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1 / 1)

“适应能力”即“生存能力”。正如达尔文曾经说过的:“存活时间最长的物种不是最强大的物种,也不是最聪明的物种,而是能最快适应变化的物种。”事实也是如此,每个人一生中所处的环境和所面对的生活不可能一成不变,一个能适应外界变化,并能随时做出调整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然而,现在的家长总是怕孩子吃苦受累、遭受挫折,不愿放手让孩子去适应环境。家长为孩子寻找环境好的幼儿园、质量好的学校;托关系让孩子进一个好班级;帮忙化解孩子和小伙伴之间的矛盾;孩子毕业后又到处为孩子找高薪的工作,甚至有的家长因为担心孩子面试通不过,而亲自替孩子去面试。

如此种种,导致孩子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缺乏竞争力,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差。然而孩子终究要离开家长,独自到陌生的地方去上学、工作和生活,总要和陌生人打交道,总要恋爱、结婚。不能适应环境的孩子,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注定会被淘汰。

有这样一个故事:

鞋子还没问世的时候,人们都忍受着脚被扎、被磨的痛苦赤脚走路。有个国家的大臣把皇宫所有的房间都铺上了牛皮,国王踩在上面感觉双脚很舒服,于是他下令把全国的路面都铺上牛皮。然而根本没有足够多的牛皮。这时一个大臣建议国王用牛皮把脚包起来,国王一试,果然很舒服,鞋子就这样问世了。

把全国所有的道路都铺上牛皮,难度实在太大了,让国王改变自己的脚,则比把全国的路都铺上牛皮容易得多。家长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即使是国王,也没有能力让周围的一切环境尽如自己所愿,更何况我们普通人?

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让环境为自己而改变,那么,就应该学会主动去适应环境。这样,当孩子步入社会时,才能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并与自己生存的环境和谐共存。

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呢?

1.家长应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避免过分地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不要过分地保持不安全感,担心孩子可能会发生什么危险,因而对孩子的活动过多限制。家长的过多限制只会把孩子试试看的好奇心和勇敢精神扼杀在萌芽状态,导致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自立精神。反之,如果家长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养成独立的性格与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那么,等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便能很快地适应融入其中。

因此,家长在保证孩子安全和财产不受大的损失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地将孩子放开,锻炼孩子独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教育和指导孩子学会自理,是提高孩子生活能力,培养孩子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础。

所谓自理,指的是能够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懂得一般的生活常识,能较好地学到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劳动技能,也包括自我服务和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能力。

自理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孩子的自理能力内容是比较广泛的,怎样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呢?要从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着手。如做饭、洗衣服、借文具等,孩子自己能解决的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家长要给予必要的辅助、指导和鼓励。

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入学的孩子,要让他们从穿衣服、系鞋带、洗手帕等小事做起,逐步学会整理文具、收拾书包,慢慢过渡到帮助大人抹桌子、洗碗筷;到中高年级后,还可让他们学会择菜、洗菜、烧饭等。孩子的自理能力越强,他适应社会,适应外来变化的能力也就越强。

3.家长应教育孩子自己去适应环境

家长应告诉孩子不要期待环境为你而变,而是要主动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当孩子需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和事时,家长应当给孩子这样一个印象:人人都要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和事,这其实没有什么可怕的;要积极适应新的环境,积极面对并尽力解决新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比如,孩子刚进入新学校时,家长不必亲自带孩子去认识教室、同学,帮孩子找座位、整理书包,请同学和老师关心照顾自己的孩子,只需让孩子做足够的适应新环境的思想准备,告诉孩子在学校能认识很多同学和老师,能学到很多新知识就可以了。同时,还要让孩子知道,适应新的环境需要一个过程,与其抱怨,不如努力去适应。

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适应能力。家长不担心,孩子才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孩子将会独自去适应新的环境,找到自己的教室、座位,记住老师和同学的名字,忘带文具时知道找同学借,遇到困难知道向老师咨询。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融入班级中去。

4.平时要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多与人交往

孩子只有融入了集体环境,通过与别的孩子打交道,才能学会调整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学会与人交往、交流情感、增进理解,学会主动与人交谈,学会尊重和包容他人,学会如何面对压力、对抗挫折,学会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孩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家长不要过分干预。家长能做的就是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如参加学校、年级、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以恰当的方式展示自己的特长,在活动中提高自己,增进与他人的相互了解。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5.在实践中训练孩子的适应能力

家长应放手让孩子去锻炼。让孩子在实践中摸、爬、滚、打,长见识,学本领,增才干,提高适应能力。

在国外,人们更加重视实际锻炼,日本开辟了几十个无人荒岛,专门为中小学生生存锻炼而准备;德国有的州把孩子从6岁起参加的各种劳动、学习生活本领写进法律,不执行的为违法。西方人认为,孩子年龄虽小,但是一个独立的人,所以,他们对孩子的锻炼从一出生就开始——让婴儿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很小时,就让孩子单独睡在自己的房间里;教育孩子自己走自己跑,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上小学后,家长不仅指导孩子自己如何去挣钱,如何送报、推销商品、打短工等,而且还鼓励他们多干些家务活挣钱。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适应能力就很强。

人生之路蜿蜒曲折,同时世界不会为谁而改变,环境也不会主动去迁就任何人,我们必须学会适应环境。生活在荒郊野岭,就得适应荒凉和寂寞;生活在城市,就得适应噪声和拥挤。放养你的孩子,只有让孩子学会主动去适应环境,掌握生存的本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才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到达成功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