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肃宗准备重新聚兵进攻长安时,洛阳城的叛军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亲信严庄等人杀死了。
安禄山本患眼疾,自起兵后视力日退,进入洛阳后渐至双目失明,又患“疽病”(疑是丹毒),性情更加暴躁。左右侍候,稍不如意,即加笙挞,甚至随意残杀。
安禄山称帝后深居宫中,大臣们难见其面,一切军国之事皆由严庄处理。严庄虽如此贵宠,也难免被其笙挞。又安禄山的嬖妾段氏特受宠爱,安禄山欲以段氏所生子安庆恩代长子安庆绪为皇嗣,安庆绪因而惶恐不安,父子间的矛盾尖锐激化起来。
居心叵测的严庄见安禄山既已眼睛病废,知其不可能再有所作为,便找安庆绪密谋,劝他乘此良机,杀父夺位。他们找到安禄山的贴身宦官李猪儿,劝他说:“汝前后受挞,宁有数乎!不行大事,死无日矣。”
李猪儿原是契丹人,年十余岁起即侍候安禄山,深得其宠信。安禄山腹大,每次穿衣,总是由李猪儿用头顶其大腹,帮其系衣带。然而,正是最为亲近贴身的李猪儿,遭安禄山笙挞的次数最多,所以严庄、安庆绪利用他去当杀手。
至德二年(757)正月初五日夜,安禄山仰面入睡。严庄、安庆绪各执兵器来到安禄山的寝室外,李猪儿手持大刀直入帐下,照着安禄山的大腹便砍。
安禄山床头备有佩刀,当他挨了一刀猛然惊醒,伸手便摸佩刀,无奈两眼一摸黑,遍摸不获,原来刀早已被李猪儿藏匿。安禄山只得手撼帐竿绝叫:“必家贼也!”须臾,安禄山肠已流出数斗,一命呜呼。严庄等人便在床下掘坑数尺,以毡裹其尸偷偷埋了。
次日,由严庄宣布安禄山病危,传旨立安庆绪为太子,随即又即位称帝,尊安禄山为太上皇。然后才为安禄山发丧。安庆绪性昏懦,语无伦次,更是一个无能之辈。严庄恐其不能服众,不让他出朝接见文武大臣,朝政事无大小,皆由他一手包办。安庆绪也乐得在后宫纵酒为乐。这场政变,使叛军内部的上层集团之间从此产生了重大裂隙。
在安禄山被杀后的几天,肃宗闻知安西、北庭及西域拔汗那、大食诸国兵,已来至凉州(今甘肃武威)、鄯州(今甘肃乐都),便于正月十五日,启驾南下凤翔(扶风郡,今陕西凤翔)。初至保定(安定郡,今甘肃径川北)。二月戊子,至凤翔。在此之前,于阗王胜也亲自将兵五千来援。
在此同时,河北叛军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瑜等将领,分别从博陵、太行、大同、范阳,率十万大军来攻太原。当时李光弼手下精兵皆留在朔方,只有河北兵五千,加上素之训练的团练之众也不满万人。情势颇危。万一太原失守,敌军便可长驱直下朔方、河西、陇右。李光弼先令士卒及城内百姓在城外掘壕自固。又令大家制作土坯数十万。大家初不知作何用,及叛军来攻城,李光弼便令将士加固城墙,哪里城坏,即用于堵上。史思明派人到河北去取攻城器械,以蕃兵三千护送。途中被李光弼部将堵击,尽歼。
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不下。便在太原城四周布置了骁骑游兵,想搞声东击西的战术,伺隙而战。但李光弼军中戒备森严,史思明无懈可击。李光弼又派人挖地道,通至城外,敌军在城下叫骂挑战,常冷不防被唐军拖入地道。吓得敌军胆战心惊,走路时人人小心翼翼,低头看路,唯恐哪里有地道暗口。
史思明又派人筑土山,以便能居高临下攻城。唐军便在城下先挖好地道,叛军的土山刚刚堆好就塌陷了。
李光弼又做大炮,飞以巨石,一石可击毙敌军二十余人。史思明无可奈何,只好退营数十步外,严加围困。李光弼担心时间久了城中粮食难济,便施计派人至敌营约期出降。
另一方面,他派人掘地道直至敌军营下,先以撑木支项。到时,李光弼勒兵在城上,派部将带数千人出城伪降。敌军不知有诈,正得意地在军营中等候着,忽然营中地陷,死伤千余人,叛军士众惊乱。李光弼遂挥军鼓噪冲来,俘斩万计。
正在这时,安禄山的死讯传至,安庆绪命史思明归守范阳,史思明只好撤兵而去,留下蔡希德等继续围困太原。二月,李光弼派兵出击,大败蔡军,斩首七万余级,蔡希德带着残兵败将遁走,太原之围终于被解。
当李光弼坚守太原时,郭子仪带着朔方军进兵河东(蒲州)了。郭子仪是在平定河曲同罗之乱后,于至德元年(756)十一月,还军南下至鄜州洛交郡(治今陕西富县)的。
李光弼先派人潜入河东,与陷在叛军中的唐将领联络,要他们做内应。
至德二年(757)二月,差不多是在肃宗到达凤翔的同时,郭子仪分兵攻取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然后直入河东。河东城地处河东道西南角的黄河东岸,南临潼关,隔河西与同州交界。
己丑夜,郭子仪渡河至河东城下,河东司崔乾祐等翻城迎接唐军,杀敌近千人。守河东的叛将崔乾祐率军抵抗,被郭子仪军击败。崔乾祐被迫撤兵东逃,郭军乘胜追击,杀敌四千,俘虏五千。崔乾祐逃至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城下叫门,城门一开,叛军蜂拥而入,刚进了一半,门闸突然落下,进入城内的敌兵皆被杀死。
原来安邑城早已暗中反正,回归唐廷了。崔乾祐亏得未入城,遂又匆匆往安邑西南的白迳岭逃去,河东遂平。
郭子仪取河东,看似在按李泌的战略方针行事,其实不然,在郭子仪的思想中认为“河东居两京之间,得河东则两京可图”。换言之,他的军事目标,是在按肃宗的意图进取两京,而不是在施行李泌“勿取华阴(潼关)”以使敌疲于奔命的方针。
果然,郭子仪取得河东后,即派儿子郭旰及兵马使李昭光、大将王祚等人渡河,进攻潼关。洛阳安庆绪派兵援救,郭旰等遭惨败,损失人马万余人,李昭光、王祚力战阵亡,大将仆固怀恩狼狈地抱着马首,渡渭水逃回河东。三月,长安的安守志又率叛军二万人马进攻河东,被郭子仪军击退。
二月丁酉,肃宗王凤翔十天,陇右、河西、西域之兵皆会凤翔,其时江淮物资亦已运至洋川、汉中。从凤翔通过散关而至成都的信使道路亦畅通无阻。长安百姓闻得肃宗已至凤翔的消息纷纷而至,日夜不绝。
这时,李泌建议肃宗按照原先提出的战略方针,派西北诸军自归州和檀州(治今河北密云)南取范阳。肃宗不解道:“今大军已集,庸调亦至,当乘兵锋直捣两京,何故反而引兵东北数千里,先取范阳,岂不迂乎?”李泌回答说:“今以此大军直取两京,固必得之,然贼必再强,我必又困,非久安之策。”然而,肃宗不从唐廷的长远前途考虑,犯了急于收复两京以图速效的战略错误。因此,唐王朝又一次失去了一个良好的战略时机,这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进程带来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其时,肃宗派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军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兵马使郭英乂军东原(位于武功东),王难得军西原(位于武功西)。二月丁酉,长安叛军安守忠部来攻,郭英又交战失利,被敌箭射中面颊,王思礼与诸军只好退守扶风县(今陕西扶风)。敌游兵进至大和关,去凤翔仅五十里,肃宗大骇。立时戒严。后安守忠引兵去救河东,敌情才得以缓和。
四月,就在郭子仪击退安守忠军不久,郭子仪接到肃宗诏命,任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并率兵赴凤翔待命。回军途中,郭子仪在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北遇到敌将李归仁铁骑兵的阻击,郭子仪部将其击退,并南下插至长安的西面,在西渭桥(便桥)与王思礼军会师,进屯濡水西岸,紧逼长安。安守忠、李归仁则率叛军屯于长安西门外的清渠。
两军相峙七日,互不交战。五月癸丑,安守忠诈退,郭子仪全军追击。不料,安守忠以骁骑九千摆成长蛇阵,唐军刚追上,叛军忽然转身,其阵首尾变成两翼,包抄夹击而来,唐军顿时大溃,判官、监军都被敌俘虏,军资器械尽弃。郭子仪军只好退保武功(后武功亦失陷),自己只身赴凤翔请罪。
肃宗正当用兵之际,自然未给郭子仪任何处分。但清渠之战大败,对唐军打击颇大。约经过四个月的准备,至闰八月底,肃宗才重新令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假与副帅郭子仪发兵攻长安。肃宗对郭子仪语重心长地说:“事之济否,在此行也!”郭子仪深感此战的重要,也豁出去了,答道:“此行不捷,臣必死之。”闰八月二十三日,郭子仪先出凤翔屯扶风。
在此之前,回纥曾因肃宗之请发兵来援,随郭子仪征战河曲,平定同罗之乱。郭子仪深知回纥兵精,清渠之败后,便建议肃宗请回纥再增兵来援。这时,回纥怀仁可汗遣其子叶护将军帝德亲率四千精兵赶至凤翔,肃宗大喜。特设宴酬劳,并赐予珍宝。他为了能速得长安,对叶护许约:“克城之日,土地、土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随后,叶护与大元帅广平王假相见,两人相约为兄弟,叶护大悦,称假为兄。九月丁亥(十二日)广平王假发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十五万,号称二十万,离凤翔东征。
第二天至扶风,大将军郭子仪要留宴三日,叶护道:“国家有急,远来相助,何以食焉!”随即带领所部,奔赴前线。回纥援军所到之处,受到灾难深重的中原地区人民的热情款待。
在此之前的闰八月底,御史大夫崔光远在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击败敌守军。崔光远的行军司马王伯伦、判官李椿将兵二千直捣咸阳之南的中渭桥,杀守桥敌军千人,乘胜攻至长安城北的苑门。后屯守武功的叛军闻讯奔归,将王伯伦、李椿战败。但敌军由此也放弃了武功。
九月二十五日,广平王傲与郭子仪所率大军俱发。九月二十七日,进至长安城西,然后循终南山绕至长安之西南,阵于香积寺(位于今陕西长安县南)北的沣水之东。沣水源于终南山,北入渭水。
郭子仪鉴于前次清渠之败的教训,遂在这里利用北倾的地势。背倚终南山而布阵,横亘三十里。由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随广平王假在中军,王思礼为后军。长安叛军出兵十万,阵于其北。
战幕揭开,颇为激烈。敌将李归仁先出兵挑战,唐军逐之,逼至其阵,敌军蜂拥齐进抗击,唐军阻拦不住,退却,为敌所乘,致使士众惊乱,初战失利。大将李嗣业吼道:“今日不以身饵贼,军无琪遗矣。”遂脱下战袍,肉袒,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杀敌数十人,唐军阵脚遂被稳定。
于是,李嗣业率前军士卒各执长刀,如墙而进,身先士卒,所向披靡。都知兵马使王难得被敌射中眉骨,眼皮垂下挡住眼睛,他用手拔下箭头,扯下眼皮,血流被面,坚执奋战,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敌军伏精骑于阵东,打算偷袭后军后路,被唐兵侦知,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便率回纥兵将其歼灭。这时,郭子仪乘机派回纥精骑出奇不意地袭击敌军阵后,与李嗣业紧密配合前后夹击,敌军顿时大溃。这场战斗自午至酉,大约五六个小时,唐军杀敌六万,大获全胜。残敌逃入长安城内。叛军守将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田乾真当夜便弃长安城逃往陕郡。
战罢,仆固怀恩侦知叛军“器声不止”,匆匆溃逃,请示广平王假曰:“贼弃城走矣,请以二百骑追之,缚取安守忠、李归仁等。”但李傲不同意,说:“将军战亦疲矣,且休息。俟明旦图之。”怀恩回答说:“归仁、守忠,贱之骁将,骤胜而败,此天赐我也,奈何纵之!使复得众,还为我患,悔之无及!战尚神速,何明旦也!”但广平王假坚决不同意。回营后,仆固怀恩一夜间四五次反复请求,均未获批准。待天明,才知安守忠等果如
仆固怀恩所料,早已远遁。唐军失去了一次追歼残敌败将的有利战机。九月二十八日,广平王假整军入长安,京城百姓男女老幼近百万,夹道欢呼,涕泣而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初时,回纥叶护欲如前约掠城,广平王假拜于叶护马前说:
“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赶快下马答拜,遂与仆固怀恩引回纥、西域之兵自城南过,扎营于城外。
广平王假在长安整军三日,又率师东进。郭子仪军攻下潼关,杀敌五千,克复华阴,并乘胜出关,攻克弘农(今河南灵宝)。十月壬子,王难得领兴平军攻破武关(在今陕西丹凤东南),克复上洛郡(治今陕西商县)。
居于洛阳的安庆绪闻得长安被唐军光复,悉发洛阳叛军,倾巢而出,使严庄为帅,行至陕郡,与从长安溃退下来的张通儒等残军会合,步骑犹有十五万,共拒唐军。
十月己未,广平王假、郭子仪率军从弘农进至弘农县东十几里的曲沃城。接着,郭子仪便在陕郡城西的新店,与敌军摆开了决战的阵势。叛军出城依山而阵;郭子仪先令回纥骑兵沿南山潜插新店之南,伏于山岭之北,自己则率军从正面与敌交锋。
初战,唐军不利,敌军居高临下,乘势下山追击。这时,回纥骑兵从南山突然插入敌阵之后,在灰雾中连发十余矢。敌军回头大惊,呼曰:“回纥至矣!”全军溃乱。
原来,敌军对回纥骑兵已畏之如虎。这时郭子仪又挥军与回纥骑兵前后夹击,叛军惨败,尸横蔽野。
严庄、张通儒等叛军弃陕东走,广平王假与郭子仪入陕,大将仆固怀恩等则率军分道追击逃敌。从陕郡至洛阳将近三百里,敌军沿途丢盔弃甲,望风逃窜。
严庄先入洛阳,急告安庆绪。洛阳城内早无大军可以守御,安庆绪急忙与叛军头目从洛阳苑门遁出,直往河北而逃。临走时,将被俘唐将哥舒翰、程千里等三十余人残杀了。十月壬戌日,广平王假与郭子仪率军进入了东都洛阳。投降叛军的伪官陈希烈、张曜等三百余人,皆出城素服迎降。
长安香积寺和陕郡新店二战,郭子仪利用回纥骑兵袭击敌阵背后,收到了奇效,终于在短短的三十五天时间里收复了两京。此时,距安禄山范阳起兵叛乱,则整整两年了。
十月乙丑,郭子仪乘胜派遣左兵马使张用济、右武锋使浑释之将兵东徇河阳(今河南孟县南)和河内(今河南沁县)二郡,严庄目睹叛军大势已去,逆转而降唐。这时,东部的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民众杀死敌将尹子奇,举郡归唐。正在围攻颍川(今河南许昌市)来琪的敌将田承嗣,也派人前来联系投降事。郭子仪未及收降,田承嗣又与正在攻南阳的敌将武令珣一起逃往河北。
最为遗憾的是唐军克复洛阳的前九天,坚守睢阳已十月的唐将张巡、许远,由于孤立无援,粮尽矢绝,终被敌将尹子奇攻破,壮烈殉难。睢阳即宋城,地处漕渠汴河要冲。
张巡率领数量不多的士众,顽强抵御敌军大小四百余次的围攻,使敌久攻不下,损兵十二万人。并进而牵制了叛军大量兵力,使叛军始终不敢南下侵扰江淮。同时应当说,睢阳保卫战尽管失败了,但仍未失时机地给了唐军光复两京的战斗以极为有力地配合。
肃宗于九月二十九日在凤翔接到长安光复的捷报,顿时悲喜交加,泪流满腮。当即派宦官啖庭瑶(一作谈庭瑶)入蜀奏呈上皇玄宗。十月癸亥,肃宗已得知唐军陕郡大捷,预计东都洛阳指日可下(其实府军已于前一日入东都),遂启驾发凤翔东行,同时派韦见素入蜀奉迎上皇玄宗还京。
肃宗一行进至咸阳望贤官时,得闻东都奏捷。当肃宗到达长安时,百姓出国门奉迎,人群二十里不绝,百姓高兴地说:“不图复见吾君!”
十月癸西,回纥叶护自洛阳抵长安,肃宗为表彰其功绩,命百官出城至长乐驿迎接,又在宣政殿设宴款待。宴后叶护留回纥兵于冯翊,自己告辞北归。
十一月,河南、河东诸郡除北海(治今山东益都)、大同外,皆已光复,广平王假和郭子仪也凯旋回京。虽然叛乱尚未彻底平定,可此时也可算是告一段落,故肃宗十分感激地对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两京既复,肃宗就等着太上皇玄宗返归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