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吕蒙是古代三国时期吴国的一名得力大将,他在当时名震四海。然而吕蒙虽然作战勇猛,却不肯读书,所以,他不过是老大粗一个。平常有闲余时间,他总在家里饮酒作乐。孙权看到了,心里想:大将军这样虚度年华,迟早有一天要败在敌人手中。
于是,孙权开导说:“大将军如今已身居要职,掌管国事,应当多读书,使自己不断进步。”吕蒙推托说:“在军营中常常苦于事务繁多,恐怕不容许再读书了。”
孙权指出:“我难道要你们去钻研经书做博士吗?只不过叫你们多浏览些书,了解历史往事,增加见识罢了。你说谁的事务不多呢?东汉光武帝担任着指挥战争的重担,仍是手不释卷;曹操也说自己老而好学。你为什么偏偏不能勉励自己呢?”吕蒙听了!怍常惭愧,是呀,像汉武帝那样的人都能做到手不释卷,更何况自己呢,难道我比他还忙吗?从此他开始学习,专心勤奋地看书,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
鲁肃继周瑜掌管吴军后,上任途中路过吕蒙驻地,吕蒙摆酒款待他。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酒宴过后,鲁肃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确非吴下阿蒙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呀!”
你看,爱看书、有见识的人不但自己受益,还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让别人改变对自己一贯的看法。吕蒙不就是这样一个人吗?
一个人即便再勇敢,再聪明,但因为不爱看书,不学习新知识,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腹中空空的废物,毫无用处,遭人嘲笑。
爱书的鲁迅
鲁迅小的时候。爱买书,爱看书,爱抄书,把书看作宝贝一样。
在进“三味书屋”前,他只在自己的启蒙老师——一位远房叔祖父那里看过不带图的书。这位老师告诉他,有一部带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怪物……可惜一时找不到了。这么一部有趣的书,可把鲁迅吸引住了。他念念不忘,梦寐以求,把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感动了。长妈妈不识字,她探亲回来时,就设法给鲁迅买,回了这部书。一见面,长妈妈把一包书递给鲁迅,高兴地说:“有画的《山海经》我给你买来了。”
一听这消息,鲁迅欣喜若狂,赶紧把书接过来,打开纸包看了起来。
这是鲁迅最初得到的心爱图书。后来,他识字渐渐多起来了,他就自己攒钱买书。过年时,鲁迅得到压岁钱后,总是舍不得花,攒起来买书看。
鲁迅小时候,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喜欢抄书,他抄过很多书。显然,抄书使他得益匪浅。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读过的书经久不忘,这与他抄书的爱好是密切相连的。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问题,一定要到书店去调换。有些线装书,很容易脱线,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
看书的时候,他总是先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再看看手指脏不脏。脏桌子上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能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页的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从小养成的爱看书的好习惯,贯穿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从1912年至1939年购置的书至少有九千多册。正因为广泛阅读,厚积薄发,最后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孩子,书籍是人的精神食粮,是人的一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个不爱看书的人,他的内心是贫瘠的,他是视野也是狭窄的,他的人生更是浅薄的。只有一个博览群书的人,才能最终成长为一个知识渊博、内在丰富的人。让我们从小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吧,这一习惯将会让你一生都受益!
腹有诗书
有许多家长给孩子购买了很多书,但这些书只做摆设用,孩子根本没有翻看的兴趣,还喜欢告诉别人说:“我家有很多书。”如果你的孩子也有这样的坏习惯,不妨让他听听《腹有诗书》的故事。
在古代名医李时珍的家乡,有一位庸医,他不学无术,还喜欢假装斯文,购买了许多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
有一年,梅雨季节刚过,庸医命家人将藏书搬到院子里晒。各种古典医书摊开满满一院子,这位庸医看着自己的这些藏书洋洋自得,在院子里踱着方步。
这事正巧被李时珍看见,他很看不起这个不看书的庸医,便解开衣襟,躺在晒书架子旁边,袒胸露腹,晒起自己的肚皮来。
庸医一见,莫名其妙,惊问道:“您这是做什么?”
“我也在晒书呀”,李时珍答道。
庸医问:“先生的书在哪里呢?”
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笑着说:“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
那位庸医一听脸都红了,最后,为免遭耻笑,他赶紧命人把那些书收了起来。
孩子,家里的书籍再多,如果不读,只做摆设,同样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浅薄、没有知识的人。如果不但不读,还习惯炫耀自己,那更是不学无术、卖弄斯文了。我们评价一个人的知识,不在于书架上摆有多少书,而在于头脑内装有多少知识。也就是说,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真正喜欢读书学习,是不是真有学问。
阅读制造聪明头脑
《大学知识挑战竞赛》是英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竞赛”的题目涉及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政治、动植物学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其题目的生僻让许多人望而生畏,可就有一个名字叫做盖尔的女孩子从从容容、又快又准确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她的博学吸引了500多万观众的眼球,回答的速度之快甚至连主持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在前4轮竞赛中,盖尔率领的参赛小组共获得1235分,其中825分都是由盖尔一人夺得的,她更是在比赛的最后四分钟内以125分迅速战胜对手获得总冠军。为此,媒体把她誉为“英国最聪明的女大学生”,粉丝们更是将她的胜利形容成“像装甲部队一样碾过所有对手”。
当BBC采访盖尔,询问她为何能如此多跨学科的知识时,盖尔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广泛阅读从小都是我的习惯。”
盖尔从不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大学生,她说自己只不过多读了几本书。盖尔从事科研工作的父母,给她和弟弟建了一个小图书馆,里边的书包罗万象,科学,自然,文学……盖尔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图书馆”里,以阅读为乐。
正因为从小开始就博览群书,让盖尔积累了很多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政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最终才能获得了竞赛的胜利。所以,只有广泛地阅读,我们才能拥有更加聪明的头脑,才会变得更加睿智。
活到老,学到老
晋平公是一位古代国君,政绩不凡,学问也不错。在他70岁的时候,他依然还希望多读点书,多长点知识,总觉得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太有限了。可是到了70岁的人还去学习,困难是很多的,晋平公对自己的想法总还是不自信,于是他去询问他的一位贤明的大臣师旷。
师旷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他博学多智,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心里却亮堂着呢。晋平公问师旷说:“你看,我已经70岁了,年纪的确老了,可是我还很希望再读些书,长些学问,但总是没有信心,觉得是否太晚了呢?”
师旷回答说:“您说太晚了,那为什么不把蜡烛点起来呢?”
晋平公不明白师旷在说什么,便说:“我在跟你说正经话,你跟我瞎扯什么。哪有做臣子的随便戏弄国君的呢?”
师旷一听,乐了,连忙说:“大王,您误会了,我这个双目失明的臣子,怎么敢随便戏弄大王呢?我也是在认真地跟您谈学习的事呢。”
晋平公说:“此话怎么讲?”
师旷回答说:“我听说,人在少年时代好学,就如同早晨温暖的阳光一样,那太阳越照越亮,时间也久长。人在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好比中午明亮的阳光一样,虽然中午的太阳已走了一半了,可它的力量很强、时间也还有许多。人到老年的时候好学,虽然已日暮,没有了阳光,可他还可以借助蜡烛啊,蜡烛的光亮虽然不怎么明亮,可是只要获得了这点烛光,尽管有限,也总比在黑暗中摸索要好多了吧。”
晋平公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的确如此!我有信心了。”
是呀,不爱学习,即使大白天睁着眼,也只能两眼一抹黑。只有经常学习,不论年龄大小,学问越多心里就越亮堂,这样才不至于盲目处事、糊涂做人。而我们作为孩子,更应该为了获得早晨温暖的阳光而勤于阅读,这样生活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
不爱读书的官
不爱读书的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下面这个故事告诉孩子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东汉桓帝在位的时候,有个有钱人想谋个一官半职,一来是为了威风一下,二来也好借权力多弄些钱财。于是他狠了狠心,拿出一笔数目可观的钱来打通关节。他果然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在太守衙门里当属官的职位。
他穿上官服,戴上官帽,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心里非常得意。这个有钱人得意了没几天,就遇到难题了:有一篇奏事的呈文必须由他写,然后交给太守审阅。
他以前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汉生活,从没想过要去学习,什么都不会,这回要叫他写呈文,可使他为难了。
这个人着急地在家里踱来踱去,整天都吃不下饭、喝不下水,只是愁眉苦脸地叹气。他妻子见他这样,就给他出主意说:“邻居张三念过几年书,认识不少字,你去求他帮你写一篇不就行了。”这人一拍脑袋:“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他急急忙忙地跑到张三家,央求张三说:“老兄啊,这回你可真要帮帮我呀。你也知道我没认真读过书,哪里会写什么呈文。要是太守怪罪下来,那就不得了呀。”
张三听了搔搔后脑勺,想了想说:“不是我不帮你,我实在也不会写这种文章。这样吧,我听说很多年前有个叫葛龚的人,他的奏事呈文写得很好,你就去照他写的抄一篇吧,用不着再费脑筋了。”
第二天,他把呈文交给太守,太守看了,气得吹胡子瞪眼,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这个人不学无术,靠生搬硬套别人的东西来蒙混过关,终究是要露出马脚来的。
孩子,一个不能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习读书的人,即便是依靠金钱或是其他关系获得了某种工作也是干不长久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因为脑中无物必将陷入更大的困境中,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处境无法脱身。所以,要想真正做成大事,就必须从小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