,马鲁原来的长官和宰相抹智儿木勒克时而骑驴,时而步行,从外地回到马鲁城。马鲁的军队马上效忠于他,不花也单独去见他,得到宽恕。城内的突厥蛮人和毡的人,为数虽超过七万,也服从他的领导。
抹智儿木勒克的母亲本是摩诃末的宠姬,后来被赏赐予他的父亲。当时他母亲已身怀有孕,因此他实际上是摩诃末的后代。摩诃末死了,摩诃末的几个儿子下落不明,于是抹智儿木勒克遂自视比丞相地位还高,一心幻想着苏州的宝座。他不仅夺取了马鲁的军政大权,杀死了马鲁城投降派的首领,而且发兵进攻附近一些投降蒙古的城市,杀死了一些蒙古派来的沙黑纳和当地的投降派。
这时,摩诃末任命的那位马鲁长官巴哈木勒克正在码掺答而一带,他主动去见蒙古人,把马鲁的局势告诉他们,表示愿意去那儿说降该城。他们赞同他的话,派他和七名蒙古人一起到马鲁去。他首先致函抹智儿木勒克说:
如果我们之间对职位的看法以前有分歧,那这一切现在都已成为过去。蒙古军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只有臣服归顺才能获免。七千蒙古军和一万签军正在接近马鲁,而我是他们的同盟;他们在片刻间把奈撒和巴瓦儿的夷为平地。眼下,一来为同情心所驱使;二来期望我们言归于好,我就此先遣使通知你,让你不致顽抗下去,不致投身于毁灭的旋涡和沉沦的熔炉。
这封劝降信送到马鲁后,开始也引起了不少波动。后来,抹智儿木勒克把巴哈木勒克的使者一个个拉到一旁,向他们打听敌军的情况,然后斩掉这些使者,派出了两千五百名突厥兵去对付蒙古人。蒙古人被迫后退,在撤军的路上杀死了巴哈木勒克,这个卖身求荣的投降派也没有得到好结果。
马鲁的奋起抗战激励了其他花剌子模人,后来有一支八百人的蒙军向马鲁进攻,有两名花剌子模将领率两千人打败了蒙军,使他们横尸沙场,并活捉了六十人,拿他们到市区和市场上游行示众,然后又处死了。
正在此刻,成吉思汗派拖雷,带领骁勇善战的健儿和武士,出征呼罗珊诸州。马鲁城外驻扎着一万二千名突厥骑兵,他们是抹智儿木勒克反对派的军队,企图夺取马鲁城,时常对马鲁进行袭击。他们的营盘成为蒙古军队首先攻击的目标。蒙古只派四百骑兵出战诱敌,将突厥兵引入自己的埋伏圈,很快就打垮了这支追击部队。随后,他们像一阵风似地袭击突厥兵的营盘,把他们赶到河里,像狼扑向羊群一样轻而易举地消灭了一万多突厥人,抢掠了突厥人的几万匹牲畜。
第二天,1221年农历二月五日,拖雷率领他的主力部队浩浩****地开来了,七万多蒙古军扎下了成千上万的营寨,马鲁城外变成了一片骑兵的海洋。
拖雷亲自率领五百骑兵来到马鲁的凯旋门,然后绕城一周,观察地形。他用了六天时间进行巡视,察看外垒、城池、壕沟和城上的塔楼,发现这座城市是一座经得起攻击的坚固堡垒。第七天,他把军队集合起来,向马鲁城发动总攻。拖雷跳下战马,高举盾牌,走在部队的最前面。蒙军随他前进,把冲出城门的敌人压了回去。另一支马鲁兵从旁边的城门冲出,在那里把守的蒙军也打退了他们的进攻。城中的军队一筹莫展,甚至不能把头伸出城门。蒙古军队层层包围了马鲁,马鲁人通宵警戒,形势十分危急。
抹智儿木勒克刚回城不久,军队也是临时凑集的,战斗力很差。他感到固守下去也只能是死路一条,于是在蒙军总攻的第二天早晨就派了一名德高望重的教长去见拖雷。拖雷对他说了许多甜言蜜语,放他回城。然后抹智儿木勒克亲自至蒙古营,拖雷答应让他仍守旧职,赦免马鲁城民,并说想见见他那些助手,以便任命他们各种不同的官职。抹智儿木勒克信以为真,把手下的人们都召集到拖雷营中,拖雷下令全部逮捕了他们。随后又命令他们交待谁是富豪,让他们提供了一份二百人的名单。
蒙古人接着入城,把市民不分贵贱通通赶到郊外。一连四天四夜,百姓不断离城。蒙古人把他们全部拘留,把妇女和男子分开来。他们从丈夫怀中夺走多少美人儿!他们拆散多少姐妹和兄弟!多少父母因他们的清白女孩遭到**而发狂!蒙古人传令:“除了从百姓中挑选的四百名工匠,及掠走为奴的部分童男童女外,其余所有的居民,包括妇女、儿童通通杀死,不管是男是女,一个不留。”
蒙军从马鲁撤走后,藏身于沟洞中的人们爬了出来,共计有五千人左右。一支殿后的蒙军随着到来,他们把这些人赶到郊外,其中大半人又被投进了毁灭的深渊。1221年农历十一月七日,一些劫后余生的人们又集中到马鲁,擂鼓造反,蒙古骑兵再次进军马鲁,很快镇压了马鲁人的反抗,把能找到的人通通杀死。据当时人统计,马鲁经过这场劫难,前后被杀死一百多万人,只有几个人逃得性命,散到乡间;城内除了一些长住的印度人外,无一活命。
呼罗珊的另一座大城你沙不儿,由于也曾抵抗蒙军的进攻,因此它的遭遇也像马鲁那样悲惨。1220年农历六月,花剌子模沙摩诃末逃到这里,因恐惧过度,他不断拿鞑靼军来吓唬百姓,怂恿百姓分散和离开。他说:“集中的百姓避不开,也打不退蒙古军,蒙古如来到你沙不儿,这闻名的州郡,众赛德尔的驻地,他们决饶不掉一个活人,而会让所有人丧生刀下,你们的妻儿也会被贬为奴婢,那时再逃已来不及,不如你们现在就分散,那你们大部分人,至少你们中间一些人,可望得救。”
然而,人类爱恋故土,背井离乡好像魂离躯壳,所以,大家不同意分散。者别、速不台追击摩诃末的军队来到你沙不儿后,你沙不儿城民表示向蒙军屈服,供给蒙军粮草,并接受了者别交给他们的一份成吉思汗文告。蒙军离开后,你沙不儿及其周围城市开始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首先是徒思的签军杀死了蒙古人派到徒思的沙黑纳,并把头送到了你沙不儿。随后你沙不儿人公开造反,蒙军出现在哪里,他们就派百姓到哪儿去袭击他们。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成吉思汗派出的追击摩诃末的第三支部队——脱忽察儿的一万人马来到你沙不儿城下。脱忽察儿是弘吉剌部德薛禅之孙、按陈之子,是成吉思汗第四女秃满伦的丈夫,《秘史》称之为“赤窟古列坚(驸马)”,又称为“阿勒赤古列坚”。他既不知道你沙不儿城民曾经投降过者别,也不知道当时你沙不儿的变化。于是他企图用武力攻占这座城市,而城内的百姓鼓足了十分勇气,因自己人多,蒙古军少,他们时时出击,进行交
锋。第三天,双方在一个城头激战,从城堞和壁垒发射出镞箭和弩矢。由于一个不幸巧合,一支飞矢使脱忽察儿丧身尘埃,市民不知他是谁就结束了他的生命。脱忽察儿的手下将领感到新失主将,兵力单薄,攻下这座大城比较困难,只好解围退兵,沿途攻下徒思等一些小城市。
1221年农历四月,拖雷进围你沙不儿,决心为他的妹夫脱忽察儿报仇。他一举攻占了徒思境内的所有村落,并命令自己的军队从几程远的地方搬运石头,随身带去。他们的石头像庄稼一样堆成山,射石机以及其他武器都排列在你沙不儿城前。你沙不儿百姓见事态严重,派一个教长去进见拖雷,请求宽恕,同意进贡。拖雷一口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并把那位教长扣押在营中,不准回城。
四月七日,礼拜三拂晓,蒙古兵饮过战斗晨酒,一窝蜂似的向城边涌去。战斗进行到礼拜五午祷告时刻,壕堑已有几处被填平,城墙也给打开了一个缺口。一队蒙古兵在城头竖起了旌旗,不少蒙古人一个跟一个地爬上城墙,但到黄昏时,他们又被守城的军民赶了下去。到了礼拜六晚上,所有的城墙和城头都被蒙古人占领了,拖雷指挥他们涌下城头,向城里猛冲,市民们进行回击,散入宫殿和宅院。最后,你沙不儿终于被占领了。
成吉思汗之女,脱察哈儿(脱忽察儿)的长妻,此时带领她的卫士入城,他们把活人杀光,仅剩下四百人,这些人因有技艺而被挑出来,并被送到突厥斯坦。拖雷命令把城池平毁,直到土地可以耕种为止,城内连一只猫狗都不能留下。拖雷听说在屠杀马鲁时,有些人藏在尸体中逃脱了,于是他下令割下每个受害者的脑袋,并将男人、女人与小孩的头分开,堆成三座人头塔。这种大屠杀整整进行了十五天,你沙不儿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杀人场,苍蝇和豺狼,野狗和山鹰争先恐后地跑到那里,饱餐男人的胸脯,美妇的脖颈。临离开这里以前,拖雷还留下了四百大食人(伊朗人),命令他们把发现的人都杀光。
离开你沙不儿后,拖雷率军去进攻也里城。也里在你沙不儿东北,相距有五天的路程。它四周环山,中间有一平原,村落间园田遍布。也里城的守城官杀死了拖雷的谕降使者,鼓励部下奋勇抗战。蒙军从四面攻城,战斗异
常激烈。到第八天,守城的长官战死,城中有人主张投降。拖雷了解到城中意见不一,于是再次招降,说立刻投降可以免死。城中军民为了保全性命,果真立刻投降了。拖雷这次果真没有进行全城性的大屠杀,只杀死了札兰丁的官吏、士兵一万二千人,任命了一位回教徒为长官,派一位蒙古将领镇守。
当拖雷摧毁呼罗珊各地时,成吉思汗进军到塔里寒山区。塔里寒位于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省塔利罕县。该地的城堡叫纳思来忒忽,除壁垒坚固外,还驻满准备获得英名的武士。尽管成吉思汗遣使者、使臣去召谕居民投降,他们却不屈服,一心要厮杀战斗。蒙古军包围城垒,开动许多弩炮;他们不倦地行动,守军也奋战不休;双方进行激战,都使对方重创。诸将攻打了六个月还没有攻下。为此成吉思汗命令拖雷会师。拖雷的精锐部队到来后,成吉思汗乃驱俘虏在前迎敌,退者斩;蒙古军造木架,运土成丘,高与敌垒等,置炮猛攻堡内。守者计穷,全军突围出走,骑兵窜山得脱,步卒尽殪。蒙军杀死了那些被捉到的敌军,没有留下一个活人,把堡垒、城砦、墙垣、宫殿、房屋都拆毁了。
总之,在1221年春夏的几个月之内,成吉思汗、拖雷父子征服了呼罗珊的许多城镇。霎时间,一个繁荣富庶的地区变成一片荒凉,土地变成了不毛之地,百姓变成了一具具尸体,他们的尸骨化为黄土,尤其是那些起来抵抗的人们,先后被粉碎在蒙军的残暴屠杀中。
八鲁弯失利
1221年春,成吉思汗渡过阿姆河、进入呼罗珊地区之后,札兰丁途经你沙不儿逃往哥疾宁的消息不断从各方面传来。于是成吉思汗一面亲自率军进攻塔里寒城堡,一面派出了一支三万人的部队去对付札兰丁。《世界征服者史》说:成吉思汗从塔里寒派帖客出克及一队将官去解决札兰丁。这支追击部队的统帅是塔塔儿部人、诃额仑夫人的四养子之一、蒙古国的大断事官失吉忽秃忽,副统帅是帖客出克,木勒合儿、兀客儿哈勒札,忽秃儿哈勒札则是这支部队的统军将领。兀客儿、忽秃儿乃八邻部人,“哈勒札”本意为“秃子”,又有“诙谐者”之意,这是两位以俏皮出名的蒙军将领。从当时成吉思汗的作战部署看,他并没有将蒙军主力用于追击札兰丁,而是由他和拖雷率领主力军去征服花剌子模领地——主要指呼罗珊地区,失吉忽秃忽率领的三万骑兵不过是一支偏师,目的是尽可能征服一些地区,牵制札兰丁,借以保证他和拖雷能顺利地扫**呼罗珊。从此,成吉思汗用了半年多时间去夺取塔里寒城堡,长期屯兵于坚城之下,进展迟缓;而失吉忽秃忽的偏师却面对着札兰丁的主力军,这种战略部署的失策直接导致了八鲁弯之战的失败。
就在成吉思汗君臣分兵略地时,逃亡到哥疾宁的札兰丁却第一次相对集中了自己的兵力。据《史集》和《世界征服者史》记载,到哥疾宁与札兰丁会师的花剌子模军队主要有三支:一支是阿明灭里(汗一灭里)所部突厥、康里骑兵四万人;一支是白沙瓦的哈剌赤突厥首领赛甫丁、阿黑剌黑所部四万骑兵;另一支是可不里长官与阿匝木灭里所部古儿人。再加上札兰丁收集的军队,花剌子模军当不下十几万人。
《史集》说,阿明灭里本是呼罗珊地区的马鲁都督,当者别、速不台途经呼罗珊时,他感到摩诃末大势已去,于是离开马鲁,率军退却到古儿和哈儿赤的山区,并派遣使者拜见成吉思汗,表示向蒙古臣服。为此,者别、速不台的军队没有攻打他。后来脱忽察儿(脱察哈儿)侵犯了他的地区以及其他地区,在作战时脱忽察儿被当地人杀死。阿明灭里害怕成吉思汗追究他的责任,这才带领本部人马去投奔札兰丁了。失吉忽秃忽接到阿明灭里降而复叛的消息后,立即率领军队去追赶他。阿明灭里连夜前进,在哥疾宁附近的八鲁弯与札兰丁会合。这一战场的形势变得对蒙军大大不利了。
在此之前,随同失吉忽秃忽一起出征的帖客扯克、木勒合儿率一支部队包围了瓦里安堡,马上就要将它攻下来了。札兰丁将辎重留在八鲁弯,带着军队去袭击他们,歼灭了一千多蒙古先头部队。因蒙军人少,于是他们撤回与失吉忽秃忽会合,重新去追击阿明灭里。他们不知道札兰丁已在八鲁弯一带集结了强大的兵力,一直追击到八鲁弯附近,于是爆发了著名的八鲁弯之战。
札兰丁将自己的军队分为三路,右翼军由阿明灭里指挥,左翼军由赛甫丁灭里阿黑剌黑指挥,他亲自指挥中军。
失吉忽秃忽为了威慑敌人,命令每个骑兵连夜用氈子或别的东西做成一个假人,将这些假人绑在从马的马背上,第二天随自己的三万骑兵一起摆开了阵势。苏州的军队看到这个万人队时,以为蒙古人开来了援军,便想逃跑。
札兰丁对自己的将士们喊道:“我们的军队人多,让我们摆开队伍,从左右二方面包抄过去,将他们围起来!失吉忽秃忽命令自己的部下向敌人发起冲锋,蒙军像潮水一样向札兰丁军冲杀。札兰丁命令全军下马,将马缰绳系在一处,一起向蒙军射箭。一阵紧似一阵的箭雨终于刹住了蒙军进攻的势头。然后札兰丁一马当先,向蒙军发起了反冲锋。当时札兰丁的军队比蒙军多两三倍以上,其他将领分两翼包抄,企图围成一个圆圈,将蒙古人包围在中央。失吉忽秃忽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指挥军队后退。由于那一带的野地上有许多坑洞,蒙古军纷纷落马。苏州军拥有轻捷的好战马,他们赶上蒙古人,将他们杀死了。这一战中,蒙古军死亡很大。这是蒙古西征以来,花剌子模军取得的一次最大胜利。
当时成吉思汗已在拖雷的援助下攻下了塔里寒城堡,正在休养士兵和马匹,庆祝胜利。突然,有消息说札兰丁取得大胜,打败了失吉忽秃忽及其人马。成吉思汗虽然十分痛心,但却不动声色地说道失吉忽秃忽以前老是打胜仗,没有受过挫折;他受到这次挫折后,就会谨慎起来,从中取得经验,获得活生生的作战知识。于是他立即着手组织军队。这时失吉忽秃忽和随同出征的将领带着溃散后幸免的军队来到了塔里寒城堡,失吉忽秃忽向成吉思汗汇报了诸人的功过,诉说八邻部的兀客儿哈勒札和忽秃儿哈勒札由于俏皮、大意所犯的过失。成吉思汗对他们一律不予追究,只是要求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在以后的战争中将功补过。
成吉思汗集结了自己的三路人马,火速去迎击札兰丁。途经古儿疾汪,因当地居民的抵抗,他在那里滞留了一个月,最后方攻下它。然后他率军逾欣都山,此山构成印度北界。逾山后,围攻范延堡。在范延堡战役中,成吉思汗心爱的孙儿、察合台的儿子与嗣位者木一秃坚中箭后伤发死去。因此,成吉思汗加紧了围攻。城堡被攻下后,他下令将人畜、禽兽全部杀绝,不留一个俘虏,又下令不掠一物,将城市毁成荒漠,以后不得恢复,不让那里生长任何造物。从此这个地区被称为“卯危八里”(卯忽儿罕),波斯语意为“歹城”。据说时至今日,没有动物在其中安居。
战争是残酷的,刀枪是无情的。只要战端一开,作战双方都会陷入疯狂的境地:抵抗者会视死如归,征服者也会杀人不眨眼。玉龙杰赤争夺战、毁灭呼罗珊、八鲁弯之战、范延堡之战,无不说明这一点。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悲剧!从悲剧中引出必要的教训,可以增加人们的理智和远见卓识,这也是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
成吉思汗的恣意报复已经延误了蒙军追击札兰丁的时机,但察合台、窝阔台这时却率军从花剌子模旧都与成吉思汗会师了。从而使蒙古集中了自己的大部兵力,这又构成了对札兰丁的严重威胁。
由于花剌子模内部派系众多,无论在失败时还是在胜利时,总会出现一些矛盾和冲突。八鲁弯之战后,札兰丁的军队也没有经受住胜利的考验,而是为瓜分缴获物发生了内讧。他的军队从蒙古人处获得了许多战利品。在分配(战利品)时,阿明灭里和赛甫丁阿黑剌黑为了一匹阿拉伯马争吵了起来。阿明灭里用鞭子打了阿黑剌黑的头。苏州没有下令处罚阿明灭里,因为他不信任康里人。而且札兰丁还是阿明灭里的女婿,他自然不肯向岳丈问罪,自觉不自觉地偏袒了阿明灭里。阿黑刺黑感到受了委屈。当天他还在苏州营内,到了夜里他一怒之下跑到起儿漫和昔黑兰的山里去了。同时,古儿部的首领阿匝木灭里也同情阿黑剌黑,对札兰丁和阿明灭里不满,于是也要自寻出路。札兰丁反复劝阻,结果还是无济于事。于是札兰丁刚刚收集起来的十几万军队又分崩离析、各奔前程了。札兰丁身边只剩下了阿明灭里的军队和自己收集的一部分花剌子模人。强大的蒙军兵力集中了,弱小的花剌子模军反而兵力分散了,战争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札兰丁自知不是成吉思汗的对手,只好从八鲁弯撤回哥疾宁,又从哥疾宁向申河岸边逃去,企图渡过申河,逃往印度。
成吉思汗抵达哥疾宁时,得知札兰丁打算渡过申河,已于十五天前退走了。成吉思汗立即委任裆裆牙剌洼赤为哥疾宁长官,自己则以最快的速度率军去追击札兰丁。当蒙军追到申河岸边时,札兰丁的全部物资已装在船上,
正准备第二天全军渡河逃到印度。札兰丁派兀儿汗殿后,兀儿汗同蒙古先头部队作战,抵挡了一阵就败下阵来了。成吉思汗得知札兰丁想在黎明前渡过河去,便在札兰丁未及渡河之前连夜疾驰,黎明前将札兰丁前后包围起来。蒙古军从四面八方将札兰丁围住,他们围成一把弓子一样的半圆形,申河像是那弓上的弦,太阳升起时,札兰丁发现自己已处于水火之中。
成吉思汗事先下令说:“不得用箭射伤苏州,要设法将他活捉到手!他派遣兀客儿哈勒札和忽秃儿哈勒札将札兰丁从岸上赶出来,双方在申河岸边展开了一场血战。”蒙军集中主力向阿明灭里所指挥的右翼军冲杀过去,右翼军大败,士卒死伤过半。阿明灭里经受不住蒙军的攻击,率残部脱离战场,向白沙瓦方向溃逃。蒙军截断了他的去路,骄横跋扈的阿明灭里死于蒙军的乱刀之下。不久,札兰丁的左翼军也被打败。
札兰丁率领着中军一次又一次向蒙军发动攻击,一会儿从右面急攻到左面,一会儿又从左面攻击蒙军的中心。他一次再一次进攻,但蒙军也是步步进逼,使他的活动地盘越来越小,战场越来越窄。因为成吉思汗下令生俘他,蒙军将士履行成吉思汗的命令,既不敢向他放箭,当面交锋时也不敢将他置于死地,从而给札兰丁提供了奋勇杀敌的机会。他从清早一直战斗到中午,最后身边只剩下七百人了,札兰丁仍然像一头雄狮那样横冲直撞,东砍西杀。当他看到与成千上万的蒙军抗争已于事无补时,他努力摆脱敌人,退下阵来换了一匹新的战马。札兰丁跨上这匹生力马,再次向蒙军猛冲,迫使蒙军节节后退。然后,他突然调转马头,一边催马疾驰,一边脱下了铠甲,背负盾牌,手握战纛,纵马从二十尺的高崖跳入申河。那匹战马很快从申河中挣扎起来,向对岸游去。
成吉思汗非常惊奇地将手放在嘴上,指着札兰丁对儿子们说:“生儿当如斯人!谁也没见过世上有这样的好汉,在古代的勇士中也没听说(有这样的人)!他既能从这样的战场上死里逃生,(日后)定能成就许多事业,惹起无数乱子!”
蒙军将士正要跟踪入水去追击札兰丁,但成吉思汗制止了他们。蒙古兵射死了一些跳入申河中的花剌子模士兵,全部消灭了岸上的敌人,俘虏了札兰丁的妻子儿女。成吉思汗根据“敌种之后不可留”的信条,命令部下:凡属男性,哪怕是婴儿,也要通通杀死。苏州的国库所藏大部分是金银珠宝之类,苏州当天下令将这些东西全部投进了河里。后来成吉思汗曾命水夫(入水)搜索这些东西。
随后,成吉思汗又分兵几路去追击残敌,企图彻底杜绝敌人的反抗。他自率大军于1222年春沿申河右岸上溯行,以哥疾宁城将来或资敌用,命窝阔台往灭之。窝阔台至哥疾宁,借词检括户口,命居民尽出。除工匠免,悉送蒙古外,余悉屠之。
在离开申河后,成吉思汗得到消息说,札兰丁重渡申河,埋葬死者。于是他派二子察合台继续追索,寻找札兰丁的下落。察合台没有找到札兰丁而回,成吉思汗便派朵儿伯一朵黑申带两万蒙古军,渡过申河进行搜索。同朵儿伯朵黑申一起进入古印度的还有札剌亦儿部的八剌那颜。他们首先进入南答纳地区,听说札兰丁曾在这一带与朱提山区的罗纳打过仗。他们攻陷了南答纳堡,大肆杀戮。但他们一直追到古印度中部,也没有找到札兰丁的下落。于是他们回军北上,攻占了沿途的一些地方。最后进攻木勒丹,由于木勒丹没有石头,他们造了筏子,载着弩炮所用的石头,顺流而下,运到了木勒丹。到了木勒丹后,他们用弩炮攻城,几乎快将城攻下来了,但是蒙古人不耐酷热,他们解围而去,渡过申河,与成吉思汗会师。
那年夏天,成吉思汗屯驻在八鲁弯的草原上,等候追击札兰丁的朵儿伯及八刺那颜。他将那一带的地区全部攻占,进行了洗劫。当八剌那颜和朵儿拜(朵儿伯)那颜来到后,成吉思汗就从那里开拔了。
远征西域
摩诃末死后,者别、速不台的追击任务本来已经完成,但他们为什么没有停止进军的步伐,反而进行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远征呢?
据《史集》记载,当时者别、速不台派人向成吉思汗请示:“马谋苏州死了,其子札兰丁跑到那里(哥疾宁)去了。现在我们对他们放了心,上帝保护,按照成吉思汗诏旨的要求,我们可以(回)到蒙古来了,(但)一切全仗伟大的主的威力和成吉思汗的幸福。”成吉思汗没有直接答复他们,《史集》只是说,当时“(被征服)地区还不很太平,一个使者必须在三四百个骑兵的护送下才能出发”。暗示他们为了争得“太平”,必须继续对那些反抗者进行扫**,但并未揭示远征钦察、斡罗思的原因。
当讲到成吉思汗派遣者别、速不台追击摩诃末时,《史集》曾说:“你们可以在三年内结束战事,通过钦察草原回到我们的老家蒙古斯坦来。”者别、速不台远征的时间与回军的路线恰恰与成吉思汗的这一“命令”完全吻合,这个“命令”恐怕不是当时由成吉思汗下达的,而是《史集》的作者后加入的。正是因为钦察包庇成吉思汗的敌人,因此成吉思汗才同意者别、速不台向钦察等部宣战。但据《蒙古秘史》记载,蔑儿乞部的忽都早已被速不台消灭,估计是蔑儿乞部的其他首领逃入了钦察,这才使者别、速不台的远征师出有名;也许是忽都兄弟曾暂避钦察,当成吉思汗索取时,钦察国王又拒不交出,从而为者别、速不台的远征制造了借口。因此,《蒙兀儿史记》写道:摩诃末死后,者别、速不台曾“遣使至成吉思汗行在所取进至,汗命者别等进讨宽田吉思海(里海)以北乞卜察兀儿部(钦察部),以其纳蒙兀仇人蔑儿乞遗种忽秃、赤剌温兄弟,索之不应故也”。从此,一场以追逐逃敌为借口,以屠杀、掠夺为目的的横扫欧亚两洲的远征爆发了。
当摩诃末困守孤岛、苟延残喘之际,者别、速不台的追击部队正在向伊拉克进兵。他们先攻下了哈耳和西模娘,从那里进兵列夷城。蒙古军在那里进行了屠杀、掠夺,摧毁了列夷城。
摩诃末死后,蒙军从列夷进兵忽木(库姆),这是德黑兰南面的一座重要城市。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花剌子模人不是捐弃前嫌,共同对敌,而是念念不忘宗教派别之争,甚至借外敌之手诛除异己,残害同胞,这恐怕是当时花剌子模不能团结抗战、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后者别进军哈马丹,“哈马丹的阿老倒剌表示归顺,进献饮料、奴婢、食物、服饰及骑乘作贡礼,而且接受一名沙黑纳”。即同意接受一名蒙古长官,于是“蒙古军置一戍将而去”。
这时者别得到消息说,“苏州的大部军队已在速扎思集中”,于是他率军向那里的敌人进攻,将他们全部歼灭了。然后他们从那里来到赞章,这是撒札思北面的重要城市。位于通往阿塞拜疆的路上,其城民比其他城市多一倍,结果也被蒙军杀得一个不剩。不久,他们又从赞章进军可疾云,与可疾云人发生激战,将城强攻下来。可疾云居民在城内照例展开了白刃战,结果双方共死亡五万人。总之,蒙军在伊拉克及其附近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掠夺,目的是扑灭一切反抗的火星,借以实现他们心目中的太平。
1220年冬,蒙军进入阿塞拜疆境内。当时,统治这里的是阿答毕地方王朝。1146年,伊拉克国王封自己的一个突厥奴隶为阿答毕,相当于“太傅”,负责治理阿塞拜疆。不久,这位阿答毕即成为该地的国王,从此“阿答毕"一词也含有“国王”之意。其首都在帖必力思,即今阿塞拜疆的大不里土。后来,此地成为旭烈兀王朝伊儿汗国的都城。者别、速不台远征时,阿塞拜疆的阿答毕名叫月即伯(斡思别),人称突厥王月即伯。月即伯年老嗜酒,留恋花天酒地,压根儿不想用武力与蒙军对抗。刚刚听说蒙军向帖必力思进军的消息,他就带着一些亲信、宫女跑到其他地方避难去了,授命城中的贵族、官吏与蒙古人讲和。这些贵族、官吏向城民勒索了大量货币、衣物、马畜等,献给蒙军作为献城费,于是帖必力思得到一份成吉思汗的文告,没有遭到蒙军的屠杀和掠夺。“蒙古军遂退出阿哲儿拜占境外,驻冬于里海沿岸木干之原。”
木干草原位于里海西岸的阿腊斯河以南,今大部在阿塞拜疆境内。如此看来,当时蒙军并没有制订进攻谷儿只的作战计划,只是为了寻找驻冬营地,“便道”“路过”谷儿只境内,只因谷儿只派一支万人大军前来迎击,双方才展开了战斗。这就是发生在1221年农历二月的梯弗利思(第比利斯者别、速不台将当地的突厥人及曲儿忒人编成一支前锋军,由阿塞拜疆的玛麦里克部人阿忽失率领,首先杀入谷儿只境内)。这只军队“所向焚杀”,直
指梯弗利思。“谷儿只军来御,阿忽失军力战不利,多所损伤;而谷儿只军亦因以疲弱,蒙古军乘势继进,突击败之(1221年2月,回历617年12月),斩杀过半。”只是由于蒙古人发现谷儿只境内“丛林茂密、行军困难”,才没有继续深入。
这是蒙军对谷儿只的首次攻击,这次战争蒙古人之所以能够取胜,主要得力于突厥蛮人和曲儿忒人的踊跃“应募”,得力于这支前锋军的“焚杀”和“力战”。在这里,宗教矛盾、当地的民族矛盾又成为一部分人投靠外敌、残杀异己的借口。
1221年春,蒙古军再次来到了贴必力思,当地的都督送来了大批贡税,于是他们满意地走了。随后,蒙古人围攻了蔑剌合城。由于当时城主为一女王,女王住在鲁因的思,城中无人决策抗战。但是蔑剌合居民却同蒙古人展开了战斗。蒙古人将伊斯兰教徒俘虏前驱攻城;退者即斩。就这样,他们厮杀了好几天。最后,城被强攻下来,平民、贵族全都被杀死。蒙军攻城,往往采取“借兵于敌”的策略,“置俘虏于前,其为敌兵所杀害者,故以此种不幸之人为多。”蔑剌合的被残灭固然与城民拒不投降、奋起抵抗有关,但这种抵抗却是群龙无首,民自为战,而且有更多的居民并未投入战斗。长期的和平生活和宗教精神使当地居民丧失了自卫的能力和勇气,面对着蒙古人的进攻和屠杀,敢于奋起反抗者竟为数寥寥,多数人则是伸颈就戮,难怪当年几万蒙古骑兵竟可以横扫欧亚,所向披靡。
不久,者别、速不台得到情报,说花剌子模的奴隶者马剌丁阿必额等人在哈马丹发动叛乱,杀死了蒙古长官,并将亲附蒙古人的阿剌倒剌抓起来关在位于罗耳的一个州内的哈里惕堡内(该堡位于今北卢里斯坦的侯腊马巴德之南)。于是蒙古人重新向哈马丹进军,者马剌丁阿必额出来迎降,但蒙古人并没有饶恕他,他与他的那些同谋者全部被折磨死了。1221年秋,蒙古军回师北进,第三次来到贴必力思城下。阿塞拜疆国王阿答毕月即伯之子哈木失表示归降,蒙古人将玺书和木牌发给了他。
在这一年之内(1220年秋至1221年秋),者别、速不台的远征军扫**了伊拉克,击溃了谷儿只,三临帖必力思,降服了阿塞拜疆,从而为蒙军进军钦察解除了后顾之忧。
者别、速不台率军离开阿塞拜疆后,首先进入阿儿兰地区。“阿儿兰”位于高加索山以南、库拉河和阿腊斯河会合后形成的三角洲中,西方古文献中称其为“阿勒班尼国”。其大部在今阿塞拜疆境内,一部分属于亚美尼亚。据《史集》说,阿儿兰的首府为别儿答阿。
蒙军一路攻城略地,于1221年农历十月进军到阿儿兰重镇拜勒寒城下。很快攻下了这座城市,“尽杀其男子,女子则辱而后杀,刳孕妇,戕其胎”。“接着,他们向阿儿兰最大的城吉阳札进攻。攻下城后,将该城完全毁掉了。”这是蒙军对谷儿只的第二次进攻。
吃过一次败仗的谷儿只人滋长了一种恐敌症。但谷儿只军毕竟还是久经战火考验的,因此他们并没有向蒙军屈服,而是“列阵以待。双方相遇,者别带着五千人埋伏在一个隐秘的地方,速不台带着军队冲上去。最初,蒙古人败退,谷儿只人(格鲁吉亚人)追了上来。哲别遂从埋伏处冲出来,将他们包围在中间,一下子歼灭了三万谷儿只人”。这是对谷儿只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但蒙古军以谷儿只险隘遍国内,不敢深入,遂饱载虏获,继续北进。
他们从那里向设里汪进军,企图寻找一条越过太和岭(高加索山)的通道。
“设里汪”是里海西岸、库拉河北面的一个地方王朝,今为阿塞拜疆国的一部分,其首都为舍马哈城。当时的君主是设里汪沙法鲁黑咱忒。者别、速不台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太和岭山势险峻,在太和岭与里海之间只有一条通道可以进入钦察部驻地,这就是设里汪境内的打耳班城,它是该地区北面边境上的一座大城,人们称其为铁门关,今为阿塞拜疆里海上的一个著名港口。它是南北往来的必经之地,在当时也是一个有名的商业城市。在进军打耳班的途中,蒙军首先攻下了设里汪的首都舍马哈城,驱走了许多俘虏,屠杀了大量城民。但打耳班有一条设防坚固的隘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为能顺利地通过打耳班,他们派人与设里汪国王讲和,说:“请你派几个人来缔结和约吧!”于是设里汪国王派了十名使者去见者别与速不台。他们都是设里汪最著名的大臣,蒙古人杀死了其中的一个,然后威胁其他九个人说:“只要你们将通过打耳班的道路指引给我们,我们就饶恕你们,否则我们就把你们杀掉!”那批显贵的使者贪生怕死,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告诉蒙古人沿着山谷可以绕过设防坚固的打耳班隘道。于是蒙古人顺利地偷渡打耳班,越过太和岭,进入了阿速部与钦察部驻地。
“阿速部”与居住在阿儿兰地区的阿兰人属于同一种族。阿速部分布在太和岭北麓,是一个伊朗民族沃舍梯人的祖先,其活动范围在今亚美尼亚及俄罗斯一带。阿速部的左邻就是钦察人,这是者别、速不台进攻的主要目标。
钦察分布在里海之北,东起乌拉尔河,西至顿河的辽阔草原波罗夫草原,即钦察草原上,有史学家称其为“库蛮”,俄罗斯编年史称之为“波洛维赤”,伊斯兰教著作称他们为“钦察”。钦察人属于突厥语部族,当时大部分人信奉伊斯兰教,有一部分人信奉基督教。阿速部及其他高加索部族属于当地的部族,都信奉基督教。
蒙军越过太和岭后,立即遇到了钦察和阿速等高加索各部的联合抵抗,联军人多势众,双方激烈争战,相持不下,胜负未决。这时,者别、速不台又采取了分化瓦解、利用矛盾的策略,派使者去见钦察部首领,进行反间活动。他们对钦察人说:“我们和你们是同一部落的人、出自同一氏族,而阿兰人是我们的异己。让我们缔结互不侵犯的协定吧,你们想要金子、衣服,我们给你们,你们将阿兰人给我们留下吧。”钦察人听信了蒙古使者的甜言蜜语,又贪图蒙古人的财物,于是单独与蒙古人讲和停战。蒙军集中力量进攻阿速各部,阿速各部被打得大败,遭到了命定的掠夺、屠杀。当时,钦察人相信了缔结的和约,他们无所顾忌地在自己的地区上散开了,将士们带着大量金钱、财物,欢天喜地地各自向家中走去。但时隔不久,蒙古人突然向他们袭来,见一个杀一个,夺回了以前给他们的东西。许多软察人变成了蒙军的刀下鬼,蒙古军抢劫的财物大大超过了议和时送的财物。
钛察草原受到蒙古军队的突然袭击,钦察人被迫离开原来的驻地,西迁到伏尔加河(亦的勒河)和第聂伯河(涅卜儿河)之间的钦察人处,希望得到他们的援助。蒙古军队占领了水草丰美的钦察大草原,在钦察草原的中心地带度过了一个严寒的冬天。
1223年春,蒙古人继续追击钦察人,进军到今克里米亚半岛,占领了萨波罗什城。钦察人集合自己的军队迎击蒙古军。由于其首领临阵脱逃,许多人丧失了生命,钦察人被迫向第聂伯河方向逃窜。
游牧于第聂伯河以西的钦察各部,分部游牧,各立可汗,其中的忽滩汗威望最高。他发现形势危急,赶紧向斡罗思(俄罗斯)人求援。当时,斡罗思正处于诸侯割据时代,分裂为若干个公国。其中加里奇侯国的姆斯梯斯拉夫勇侯是忽滩汗的女婿。忽滩汗派人对加里奇勇侯说:“今天鞑靼人扫**了我们的土地,明天就会进攻你们的土地了。”加里奇勇侯分别致书斡罗思诸侯,提议到基辅(乞瓦)聚集,以便讨论变化着的形势。其信中说:“弟兄们,如果我们不帮助他们(波罗维赤人),那么他们就会隶属于他们鞑靼人,那么他们鞑靼人的势力就会更大起来。”他指出了钦察人和蒙古人联合的危险性和支援钦察人的必要性。但是有些斡罗思诸侯很少考虑到斡罗思的整体命运,他们更为关心的是内部的政治纠纷。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诸侯都响应了加里奇勇侯的号召。但无论如何,与钦察相邻的斡罗思南部的一些大公毕竟预感到唇亡齿寒的威胁,终于集会于基辅,决定与钦察部联合,共抗蒙军。他们说:“在别人的土地上总比在自己的土地上迎击(他们)好得多。”
蒙古人又重演了对付钦察和阿速人的故技,派使者对斡罗思诸大公说:我们“无犯斡罗思部之意,所讨者仅其邻部。况此部平昔侵扰斡罗思部有年,应乘此时期而谋报复,与蒙古军结合,同分虏获。且在宗教一方面言,蒙古人只信一上帝,尤应与相结以讨崇拜偶像之钦察也。”这次斡罗思大公没有上蒙古人的当,杀死了十个蒙古使者,乘势进军。
斡罗思诸大公的联军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其军队数量虽然十分庞大,但其组织却具有封建零散的性质:指挥不统一,每一个侯都各自为战,同时任何一个封建主也能随意退出战场。这就导致严重的后果。
蒙古人发现敌人兵力强大,主动向后方的草原撤退。钦察人和斡罗思人以为他们害怕而退走了,便(向前)追击蒙古人十二天。1223年农历五月,轻敌冒进的加里奇勇侯率领部分斡罗思联军与钦察军一起,在迦勒迦河与蒙军主力接触,两军发生了一场大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迦勒迦河之战。
在这场有关双方生死存亡的大决战爆发前夕,斡罗思联军内部却出现了矛盾。基辅侯是斡罗思联军的首领,加里奇勇侯则是这支联军的实际组织者,他曾百战百胜地打败过波兰人和匈牙利人,因此被人们称为勇敢的人、常胜的人。“两雄不并立”的原则在需要双方团结的时候忽然发生了作用,他们二人都瞧不起对方,不知为什么发生了争吵,互相之间有些不和。因此,当加里奇勇侯与钦察军向蒙古军队出击时,基辅大公竟按兵不动,屯兵于迦勒迦河对岸的高岗上,采取了隔岸观火、坐山观虎斗的幸灾乐祸、袖手旁观的态度。“在战斗正酣时,波罗维赤军(钦察军)不支后退冲溃了罗斯诸侯结扎的营寨,因此后者无法抗拒鞑靼军。这一战是非常激烈的:战斗既凶猛而又残酷。但是军力是不平衡的,因为基辅侯姆斯梯斯拉夫就不曾投入战斗:他据守迦勒迦河对过的山上以自固,一直袖手旁观罗斯武士队的覆灭。”斡罗思联军被击溃了,六个大公当场阵亡,加里奇勇侯和沃伦侯舟尼尔逃过第聂伯河,破坏了所有余下的船只,使蒙古军队无法渡河,才得幸免于难。而其余的军士则成群结队地各自逃回家去了。
击溃斡罗思主力以后,蒙军包围了自作聪明的基辅侯的军营,对他围攻达三天之久。基辅侯支持不住,被迫乞降,要求蒙古人不要杀死他和他的两个女婿。蒙古人与基辅侯的使者对天盟誓,放其回营。但基辅侯投降后,蒙古人却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斡罗思的战士全部被杀死了,基辅侯及其诸王也被捆绑起来,放倒在地。蒙古人在他们身上搭了一层木板,然后在木板上举行了庆功宴,诸位大公及其将领在蒙古人的欢笑声中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斡罗思、钦察联军与蒙古人的第一次大会战,就这样以惨败而告终了。诺夫哥罗得的《编年史家》写道:“无数的人被杀死了,哀号悲泣之声遍于城乡各处。迦勒迦河一役是留在人民记忆中的一件大事,因为在这次的事件以后,罗斯土地颓废荒凉。”
迦勒迦河大战之后,蒙军**斡罗思境内,“沿途无抗者”。其中有一个城市的居民闻蒙古军至,不能敌,相率执十字架出城乞免死,蒙古军尽杀之,死者万人。蒙军在斡罗思南部肆其焚杀,自第聂伯河进至黑海北岸,一直进军到克里米亚半岛。1223年底,他们又经过伏尔加河,进入不里阿耳境内,然后经过里海咸海北部,东归与成吉思汗会师。
班师回老营
成吉思汗西征轰轰烈烈,中外史籍的记载也相对详尽,但在谈到西征回师时各种史籍不是没有提及,就是寥寥数语。
《元史》卷一《太祖纪》太祖十九年(1225)记载:“是岁,帝至东印度国,角端见,班师。”
《新元史》卷三《太祖本纪下》十七年(1223)记载:“帝欲从印度斯单经唐古特(指西夏)而归,行数城,闻唐古特复叛,又以道路险恶,乃改途渡质浑河循故道至撒麻耳干。或曰左右见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作人曰:汝主宜早还。帝遂决意班师。”
《蒙兀儿史记》卷三《成吉思可汗本纪下》记载:“十七年秋,汗以西域略平,分置答鲁合臣(达鲁花赤)、留太师耶律阿海监治不合儿(不花剌)、薛米思坚(撒麻耳干)、兀龙格赤(玉龙杰赤)各城。秋九月丙午朔,车驾回渡阿梅河(阿姆河)。路途访道于丘处机。驻跸薛米思坚城东。冬十月丙子朔,下诏班师。”
《史集》记载:“猴年(1224),成吉思汗征服大食地区以后,决定回到(自己的)老营去。唐兀惕居民作乱的消息传来,是成吉思汗急于回去的原因,唐兀惕人由于他长期不在,又动乱起来了。”那年冬天,他渡过质浑河,屯驻在撒麻耳干城郊。
多桑《蒙古史》记载:“1222年冬,成吉思汗驻冬于申河河源附近不牙客的威儿之山地中,时军中瘟疫流行。”“1223年春,疫止。成吉思汗遂决定取道印度、吐蕃而还蒙古。”在其注释中提到中国史志中的“角端”说和《史集》的“西夏复叛”说,明确表示不同意《史集》的意见:“《史集》谓成吉思汗之东还,盖因唐兀之叛,欲回师平之。成吉思汗回蒙古约一年后固曾进兵唐兀,大肆焚杀,然当时唐兀主实无谋脱桎梏之迹。”
以上几种著作是有关蒙古史的权威性著作,其中五本书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四个时间、四种原因。最早涉及的时间是马年,1222年冬;其次即羊年,太祖十七年、1223年,几乎包括春夏秋冬;第三即猴年,1224年;第四种的鸡年,太祖十九年即1225年。回师的原因一是“角端见”;二是“唐兀叛”;三是“西域略平”;四是“瘟疫流行”。
根据史料分析,成吉思汗的西征回师时间应该是1223年秋。札兰丁被打败后不知下落,而其他各地则陆续平定,所以成吉思汗认为是“西域略平”,这是西征回师的关键。第二,由于长年在外征战和瘟疫的流行,当时蒙古军中已经出现了思乡之情和厌战情绪,耶律楚材等人乘机制造了一个“角端见”的神话,这成为成吉思汗“遂决意班师”的直接动因。第三,具体到班师的路线和具体班师时间,开始时成吉思汗君臣曾考虑经过吐蕃、西夏回到蒙古草原,估计正好在这时孛鲁带来了“西夏复叛”的消息,而长春真人还在撒麻耳干等待接见,于是成吉思汗决定改变原来设想的回师草原的路线,还是原路返回,先从阿姆河边回撒麻耳干,并在此期间接见了长春真人。第四,正式下诏班师回草原应该是在接见长春真人之后,太祖十七年(1223),“冬十月丙子朔,下诏班师”。第五,从正式下诏班师到回到蒙古草原大概用了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因此,1224年一年都在回师的路上,故而波斯的史学家说“成吉思汗征服大食地区以后决定回到(自己的)老营去”。而《元史》的作者却说,成吉思汗班师回到草原的时间是太祖十九年(1225)。这里存在着出发与到达时间的差距,但也不排除修史者的大意与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