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1 / 1)

从理论上讲,孩子要对学习维持良好的注意力,就必须能够独立地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自我处理、排斥对学习有干扰的刺激。假如家长从小不注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孩子怎么能够控制自己不受外界种种**的干扰?

在一次低年级小学生生活能力调查中显示:一年级小学生,不会洗脸的有49%,不会穿衣服的占37%,而不会整理书包的占90%以上……这些都是孩子动手能力严重不足的真实写照。

导致孩子动手能力不足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家长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孩子出事或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他们动手去做,这种做法让孩子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动手的机会。

(2)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以活动的空间太小。

(3)家长过于娇惯孩子,认为小孩子把书念好了就可以,家里的事情大人能做的决不让孩子碰一下。这种额外的“关照”,让孩子失去了许多实践的机会。

(4)家长们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让孩子动手的材料太少。

因为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没有独立思考和做事的习惯。许多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会茫然无措,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因此,要培养孩子动手的习惯,家长应努力转变自己的观念,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长如果能从小就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习惯,就能够很好地增强孩子行动的独立性、目的性和计划性,这对于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和成功无疑是具有很大的好处的。

要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做事的习惯,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孩子自己穿衣服

很多观察资料显示,要让孩子自己在三四岁之前完全学会穿衣服和脱衣服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学会自我管理,这种意识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

研究证明,两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有了自己穿衣服和脱衣服的独立意识。这时,他们穿衣服、脱衣服虽然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也可能做得不合家长的意。但是,作为家长,我们非但不要觉得不耐烦,怕麻烦,还应该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慢慢地实践。当然,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在旁边及时教孩子正确的穿衣服和脱衣服方法。

如果家长为了省事,不让孩子动手,孩子一旦形成了依赖的习惯,他就不会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了。

除了鼓励孩子自己穿衣服、脱衣服之外,家长还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教会孩子慢慢养成冷了会添衣服,热了会脱衣服的习惯。同时,还应该教会孩子自己叠自己的小棉被,洗自己的小手套、小袜子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一个好孩子。

2.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物品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己整理自己的玩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家长可以提供以下条件。

(1)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地方,让孩子专门用来放置自己的玩具和物品,让孩子知道这些玩具和物品各有各的“家”,每次用完之后,都应该将这些东西送回它们自己的“家”去。

(2)要让孩子明白,收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爸爸妈妈偶尔帮帮忙,也只是帮忙,应该获得感谢。

(3)家长要尽可能地用游戏等方式去吸引孩子参与收拾整理自己的玩具、文具用品等事情,并且坚持不懈地不断强化,最后使孩子形成习惯。

3.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抹桌椅,在活动、游戏或开饭前后,拿出或放同餐具、玩具、用具、其他用具和图书等。

4.给孩子准备“动手材料”

为孩子购买一些操作性强的玩具,如橡皮泥、拼图、积木等,让孩子动手拼装。这样,能锻炼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5.教孩子手工

根据孩子的兴趣教孩子绘画、泥工、剪贴等,在动手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创造能力。

6.给孩子安排任务

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可以避免养成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惰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经常让孩子帮忙。比如对孩子说:“帮妈妈拿东西”、“帮妈妈把床单拉平”、“帮妈妈把果皮扔了”、“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等。在孩子每次帮大人做完事情以后,家长应对他(她)的好表现给予肯定、表扬。让孩子享受到“劳动”带来的喜悦与快感。

总之,孩子只有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够主次分明,控制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从而维持良好的注意力。正因为如此,我们说,要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