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而且能帮助一个人走向成功。而宽容的品质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宽容的品质,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有爱人之心,才会有容人之量。
宽容是一种涵养、一种知性、更是一种文化底蕴。所以,越是愚昧的人,就越不懂得忍耐,更无宽恕可言。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公交车上被踩了一脚,并不是小事化了,而是满脸怒气地破口大骂;听到骂声的人也毫不示弱,反唇相骂,似乎不这么做,就难以维护自己的“尊严”。然而在旁观人的眼中,这类人根本毫无尊严,因为不懂得宽容别人。这样的人往往缺乏朋友,郁郁寡欢。
李明今年读六年级了,他做事认真,学习成绩较好,但性格不够稳定。他心中常常只有自己,不大考虑别人,达不到自己愿望时,就乱发脾气。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常常怀恨在心,有时还会把一些陈年旧账翻出来,诋毁、威胁同学,因此与同学关系处得不好。
有一次,班长在管理时冤枉了他,他和班长发生矛盾冲突,产生了报复心理,对班长大打出手,幸亏班主任及时赶到解了围。李明觉得非常委屈,明明是自己有理,为什么老师还批评自己呢?从此以后,他对班主任也非常不满,学习成绩也因此下降了很多。
孩子之所以这么锱铢必较,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宽容的种种好处!因此,要想孩子不为琐事烦恼,家长应让孩子学会宽容。家长正确的做法是:
1.让孩子除去自我中心意识,与人友好相处
让孩子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懂得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是行不通的,必须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具体有:
(1)让孩子懂得家庭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心中有他人。
(2)让孩子理解和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劳动成果。
(3)让孩子体验到只有宽容谦让,才能与别人享受共同的快乐,必要时让孩子体验一下吃亏的感受,以锻炼孩子的克制能力。
2.让孩子除去报复心理,学会换位思考
报复心理是一种以攻击方式对曾经给自己带来不愉快的人发泄怨恨和心中不满的情绪,是一种危害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报复心理的人容易误解他人的意思,对他人经常有戒备防范心理。任其发展的话,心胸会越来越狭窄,与人相处较难,内心非常痛苦。一旦发现,父母应及时予以疏导和心理辅导。
(1)交流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如对案例中的李明,告诉他不妨进行一下心理换位,把自己当成班长,别的同学不服从管理,你会怎么办?
(2)学会宽容、感动和关爱。人人都有无法克服的缺点,但是我们要试着去发现别人的优点,试着从小事中学会感动,就会发现身边的人不那么讨厌。与人相处融洽先要欣赏对方,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宽容是一种美德,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人之心如同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的时候,怨恨就会被挤出去,要不断用爱和关怀来充满内心,这样怨恨就没有容身之处。
3.让孩子敢于承认错误,抛弃积怨
告诉孩子:有宽大的度量容人,不念旧恶,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快乐。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能力、爱好、性格和心态,对孩子循循善诱,有意识地教孩子学会发现错误,唤醒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化“敌”为友,抛弃积怨。尤其要疏导、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只有这样,才能反思起因,检讨自己的过失,宽容别人的缺点与失误行为,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有利于增进友谊。
4.让孩子不苛求别人,不斤斤计较小事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误会或摩擦,要有忍耐、包容、体谅的心态,不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要将心比心,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要把度量放宽、眼界放远,化解矛盾。
5.做孩子的榜样,让孩子学会感谢、感恩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遇到矛盾或冲突时能宽宏大量,不计较得失,能够高姿态,不怕吃点亏,能饶人处且饶人,以此使孩子受到熏染与教育,孩子才能在相应的时候做到宽容他人。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温馨、相互宽容的家庭环境。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宽容友爱的家庭环境中,受潜移默化影响,将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质。让孩子做一些必要的家务劳动,学会互换角度,站在父母的角度来理解父母,让孩子感到对父母的回报也是应该的。
6.让孩子乐观向上,争取优秀
宽容别人首先要自己乐观。悲观之人总是心情压抑、郁闷,容易想到人或事物不利的一面,所以常常对别人不满或者发脾气。乐观之人总是心态宁静,相信自己,鼓励自己,成就自己。另外,宽容大度之人一般做得比较优秀。真正优秀的人容易坦然的接受他人的过失,与人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