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1 / 1)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新时期,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是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必然选择。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从事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所拥有的关键技术往往开发难度很大,但一旦开发成功,却具有高于一般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产品的主导技术必须属于所确定的高技术领域,而且必须包括高技术领域中处于技术前沿的工艺或技术突破。根据这一标准,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和企业家,孕育新的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对新经济的发展进程起到了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

根据2002年7月国家统计局印发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目录的通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医疗设

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等行业。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国内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集中区域。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中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高新技术产普的有效途径。现阶段要进一步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强化功能建设,营造吸引优秀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重要基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自1997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准北京、西安、苏州、合肥、烟台、武汉、上海、深圳、成都和杨凌十个高新区向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科技工业园区,以促进APEC成员与中国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显示出中国高新区走向世界的决心。

2000年以来,科技部和外经贸部联合认定北京、天津、上海、深圳、苏州等20家国家高新区为“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以发挥园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中、机制灵活、人才密集的优势,充分利用园区的良好发展环境,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加快园区的国际化进程。

为加速软件产业的发展,自1995年开始,科技部依托国家高新区组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集中地区软件产业优势,创造适合软件产业发展的优化环境,推进软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和出口创汇。先后认定东大软件园、齐鲁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长沙软件园、北京软件园、天津华苑软件园、湖北软件基地、杭州高新软件园、福州软件园、金庐软件园、西安软件园、大连软件园、广州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南京软件园、长春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合肥软件园和南软件园等19个园区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现已成为全国软件产业的支柱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以自主研发创新为主,以引进吸收创新为辅”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加强与境外机构合作的同时,重点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内诞生了一批以联想、方正、海尔、长虹、华为、远大等为代表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支柱产业。至2000年底,高新区内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252家,其中超十亿元企业已有143家。一大批机制灵活,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高新企业在园区迅速发展。

作为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高新技术开发区以人为本,依托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发展,现已拥有一大批具有开拓创业精神、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团结精干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和高素质人才,一批批经过拼搏创业,专业技能强、有创造性、有经营管理经验、志向远大的复合型人才和职业企业家在高新区茁壮成长。

2010年,中国高新区的建设日臻成熟,创业和产业发展环境良好,创新体系和整体功能齐备,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强劲,拥有独特的创业文化氛围,基本完成创新建设阶段的主要任务,全面实施高新区、产业带和密集区的发展战略,若干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和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工业园区脱颖而出。

目前国家高新区的数量达到88家,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大民生需求,在前沿关键技术开发、重大系统与装备研制等方面超前部署,取得了一大批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成果,引领着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天河1号"千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时速达486.1公里的高速轨道列车、国际首台高效直流变频离心机组等一系列成果的重要突破,开辟了产业发展新方向,显著提高了我国新兴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话语权。

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至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45%,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

目前,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一大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拥有核心技术专利的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科技进步的"领头雁"。甚至在国际市场纵横捭阖。2011年,国家高新区共有工商注册企业38万家,新注册500万元以下科技型企业2.8万家;留学生创办企业1.7万家;孵化器在孵的创业企业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1.6万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41%;国家认定创新型企业106家,占全国的29.8%。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上亿元企业10371家;上10亿元企业1857家;上100亿元企业217家;上1000亿元企业2家,并有境内外上市企业996家。

二十年来,国家高新区始终把人才作为实现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大力聚集高端人才。截止到2011年,国家高新区企业年末拥有从业人员1073.6万人,是1992年的331.5倍;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层次人才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比例从2001年的37.3%增加到了2011年的51.0%。获得硕、博士学位人员分别为46万人、5.4万人,归国创业的留学人员近5.3万名。2011年,国家高新区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超过203.3万人,占到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118.9%。高新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培养新生代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2011年高新区共吸纳44.1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自2004年以来,累计吸纳224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十年,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家高新区茁壮成长。若干新兴业态在国家高新区蓬勃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新兴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目前,国家高新区基本涵盖绝大多数现代高新技术产业门类,一些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环保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产业都初具规模。

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至2011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年平均增长45%,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有力地支撑了国家经济建设。2011年,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总收入133425.1亿元,占全国的12.3%;实现净利润8484.2亿元,上缴税费6816.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7151.9亿元;园区生产总值41662.0亿元,占全国GDP的8.8%;出口创汇3180.6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的16.8%;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工业增加值为7亿元,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平均万元GDP能耗为0.5吨标准煤,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十二五"时期,中国国家高新区将以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加注重服务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载体、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平台、实现创新驱动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带动中国经济更快、更平稳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