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1 / 1)

国史大纲:全2册 钱穆 1287 字 3个月前

武帝英年卽位,只十七歲。卽銳意革新,用其師王臧及臧之同學趙綰,又召趙、王師申公。謀興禮樂。其事雖經一度挫折,武帝祖母竇太后尚黃、老,不樂帝所為,趙、王皆下獄死。終於走上復古更化的路。

這時最重要的人物是董仲舒。董仲舒天人三策與賈誼政事疏,兩篇大文,奠定了西漢一代政治之規模。

武帝一朝政治上重要改革,舉其要者,第一是設立五經博士。

博士遠始戰國,公儀休為魯博士,賈山祖父祛為魏王時博士弟子。齊之「稷下先生」亦博士之類。故漢初叔孫通以博士封「稷嗣君」,謂其嗣稷下。鄭玄稱「我先師棘下生子安國」,「棘下生」即稷下先生。以孔安國為博士,故云。秦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備問對。漢承之。稷下先生亦七十餘人,蓋以孔門弟子七十七人為法。

博士為太常屬官,太常掌宗廟禮儀,史官、博士官皆屬太常,即古代「學術」統於「宗教」之遺制。

博士並無政治上實際任務,只代表著古代貴族政府、軍人政府下一輩隨從的智識分子。因此其性質極雜,占夢、卜筮皆得為之。略如當時之郎官,後代之翰林供奉,惟視帝王所好。

秦廷以博士議政興大獄,伏生之徒抱書而逃。伏生亦東方學者,治尚書,焚書案中,殆與淳于越諸人同失官而去。秦廷既禁以古非今,則焚書後之博士,必多屬之後起百家言也。主複封建,固為不智,然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抑低學術,提高法令,較之複封建,亦相去無幾。東方學者之失在於迂闊,而中原三晉之士,則失在刻急。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自此迄於漢初,博士暗淡無生色,而政府益少學術之意味,此則李斯之大錯。

武帝從董仲舒請,罷黜百家,只立五經博士,從此博士一職,漸漸從方技神怪、旁門雜流中解放出來,純化為專門研治歷史和政治的學者。

六經為古官書之流傳民間者,故章學誠謂「六經皆史」。秦火焚之不盡。漢儒所謂「通經致用」,即是從已往歷史與哲學裡來講政治。法家只守法令,經學則進一層講道義。法家只沿習俗,襲秦舊,經學則稱古昔,複三代。「五經」與「儒家」亦有辨,故文帝時有孟子博士,至武帝時亦罷。漢書藝文志儒家在「諸子」,與「六藝」別。

他們雖不參加實際政務,但常得預聞種種政務會議,漢大政事廷議有博士。因此他們對政治上漸漸會發生重大的影響。自秦人之「以吏為師、以法為教」,漸漸變成朝廷採取博士們的意見,即是「政治」漸受「學術」指導。此項轉變,關係匪細。

第二是為博士設立弟子員。其議始於公孫弘。

額定五十人,一歲輒課,能通一藝卽一經。以上,得補吏。高第可以為郎中。

自此漸漸有文學入仕一正途,代替以前之廕任與貲選,士人政府由此造成。同時政府負有教育國家青年之責,較之賈誼專言教育太子者又進一步。

第三是郡國長官察舉屬吏的制度。其議創於董仲舒。

博士弟子考試中第,亦得補郡國吏,再從吏治成績升遷;又得察舉為郎,從此再走入中央仕途。此制與博士弟子相輔,造成此下士人政府之局面。郡國長吏同時不僅負有奉宣政令之責,並有為國求賢之責,此亦重大意義也。

第四是禁止官吏兼營商業,其議亦始董仲舒。並不斷裁抑兼并。此層自賈誼、晁錯以來均主之。

漢武一代鹽鐵官賣制度,均由此意義而來。觀監鐵論桑弘羊為政府方面之辯護可知。漢武外朝尊博士,而內廷則多用文學侍從之人,故漢武一代政治,亦兼「儒術」與「辭賦」二者。其所行雖援經典古義,而多浪費,功實不稱,為後人所不滿,非在其制度本身也。從此社會上新興的富人階級,漸漸轉向,儒林傳中人物,逐次超過貨殖傳。故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實為武帝以下社會一大轉變。此等處可見學術指導政治,政治轉移社會。當時中國史,實自向一種理想而演進。

第五是開始打破封侯拜相之慣例,而宰相遂不為一階級所獨佔。

自秦以來,中央最高首領為天子,而實際負行政之責者為丞相。以字義言,「丞」、「相」皆副貳之意,丞相即「副天子」也。天子世襲,而丞相不世襲。天子為全國共戴之首領,不能因負政治責任而輕易調換;貴族政治既隨封建制度而俱減,全國民眾在一個大一統國家下亦無法運用公議推選等制度。天子世襲,乃代表國家之一種恒久精神,「始皇帝」之稱,不足深怪。丞相乃以副貳天子而身當其衝。最好固為君、相皆賢,否則天子以世襲不必賢,而丞相足以彌其缺憾。縱使君、相不皆賢,而丞相可以易置。如是則一代政治不致據壞。此秦政之又一特色也。有丞相即非「君主獨裁」,即非「專制」。宋人洪諮夔有言:「往古治亂之原,權歸人主,政出中書,(即宰相。)無不治。權不歸人主,則廉級一夷,奚政之問?政不出中書,則腹心無寄,奚權之攬?」判劃政、權,分屬君、相,實中國政治自秦以下一重重要之進向也。漢初政治,往往有較秦為後退者,此因平民政府缺少學術意味之故。故漢之代秦,一面固為歷史之轉進,一面却有自其頓挫。此種例,各時期皆有。歷史下之進退,往往輕易不能遽斷。如宰相必用封侯階級,卽軍人。卽其一例。非封侯不拜相,此乃漢初一種不成文法,雖無明制,實等定律。如蕭何高帝時。曹參、王陵、陳平、審食其、惠帝、呂后時。周勃、灌嬰、張蒼、申屠嘉,文帝時。皆軍人也。陶青、陶舍子。周亞夫、周勃子。劉舍,劉襄子,景帝時。皆功臣子嗣侯,其先亦軍人也。則漢初丞相,顯為軍人階級所獨佔。武帝始相公孫弘,其先如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惟田蚡為外戚相,然亦先封侯。其他仍皆以軍功得侯;否則其先世以軍功得侯者。以布衣儒術進,既拜相乃封侯,此又漢廷一絕大轉變也。漢武一朝,自公孫弘以後,如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車千秋,仍不出往者軍功得侯或嗣侯為相之例。此由一時人選之難,物望之不孚,歷史之變以漸不以驟。昭、宣以下,非儒者乃絕不能居相位。其先惟軍人與商人,為政治上兩大勢力,卽蔭任與貲選。至是乃一易以士人,此尤見為轉向文治之精神。

此為漢武一朝復古更化之最有關係者。如郊祀、巡狩、封禪等,皆虛文無實際,此則漢武誤於方士神仙家言,以及文學辭賦之十之務為鋪張誇大。然亦因當時儒生,自不能與此兩派劃分淸楚之界限。

其實所謂「古」者亦非純粹盡本於古,學校、察舉、黜陟諸制,貴族世襲時代另是一套。漢所襲,其論雜出於先秦諸子,而備見於王制篇中;王制乃漢文時博士所為。周禮三百六十官,獨缺學校。然則漢武一朝之復古更化,正是當時一種嶄新之意見也。儒家托古改制,當在此等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