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季节。
或许因为深秋后冬季即将来临,寒冷刺激了人们的皮肤,才会有这种感觉。是恐惧,还是担心,是一种无法确切描述出来的感觉,特别是慈禧,这种异样的感觉来得更为“敏感”。似乎感到要大祸临头了。
朝廷有一种规矩,遇事不管大小,都要向太后报告,因为有时候极琐碎的事太慈禧也会看得很严重。要是没有这种传统规矩,恐怕人们至今也不会知道玉兰树发生了什么变故。
一天,突然在一株玉兰树上开出一朵鲜花来。
首先是园丁看见了玉兰树。他知道应该报告,但作为一个太监,他无法预计到这种报告会带来什么后果。他可能因为发生的事而招来谴责,虽然错误不在他。但事情是必须报告的。于是,这位首先发现奇迹的太监园丁就跑到总管太监李莲英那儿去了。
“今天,太后的心情好吗?”
“你为什么要问这个?她今天心情不太好,如果有什么事要报告的话,注意不要得罪她。”
“我不知道能不能得罪她,但这事一定要报告,如果我不报告,让太后自己发现了,那我就得掉脑袋。"
“如果你惹得她心情不好,你也一样掉脑袋!”李莲英抢白道。
李莲英是个残忍的、没有心肝的太监。他感到快乐的事就是看着太监、宫女们受拷打而痛苦,甚至被砍头。
中国著名帝王
“你要报告的是什么事?”太监很害怕,但是他已经讲了那么多,不能再收回去了,否则李莲英会拷打他的。
“玉兰树开花了!”他说。
“玉兰树在深秋开花?”李莲英问, “这不可能,所有的花好久以前就谢了。”
“这不错,但是有一棵树正在开花。”“有这样奇怪的事?这是一桩意外事件。”“是的,并且是个凶兆。”“那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虽然几个月前玉兰树开满了花,但那时正是开花的季节。你知道吗?现在只在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上原来开的花早已谢去了。”
李莲英对这件事沉思了一会儿,他知道玉兰树开花是个凶兆。这会儿轮到他害怕向太后报告了,因为他知道太后是非常相信预兆的。
“我去告诉老佛爷,”他说, “你的任务完成了,回到自己的岗位上去吧。”
太后正准备上早朝,德龄和她在一起。李莲英来了,大家都看着他的脸,这真是一张丑陋的脸,脸上很少有表情,除非他看到有人被用竹鞭抽打,或受到其他折磨时他会笑,他喜欢看别人受苦。但是现在他脸上是另一种表情,这种表情谁也没有在这个恶毒的太监脸上看到过。
太后看着他,她脸上的表情也发生了变化。她整个早晨都在不安和出神,她是在等待着什么事情发生。现在她从李莲英的脸色可以知道她下意识中担心的可怕事情就要来到了。
李莲英向太后跪下叩头。大家仔细看着李莲英,大家是了解他的,也很怕他,他仗着自己是太后的总顾问而拥有极大的权势。从他脸上的假笑可以知道他又要充当伪君子了,但是太后看不见,因为他的头低着。
“太后老佛爷,有一些事情要报告。”他说。“什么事?”从她的声调里可以听出她已是急不可耐了。
“这是一个大吉大利的好预兆,”他说, “今天一定会有非常好的事情要发生。”
“什么预兆?快告诉我。”“太后老佛爷,玉兰树又开花了!”
太后听到这消息后身子一颤。谁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虽然都知道现在不是玉兰树开花的季节。大家屏着呼吸等待着。
“玉兰花?”太后很快地问, “快说,你还没有把一切都说清楚呢。”“太后老佛爷,这是真的,有一朵玉兰花……”
“一朵花?”
“是的,顾和园里最老的一棵玉兰树开了一朵完整的花。这是一个奇迹,这是一个大吉大利的预兆。”
慈禧的脸色霎时变得又白又呆板。她的嘴唇在嚅动,但是好久没有说出一个字来。仿佛在这一瞬间她老了很多,几乎能看到她手指在发抖。可是朝廷里谁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除了慈禧感到大祸要临头了而害怕。
“不,”她最后小声地说, “这不是一个吉兆,而是一个凶兆。你为什么要让我相信不是真实的事?这是一个凶兆,厄运临头了。”她专横地一挥手,让李莲英走开。
然后,她转过头来对德龄说: “这预兆着国家要有灾祸了。”她几乎像耳语似的说。
虽然别人不相信预兆,但是像太后这样有权威的人如此坚定地相信预兆,说不定真能招来什么灾难。
“你记得几年前的一件事吗?”太后继续说, “那时候中国的上空一片红光,许多人都在议论这是个什么预兆。他们称那天象为彗星,它有一条长长的明亮的尾巴。我当时就知道天空发红是一种凶兆,知道有什么可怕的事情要发生。果然那年发生了中日战争,战争的结果是我们割让了大片领土。这一朵玉兰花也象征着一种凶兆。"
她说得如此认真,使你不得不相信她。
她很不耐烦,她比原先更加不安。她不能使自己镇静,她几乎等不得穿好衣服上早朝。她竭力耐着性子,总算把衣服穿好了。
“赶快,”她说, “我们必须立刻去上早朝,有什么坏事情要发生了。说不定军机大臣庆亲王那里已经有一份对中国不利的奏章了!"
这一切都是不可信的,但是正像前面叙述的那样,事情还是发生了。大家像往常一样去上早朝,太后身后跟着一个长长的队列,但是太后走得比平时快多了。不过不管她走得如何快,还是感觉到她已经是老态毕露了。一朵玉兰花吓得她老了十岁。
太后到达朝堂的时候,大臣们已经在庭院里等候了。像往常一样,大家立刻跪下叩头,并一一通报自己的姓名。庆亲王等着太后的恩准要说话,他的表情正和李莲英到太后住所报告玉兰树开花时的表情一样。
太后看到了那表情,她的嘴唇顷刻间变白了。“什么事?”她不顾其他大臣,直接对着庆亲王问。“太后,有新闻。”庆亲王说。
“马上告诉我,”她命令道, “我知道今天早晨有坏新闻。”“日本向俄罗斯宣战了!”
这一问一答倒是很快,可是问题还是不清楚。太后真想立刻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哪方处于困境?这不是又一次国际战争吗?外国必须要打仗吗?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总是不停地互相打呀、杀呀。这次他们是为什么打起来的?"
“日本袭击了旅顺口。”
“啊,那是在中国的领海打呀!”“是的,太后。”
“这就奇怪了,他们为什么不在日本或俄罗斯打?我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对中国都不怀好意。”
“太后,这次战争与中国无关。”“如果战争与我们无关,那为什么旅顺遭袭击了呢?”
庆亲王对太后这个尖锐的问题无法回答。实际上他知道真情,知道这次战争对中国不利。但是大家都习惯于哄骗太后,使她宽心。
太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她轻轻地用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尽管我们平时一直没有用他们,但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必须随时准备出击。”
她的话说得非常坚决。庆亲王也懂得,那些静静地跪在那里听着的大臣们也都明白,她是在宣传她的“常备不懈”的信条。她的意思是说,虽然像庆亲王说的这次战争与中国无关,但是中国也必须准备迎接挑战。
太后继续说: “每次外国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国际战争时,中国就要丧失领土。这种事情可能又要发生了。我相信俄罗斯和日本都是在寻找借口想占领东三省,我们已经失去了好多领土。俄罗斯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是日本是渴望着要占据我们更多的领土。他们可能要找些理由把中国卷进去。”
庆亲王答道: “奴才请太后宽心,我们只要保持中立,就不会有什么事落到我们头上来。”
“虽然是这样,”太后毫不犹豫地说, “你必须告诫当地的文武百官,不要去参与关于战争的议论。尽量避免和人家发生什么冲突。同时要告诫他们,如果野蛮的入侵者想侵犯我们领土的时候,他们必须起来坚决保卫。我们不要说任何一句话,或做任何一件事来把我们自己陷入困境,但是如果麻烦真要落到我们头上的话,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不是像往常下圣旨那么公务化的。即使在那时候,日俄战争刚开始不久,她就预料到事态会扩大。她是非常精明的。如果她把刚才和庆亲王说的话正式作为一道圣旨发下去,这圣旨很快就会在世界各地公开,这样就将得罪俄罗斯或日本。从一开始她就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处境。她知道中国不可能得到谁的帮助,战争的结果也许会彻底把她毁了。
她让庆亲王和大臣们都退下。她也不与其余的人说一句话,眼睛直直地望着前方,开始往她私邸的方向走去。路边深秋的花尽管都是她喜欢的花,她也顾不得欣赏了。她路过的时候太监们都对她叩头,她也没有注意。
她走路时步子坚定得像个男人,使人感觉她是在想象自己正踩着敌人的身体过去。现在,她立即意识到她肩上的担子是何等沉重。
从奉天回来的时候,大家心理上都感到恐惧不安,或许就是这件事的预兆吧。
回到住所后,她除了留一二名女侍官外,让其余的人都退下:光绪皇帝也被遣开了。虽然名义上他是皇帝,但遇到帝国有重大事件,太后从不考虑他。皇后也被遣走了。宫女们一概都让离开。
太后静静地坐着,眼睛一眨也不眨,什么也不看,两只手静静地放在膝盖上,脸上没有表情。
但是她老了,看起来比昨天或前天都老了,至少相差十岁左右。
此刻,谁也不敢说一句话。一位老妇人坐在黄色的装饰华丽的宝座上——她的肩膀上压着一个帝国的命运。她知道,她不怕,当然不是为自己害怕,她相信她的能力。她知道整个中国都在等候着朝廷的命令,而这个命令最终是要由她来发的。
时间过得很慢,她依旧坐着。
临近傍晚的时候,慈禧召唤德龄到她那里去,并且做了她以前只做过一次的事情。她因为知道德龄受过西方教育,而对她非常崇爱。她拉起她的手,放在她手掌上抚摸着。
“它们真软,唯有年轻人才有的手。”她轻轻地说, “一个人多么希望有这样一双手啊。但是如果一个人要掌管四万万人民的大事,那她就需要一双由年龄和经验铸成的老练的手。”
“是的,太后老佛爷。”她说。她再没有别的话好说了。
“青春,”她轻轻地说, “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最宝贵的礼物,不但年轻人要珍惜它,就是老了也要珍惜它。"
当然,在那时候,她不会希望再回到青春时代,因为帝国需要一双有丰富经验的手来掌舵,这个现实她很清楚。或许,当她肩上担着重负,而且日后还要传给她的后代,她知道她的青春是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退朝以后,她下了一道奇怪而毫无意义的命令。她命令把那枝单花独开的玉兰花从树上砍下来,撕碎,找一个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埋掉。
当知道凶兆已被铲除,她又柔和地对德龄说: “一个人需要有一段时间来忘掉肩上的重担,否则她会被压垮的。你曾告诉我你会背诵杜甫的八首优美的诗,你给我背诵一下吧。”
她想装着笑一笑,但是看着慈禧的脸她笑不出来。她又命令吹箫和吹笛子的两位乐师来伴奏。当她提高嗓门背诵的时候,她脸上的皱纹开始舒展了,脸红润了,眼睛也明亮了……宁静,至少在那一刻回到了慈禧身上。
背诵结束了,柔和的管乐声也消失了,两位乐师叩过头后退下。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在疾病和朝政操劳折磨下心力交瘁,衰竭而死。
夕阳照着宫殿,影子拉得长长的,当影子在夜幕中消失的时候,颐和园又被笼罩在一片宁静和肃穆的气氛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