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1 / 1)

国史大纲:全2册 钱穆 298 字 3个月前

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之重心,何以有自北移南之傾向,此事論者不一。

或疑北方氣候,古代較溫暖,以後逐漸寒冷。此屬據謂古代北方多竹及水稻,而後代之北方竹、稻均少。惟此亦可由於雨量及地土之水分等而異,不必為氣候之轉變。且古代即稱江南之枬、梓、竹箭,竹盛於南,自古已然。後代北方亦未嘗不產竹。杜甫秦州雜詩,詠竹已三見。金章宗明昌三年,定司竹監歲采入破竹五十萬竿,春、秋兩次輸都水監備河防。元河南、懷孟,陝西京兆、鳳翔,皆有在官竹園,掌於司竹監,發賣皆給引至一萬道。(至元四年。)民間住宅內外,竹不成畝,本主自用外,貨賣依例抽分。明代通州、蘆溝、眞定等處,皆設抽分竹木局。此皆黃河流域依然產竹之證,直至近時猶然。至稻田,苟有水利即可得。今北方有水處即可有稻田,是其證。如宋代洛陽以牡丹名,今牡丹轉盛於北平,此是人事,不關氣候。觀月令、豳風及古今詩人歌詠,未見北方氣候有顯著或嚴重之變化。

或疑北方雨量古代較多,以後逐漸減退。此層亦以農田水利及土地性質逐步後退推想。然北方之水患,後盛於前,不應雨量轉為前多於後。

或疑北方民族血統,後代混雜漸多,故見退步。此層亦出臆測。唐代為中國史上之極盛期,唐代北方人已多混血,何以轉較東漢以下為盛?南方先有夷獠蠻俚,北方人避難來南,未見不有混合。

以上諸說,均無切證。

或疑黃河為中國水患,長江為中國之利。此層就歷史言,亦似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