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腹有诗书气自华(1 / 1)

气质是指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气质是根据人的姿态、长相、穿着、性格、行为等元素结合起来的,给别人的一种感觉。

个性本身就是一种美

气质,在《辞海》里解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独特的个体,即使是双胞胎在个性气质方面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气质作为个性的一种是具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的。

我们经常见到有的人奇装异服,有的人不修边幅,有的人精心打扮,有的人中规中矩,有的人喜怒无常,有的人懦弱卑怯……这是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在当下社会,个性已经被片面理解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实际上,这并不是个性的真正含义。

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个性是与众不同的,但并不一定是怪异、新奇的。

目前,西方心理学界一般认为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个性研究的各个方面。这个定义是: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见过一面就印象非常深刻,有的人长期相处,也未必有很深的印象。于是,很多人错误地以为,那些能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人是有个性的,反之则是没个性的。其实,每个人都是有个性的,只是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罢了。即使那些一声不吭的人,也是有个性的,沉默就是他们的个性。

现在很多年轻人追求个性,但实际上他们追求的个性是别人的,张扬的个性也不是自己的。追求时髦其实是在磨灭个性,而不是在凸显个性,因为时髦固然超前,固然标新,但是,追的人多了就出现了类似性、雷同性,也就没有个性可言了。只有个人性是唯一的,是自己独有的标志,是别人追求不了的。所以,一个人能成就什么,不在于变成和谁一样,或者像谁那样的人,而是变成一个什么样的自己,成为内心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一个人的个性虽然具有稳定性,比如,有的同学关心集体,热情帮助别人,这并不是心血**,而是他一贯如此,这种稳定的表现就是个性的一种真实反映。但不可否认的是,个性或称人格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非常复杂,随着社会现实和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主观的努力等,个性也可能会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特别是在生活中经历重大事件或挫折,往往会在个性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个性的变化,这就是个性的可塑性。

一个人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和质地常会显示出某种偏爱,这种偏爱是个性的反映和表露。其中服饰色彩与个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少研究者声称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偏爱冷色调服饰的人通常表现出安详、冷漠和好沉思冥想的个性;喜欢暖色调的人一般精神饱满,天性活泼好动,富于情感,热情而急躁;偏爱红色的人渴望刺激,好新奇;喜欢红褐色的人,不少是属于多愁善感而又容易与人亲近的类型,秉性柔和温顺;紫色的爱好者常常带有艺术家的气质或自命清高;棕色和绿色常常是稳重谨慎性格的人所中意的色调,这些人不喜欢锋芒毕露;橙黄和橙红是乐观天性的表露;偏爱白色或银灰色的人往往高雅脱俗:喜欢黑色的人也许十分谨慎,如果喜欢黑色配紫色的话,则可能是忧郁或悲观的反映;偏爱黄色,特别是大面积地使用黄色,则是醉心现代作风的表现等。

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而且这些个性使得每个人的生活和别人都不一样,所以才构成了这大干世界的千般绚烂、万般精彩。因此,无论是在身边还是擦肩而过,无论是交往还是独享,个性都是一个人最美、最宝贵的财富。

北大中文系的岳紫菱(化名)对个性有着自己的诠释,她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

个性是一种符号。

犹如山间小溪的平静和安宁,即使遇到石头的阻拦,也不过是微微发出声响;即使是遇到山洪暴发,即使是变得粗壮,也不改自己向往安宁的本性。它唯一的信念就是流淌,无论遇到什么阻碍,总会想办法流过去,成就沿岸的水草,方便经过的牛羊。它不想澎湃,也不需要浩**,潺潺不过是它生命中最美的交响。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叫小溪,透着一种秀气和灵动,浸着大地的温情和脉搏。

个性是一种品格。

它就是它自己,不趋同于任何人,也不向任何人谄媚,它只做它自己,即使被风刮得东倒西歪,被雨淋得浑身湿透,被霜裹得面目全非,被雷劈得凌乱不堪,但它就是它,它不会变成别人,也不屑变成别的,因为在它的心里,自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一个,尽管别人不一定认同。

个性是一种精神。

它不会因为困难就变成逃兵,不会因为阻挡就变身依附,不会因为压制就放弃抗争。它有自我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它有自己的追求和意志,这是它生生不息的信念。就像雄鹰必然要展翅翱翔,花儿注定要开花吐艳,翠竹总要出节拔高,种子总要生根发芽一样。

个性是一种力量。

不需要借助,也不需要倚仗,在内心深处会相信自己就是一个不屈的人,即使面对羁绊也一样会奋起,面对打击也一样会扛着,面对藩篱也一样会突破,因为在内心深处,现实的无奈并不能阻止冲锋的脚步,必然会去追寻想成为的那个自己,这就是内心最强的潜动力。

个性是一种魅力。

它以和任何人都不一样的一种方式将自己展现出来,宣示自己的存在,无法让人忽略。但同时,这种存在会焕发出夺目的色彩,吸引人们的眼球,就如同华山以险,黄山以奇,引人流连;洞庭以涌,钱塘以潮,吸人驻足。还有那牵挂天下寒士的杜甫,不肯摧眉折腰的李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的个性不仅是个人魅力,更是一种人性光辉。

个性是一种财富。

它比不上钻石,虽然恒久却难以千年:它比不上岁月,虽然沧桑却不会斗转星移;它更比不上潮流,虽然也夺人眼球却无法被更多的人模仿。它只会坚守自己的信念,站成一座峰,可登攀却不可征服。它不会被时光带走,不会被岁月磨损,不会被晨曦剥蚀,不会被名利**,不会被铜臭玷污,不会被沽名交易,不会被强权霸占,它就是它,坚如磐石,坚不可摧。

个性既彰显自己却又彼此映衬。

大树固然伟岸,小草也不失其顽强:钢铁固然坚强,流水也不失其温柔;山峰固然巍峨,小树也不失其坚韧。月亮固然皎洁,如果没有云的相伴,也会显得孤独冷清;草原固然辽阔,如果没有骏马的奔驰,也会显得单调和空寂。一个人固然是强者,但在某些方面也会柔弱,这就是大自然的道理:刚柔并济、强弱相合、动静相间,才有生命力,才是和谐之道。

个性无论是什么样的,本身就是一种气质的美。

你的魅力从哪里来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稳定性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就是人们常见到的每个人不同的个性。

比如,有的人老实憨厚,有的人性格开朗,有的人嬉皮笑脸,有的人细心体贴,有的人大大咧咧,有的人好动,有的人好静……

性格开朗、潇洒大方的人,往往表现出一种聪慧的气质:性格开朗、温文尔雅的人,多显露出高洁的气质;性格爽直、风格豪放的人,气质多表现为粗犷;性格温和、风度端庄的人,气质则表现为恬静……无论聪慧、高洁,还是粗犷、恬静,都能产生一定的美感。

相反,刁钻奸猾、孤傲冷僻,或是卑劣萎靡的气质,除了使人厌恶以外,绝无美感可言。

一个人的真正魅力主要在于其特有的气质,这种气质对同性和异性都有吸引力,这是一种内在的人格魅力。

气质美看似无形,实为有形。它是通过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个性特征、言谈举止等表现出来的。气质外化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走路的步态,待人接物的风度,皆属气质。

朋友初交,互相打量,立即产生好的印象,这种好感除了来自言谈之外,就是来自作风举止了。热情而不轻浮,大方而不傲慢,就表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狂热浮躁或自命不凡,就是气质低俗的表现。【专家感言】

“领导力”专家詹姆斯·麦格雷格·伯恩斯对罗斯福的描述无疑也精确地符合周恩来:“他具有天生的洞察力,

一个人的气质包含着修养、品德、举止行为、待人接物、说话的感觉等多个方面,而且,没有好坏之分。

很会把握他人的动机,并有许多技巧,其中之一就是耐心地谛听别人倾诉自己的苦衷和难处,这对一个喜欢讲话并主宰谈话的人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他懂得如何用说理的方法来说服一些人,用魅力来降服另一些人,用自信的表现来对付这种人,用奉承话来宽慰那种人,用渊博的学识来折服其他人。”这种素质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行政管理者与一名出色的外交家。

当然,伟人的气质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但是,作为普通人,对气质的修炼同样可以为自己增添光彩,赢得别人的瞩目。

气质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含义。

北大学子的气质似乎总有别于其他高等学府的学子,有人总结说,北大学子的气质体现在三方面:自视颇高,抱负极其远大:不惮哗众,敢于惊世骇俗;勇于尝试,不屑寻常途路。这些是有事例为证的:

北大哲学系硕士邓文庆,毕业后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人称“显庆法师”,2006年他来到龙泉寺出家。父母前来劝他还俗,结果被他说服,自己也成为龙泉寺居士,跟在儿子身边学习佛法。

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是北大哲学系87级学生,他于毕业的次年在柏林禅寺从净慧老法师剃度出家,现在已是佛教界有名的高僧。

北大数学系湖北籍学子柳智宇,大学毕业后放弃以全额奖学金前往美国名校深造的机会,2010年到北京西山龙泉寺修行。

还有北大学子卖猪肉、当油漆工……

不可否认,这些事件都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让很多人不能理解。或许当油漆工的北大学子苏黎杰的话能够给人们一些答案。

出生于河南南阳的苏黎杰,2005年从北大毕业留京后,在大学里教过书,在公司里任过职,曾一度努力想融入大城市的生活,但总感觉工作和生活状态不理想,甚至有置身繁华都市之外的落寞感。

2009年12月,她毅然回到家乡。熟悉的乡音乡情,让她一下子找到了感觉:“我感到自己的心一下子踏实了!”

为了解决生存问题,她报名参加了免费油漆工培训班,面对周围人的不理解,她很坦然地说:“我从来不觉得体力劳动有什么丢人的!”她说,自己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受父母平淡幸福生活的影响,不觉得学当油漆工丢人,这也是靠自己的劳动吃饭,技多不压身嘛!她还说,这点儿体力劳动,让自己的精神很放松。

一个人做什么事情,面对一件事情做出怎样的选择,表面上看起来是和做事情的动机有关,实际上这个动机是一个很复杂的因素,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一个人的气质。就像有人总结的北大学子的气质一样,他们勇于尝试、敢于惊世骇俗,所以他们更遵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不会被过多的世俗所左右,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来。

相反,有很多人被所谓的光环所束缚,不能完全放下虚荣的心理,所以做事情很辛苦。

一个人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之所以北大学子的选择会引起社会的热议,还是因为人们过多地被传统观念和世俗眼光“绑架”的结果,觉得北大的学子就应该高人一头。

实际上,老百姓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无所谓高低贵贱",只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一样能做出成绩。很多人在热议的背后,说不定是拍手称快呢!

得体的装扮让你更添风采

一个人的气质由几部分组成:知识、修养、行为、态度、穿着等,虽然,气质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但是,作为气质一部分的穿着也发挥着增光添色的作用。

比如,穿着合适自己的服装,可以隐藏身材的某些不足;高品位的衣服还能让人看起来更精神,正所谓“人靠衣装”:合适颜色的衣服可以衬托得皮肤更加水润健康,等等。

也就是说,会穿、穿得对,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气质的;反之,则会破坏原本的气质。比如,有的女士穿裙子时穿半截袜,无论衣服多么昂贵,仅此一点就将整体完全破坏;有的男士穿着正装,则脚踏一双休闲鞋,不搭调的搭配破坏了整体气质。

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幽默讽刺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对"人要衣装"发表看法,他说:“服装造人,请看历来功成名就的大人物,有哪一个是**族呢?"

显然,马克·吐温是在开玩笑,但“服装造人”这话却是有道理的。一个仪表堂堂、举止谈吐文雅而有修养的人,再加上一身楚楚衣冠,必然就是那种我们所追求的“气质美”一族了。

当然,对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青春、朝气是最美的气质。因此,必须穿着和自己这种气质相配的衣服,如运动装、休闲装等,如果穿着正装,则会让人觉得很不搭调。因此,穿出气质的第一条原则是:适合自己。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漂亮和自己的气质完全割离开来,因此,在他们看来,漂亮就是好看,就是大家公认的好看,于是趋之若鹜。

结果,常常发生别人穿着很好看、自己穿着没效果的事情。所以,漂亮是一个整体效果,是气质和衣服结合的效果,真正的漂亮必须是结合自己气质的结果。

有人把穿衣的要求简化为TPO原则,即在一定的时间(TIME)、一定的地点(PLACE)、一定的场合(OCCASION)穿合适的衣服。这样的原则值得我们遵循,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体态、个性穿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衣服来。穿衣的“气质”来自个性化、风格化,而个性化也即意味着完全适合于自己。

除了上面的第一条原则,北大一位学者还对青少年的穿着给出了另外几条原则。

第二条原则:掌握一些基本的着装常识。

再好的衣服,如果不懂得合理搭配也一样穿不出效果来。因此,服装如何搭配是很有学问的。有几点需要注意:

款式搭配。

简言之,就是服装的款式要一样或者类似,比如,衬衣是英伦风格的,那外套就别选日韩风格的;上衣是毛衣,裤子就避免笔挺的西裤之类的。有的人着装很奇怪,穿着西服,脚上却是旅游鞋;一身休闲打扮,脚上却是正装皮鞋;一身连衣裙,脚上却是旅游鞋……这样的搭配不仅没有美感,甚至让人感到了别扭。之所以要注意款式的搭配,就是因为搭配得好,能够起到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效果,否则混乱的搭配就会破坏整体美。

颜色搭配。

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

暖色调——红色,象征热烈、活泼、兴奋、富有**:黄色象征明快、鼓舞、希望、富有朝气;橙色象征开朗、欣喜、活跃。

冷色调——黑色象征沉稳、庄重、冷漠、富有神秘感:蓝色象征深远、沉静、安详、清爽、自信而幽远。

中间色——黄绿色象征安详、活泼、幼嫩;红紫色象征明艳、夺目。紫色象征华丽、高贵。

过渡色——粉色象征活泼、年轻、明丽而姣美;白色象征朴素、高雅、明亮、纯洁;淡绿色象征生命、鲜嫩、愉快和青春等。

服装的色彩搭配以“整体协调”为基本准则。全身着装颜色搭配最好不超过三种颜色,而且以一种颜色为主色调,颜色太多则显得乱而无序,不协调。灰、黑、白三种颜色在服装配色中占有重要位置,几乎可以和任何颜色相配并且都很合适。

对青少年来说,和他们气质协调的颜色自然是一些明亮、鲜艳的颜色,因此任何鲜艳的颜色穿在身上,配上他们青春活泼的气质,都让人眼前一亮。所以,青少年避免穿着和自身气质不协调的黑、灰、咖啡等颜色的衣服。当然,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葬礼等就需要特殊的着装了。

和肤色、身形的搭配。每个人的肤色深浅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可能让自己的不足暴露得很明显。比如,一个肤色很黑的人穿着鲜艳的黄色衬衫,那会让人感觉很别扭。所以,着装配色要遵守的一条

重要原则,就是根据个人的肤色、年龄、体形选择颜色。如肤色黑,不宜着颜色过深或过浅的服装,而应选用与肤色对比不明显的粉红色、蓝绿色,最忌用色泽明亮的黄橙色或色调极暗的褐色、黑紫等;皮肤发黄的人,不宜选用半黄色、土黄色、灰色的服装,否则会显得精神不振和无精打采;脸色苍白不宜着绿色服装,否则会使脸色更显病态;肤色红润、粉白,穿绿色服装效果会很好。白色衣服任何肤色效果都不错,因为白色的反光会使人显得神采奕奕。体形瘦小的人适合穿色彩明亮度高的浅色服装,这样显得丰满;而体形肥胖的人用明亮度低的深颜色则显得苗条等。

大多数人体形、肤色属中间混合型,所以颜色搭配没有绝对性的原则,重要的是在着装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搭配颜色。

第三条原则:别为了时髦而赶时髦。

十几岁的青少年对这个世界是充满着好奇心的,探索欲也很强,同时,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因此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有接受的勇气,对流行更是如此。

赶时髦,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着装上。走在大街上,你会看到各种奇装异服,有的甚至奇怪到让你瞠目结舌的地步,因为这是个张扬个性的年代。张扬个性并不是鼓励人们去追求另类,只是让原本的个性释放出来就行了。但是,很多青少年加入了追求另类的行列之中,把另类当作个性,结果反而迷失了自己的个性。

北大对青少年着装的建议是:青少年着装不要一味地效仿他人,盲目追时髦,而要顺乎自然,不应过分雕琢。青年人的着装应该纯美自然,表现出青春的朝气和活力。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和对外开放,有些青年在穿着打扮上追求以洋为美。个别女青年学着外国妇女的袒胸露背、画眉涂唇,把少女纯真妩媚的特征泯灭殆尽。有的男青年,本身健美英俊,可在着装上喜欢仿效西方的“嬉皮士”,乱糟糟的头发披在肩上,服式怪诞、颜色多样,显得萎靡不振。这种不伦不类的打扮,毫无美感可言。这就告诉我们,服饰美是建立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之上的。青年人的着装只有顺乎自然、简洁大方,才能突出纯洁明朗、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服装是人类心灵的一面镜子,每个人的穿着打扮,都展示着自己的审美力,表现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美国一位研究服装史的学者曾指出:“一个人在穿衣服和装扮自己时,就是在填一张调查表,写上了自己的性别、年龄、民族、宗教信仰、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婚姻状况等。”服装已经成了一个人的性格、身份的形象化写照,因此,穿着打扮一定要慎重,要为自身的气质加分,而不是减分。

知性,是一门过硬的内功

知性,是成熟、理性、睿智、大气。如形容女性知性,她们通常都在事业上有很好的发展,但又不同于世俗意义的女强人,她们充满知性的柔和魅力,感情丰富,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工作上中性,但感情上又极具女人味。她们不同于小女孩似的单纯,也不同于小女人式的狭隘。

由博客网举办的首届美女博客大赛结果揭晓,来自北大光华学院的

伊澜摘得“第一美女博客”的桂冠。伊澜确实可称作“知性美女”。她是北京一家合资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目前在读北京大学光华学院EMBA,爱好写作、书法、水墨画,年底将出版处女作小说《断线》,还有过平面模特的从业经验。“拿这个奖我很高兴,但我想我的生活不会因此有所改变。”伊澜在获奖后称会把2万元奖金捐给残疾女孩叶青,叶青是博客特别奖的获得者。以歌手金海心等人组成的评委团对伊澜博客的评价是“自然,文字不加任何修饰,突出的是个人亲和力,尤其突出了和网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不仅是获奖的伊澜,很多北大的学子都体现了知性的一面,他们很有抱负、诗意、浪漫、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心怀天下……这和北大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办学宗旨是分不开的。

谢冕老师这样说:“燕园的美丽是大家都这么说的,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每个北大学生都会有和这个校园相联系的梦和记忆。尽管它因人而异,而且也并非一味地幸福欢愉,会有辛酸烦苦,也会有无可补偿的遗憾和愧疚。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但这小小校园却让所有在这里住过的人终生梦绕魂牵。”

林语堂曾在《谈理想的教育》一文中认为,理想的大学最重要基件是贯满一种讲学谈学的风气,而讲学空气之由来最重要即在于学堂外观,学堂的房屋树木场所周围必有一种森严古朴的气象,使人一跨进大门如置身另一天地,忘记他们一切的俗虑俗见,好像在此周围内唯一要紧的事情是学问的思想。想必燕南园颇合他的口味,而北大也正是这样的理想之所在。

北大为学子们提供了孕育生长的良好环境,但能不能长成知性之人,还要看自己的努力。当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幸在北大聆听教诲,但是,北大为很多的莘莘学子指明了道路,从北大学子们身上,我们就能发现他们具备很多知性的特点,这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地方。例如:

知识渊博。北大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型大学,汇聚了很多著名学者,每天都有很多的讲座,学生们只要时间允许,就可以聆听很多大师的著述,这无疑对他们是一个很好的熏陶。对每个人而言,积累知识是首先要做的。在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多涉猎一些知识,即使和自己的主业不相关也没关系,每一门知识打开的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只要有所涉猎,即使没有敲开大门,但也已经感受到知识地吸引了。而且,知识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能够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这无疑是最大的收益。

兴趣广泛。北大有很多的社团,很多学生都同时参加几个不同的社团,从这些经历中他们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学习,吸收了不同的知识。对每一个人而言,一定要有自己的兴趣,否则生活是乏味单调的。众所周知,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总是能够做得更好的,而且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但兴趣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逐渐培养的,多培养一个兴趣,就多获得了一个学习、快乐的途径,也就多了一个认知世界的窗口。多培养一些琴棋书画方面的兴趣,这对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性格修养。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差别很大,但是,要想成为一个知性的人,就必须收敛自己的性格,弥补和改变性格中的缺陷,创新自我,既保持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修养就是对自己秉性的修炼,尽可能地健全完善性格,使其柔中有刚、细中带粗、不失大气、不拘小节、不失婉约、不失柔美,不让自己的性格走极端,在张弛有度中使性格达到完美的平衡,在体现理性的同时又不失感性。

陶冶和净化。学习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的,还有一种陶冶是对美的发现和对周围事物的感悟。知性的人很懂得生活,并不是说他们比别人会生活,而是说他们很懂得观察和体会生活,能够从生活的细节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在感动之余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和价值认知。净化是去除心中很多不良情感和想法,将其发泄出来,这样再用新的、良性的情感来充实内心,然后这样不断地吐故纳新,就能够让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此外,这样的陶冶是由内而外的,并不是简单地改变自己说话的方式、举手投足等,而是对内心的一种改造,当这种改造完成后,外化的行为方式自然就是内心的一种最美展现了。

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人把胸怀比作海洋,形容其博大,实际上,人的内心就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天地,可以容纳下任何东西。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的委屈、不满都要装在心里,而是说要把这些委屈和不满融化在心里,变成另一种积极的力量来改变。内心世界的广大也意味着可以发现很多的未知,比如,理想、梦想、潜力、追求、信念,等等,只要善于挖掘和丰富,内心世界会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能够为人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还是贫乏,直接决定了人生的质量。

心态和情怀。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才会正确处理事情,正确面对感情。健康的心态,让人可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少了浮躁,健康向上,热爱生活。有了健康的心态,就会多了健康的情怀,健康而年轻的情怀,才会令人年轻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