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未来经济大猜想(1 / 1)

城市化进程

随着当代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城市化率将接近60%,户籍制度将逐步开放,中小城市将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

虽然中国长期以来都在执行“控制城市人口规模”的政策,但随着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加之城市自身人口的自然增长,城市人口数量在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城市人口增速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个中原因不外乎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使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

如果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计算,中国城镇化水平总体上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这也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客观反映。过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时上时下,但现在一直呈上升状态;在中等城市,该比重一直在稳步提高;而对小城市而言,则基本处于平稳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当然,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世界历史上,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例如,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2%,比1978年提高18.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下,城市化率偏低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与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巨大瓶颈",成为限制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巨大瓶颈,也将成为我国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知识经济时代新一轮财富集聚中的巨大瓶颈。

根据统计资料,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中国比世界平均低5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比美国低28个百分点,比日本低26个百分点,比德国低30个百分点。

中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结构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线索,经过了城市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只有经过城市化的洗礼之后,人类才能迈向更为辉煌的时代。

专家预测,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城市的基础设施将更加健全和完善,城市必将成为新一轮财富集聚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经济

现在,世界形势每时每刻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绿色产业由此应运而生,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未来绿色经济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转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构建者,已随时代发展而走上了一个高度。绿色产业,正是中国经济保持这个高度或者向这个高度再迈进的方向之一。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煤矿瓦斯和焦炉煤气以及其他工业余热余气的回收利用。"中国政府做出如此明确的表示,也就预示着绿色经济将是中国未来的主导产业,2010年仅仅是个良好的开端之年。

尽管国际局势瞬息万变、难以把握,金融危机、粮食危机、货币贬值、能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但是主导世界的经济趋势却越来越清晰。世界各国只有抓住这个主导的经济趋势,才会在不断变化的国际中稳步发展。如今,放眼世界,许多大国(国家联盟)都把发展的目光锁定在绿色经济上,中国自然不能落后。

绿色经济对于当代中国具有非同一般的战略性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年,中国经济起飞的成就举世瞩目,坚持绿色经济的取向,缓解和克服资源环境的约束,是抓住战略机遇期获得黄金发展的关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中国的现代化大业的发展前景会更为广阔。

同时,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要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选择,是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消费浪潮席卷世界,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消费结构的改变要求生产结构作相应的调整,引导生产者从事绿色生产经营活动。

绿色经济与技术创新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根据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经济增长总是先由某个部门进行技术创新开始的,技术创新使该部门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增加利润,扩大了对其他部门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了地区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绿色经济所需要的社会技术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经济技术改造与创新,包括资源削减技术、再循环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减少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资源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环保型企业;二是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智力资源对环境物质资源的替代和经济活动的知识化、生态化转向,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社会,绿色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绿色文化也将更加深入人心。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产业对艺术的依赖度通过计算艺术、设计、体育和传媒行业所占的比例确定。任何产业只要其艺术相关的职业比行业艺术雇员平均值高至少一个标准差,即可被界定为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是文化艺术创意和商品生产的结合,包括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出版、艺术品及古董市场、音乐、建筑、广告、数码娱乐、电脑软件开发、动画制作、时装及产品设计等行业。现在,作为知识密集的新兴领域,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和地区迅速崛起的重要产业。

中国未来10年,大量文化创意企业将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个综合性旗舰企业。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将快速融合,形成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范式——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和创意元素的融入将提升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将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当今世界,创意产业已不再仅仅是一个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的直接现实。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1998年全球有关文化创意产品方面的国际贸易额已经占当年全球总商品贸易量的7.16%,从1980年的953.4亿美元一跃到1998年的3879.27亿美元。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创意产业以各自独擅的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展现了一幅创意产业全球蜂起的热烈景象。从国际上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荷兰、新加坡等国都是创意产业的典范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美国,创意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内容,更是其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没有创意,就没有新经济。美国人发出了"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据统计,到2001年,美国的核心版权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了5351亿美元左右,约占国内总产值的5.24%。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也有很大发展,尤其是香港、台湾地区,创意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而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也在积极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正在兴起。

上海创意产业在最近几年时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上海大力开展国际的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创意设计方面的集聚效应。近年,上海开发、改造、利用了100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例如泰康路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莫干山路春明都市工业园区、福佑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共和新路上海工业设计园、“八号桥”时尚设计产业谷和天山路上海时尚产业园等,闯出了创意产业与城市改造的新路。

在先进理论支持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将建立一个总体发展规划,确定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与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强创意项目作为风险产业的辅导、推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推动文化创意企业的快速生长。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创意市场,打造并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

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创意产业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物联网时代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最后,物联网不仅提供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2009年8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江苏无锡调研时,对微纳传感器研发中心予以高度关注,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温家宝提出“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均不可相比。

截至2010年,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一些新政策措施,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业内专家认为,物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中国也正在高度关注、重视物联网的研究,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正在开展研究,以形成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政策措施。

物联网传感器产品率先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防入侵系统中得到应用。该系统铺设了3万多个传感节点,覆盖了地面、栅栏和低空探测,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上海世博会也与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签下订单,购买防入侵微纳传感网1500万元产品。

随着中国手机用户的普及和手机网民数量高速增长,移动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的助推下,手机物联网成为一个新的发展领域。研究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手机物联网商务市场规模为79亿元,预计在2013年手机物联网商务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达到1068亿元,同比增长66.9%,手机物联网商务市场规模在2015年将达到3882亿元。

2010年6月22日,上海开幕的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指出: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之前,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大国,未来将围绕物联网产业链,在政策市场、技术标准、商业应用等方面重点突破,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