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立意识的孩子更强大(1 / 1)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首先应该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没有自立意识的孩子谈不上独立,更不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只有有自立意识的孩子,才能走向独立,变得强大!“I can do it”是美国孩子常说的一句话。对美国人来说,替孩子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是对他们能力的剥夺,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的打击!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凡儿童自己能够做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做;凡儿童能够自己想到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想。”一句话,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包办的现象比比皆是:

(1)亲朋好友一起外出郊游。5岁的小丽很开心地坐在妈妈腿上,而其他孩子在一起开心地玩着游戏。但小丽说什么也不肯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时候,有一个热情的大姐姐过来邀请小丽一起去玩,可小丽则紧紧地牵着妈妈的手……小丽的妈妈只好不好意思地说:“不好意思,这孩子就是这样,依赖性强,怕生!”说完,这位年轻的妈妈宠爱地捏了捏小丽的鼻子说,“这丫头,这么依赖妈妈,以后长大了怎么办呢?”

(2)晓宇今年已经是小学4年级的学生了,至今他仍然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后他把作业本一扔,就跑到客厅看电视去了,剩下的后勤工作,就都丢给家里的“阿姨”去做了。于是,小到装文具、削铅笔、装笔芯,大到第二天上什么课、需要准备哪些书等工作,都是“阿姨”一一包办的。至今,晓宇还是连自己的课外书具体放在哪个位置都不知道。

(3)马明明今年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是爷爷接送他上学、放学的。每天,爷爷都早早就起床给他准备好上课必备的东西,然后背着书包,带着他挤公交车,如果有人让座,爷爷肯定是让马明明坐的,毕竟,孩子是老人家的宝贝疙瘩呀!他舍不得让孩子受累!直到现在,依然是爷爷背着书包站着,马明明跷着二郎腿理所当然地坐着!不知道马明明和他的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但旁边的人看着,心里一阵阵泛酸:“这孩子到底怎么了?”

(4)赵加美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女生。从小到大,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自己的衣服从来不洗。每周回家一趟,她都把自己的脏衣服带回家给她的妈妈洗。而每过一个月,赵加美的妈妈就会从家里过来给她家的“美关”换被套,然后把脏被套带回家洗!照她妈妈的话说,她家的“美美”从小就聪明,就是体质太弱了,干不了活!

当然,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家长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否也曾以呵护、疼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我是否因为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索性自己包办、代替到底?如果你的回答是“是”,那么,请不要将这种行为继续下去。因为,包办、代替培养不出一个优秀、有能力的孩子!

一个从小被包办惯了的孩子,自理能力差,在思想与行为上都存在依赖性。这样的孩子遇事往往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由于懒惰,他们不愿自己动手做事,思维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在性格上,他们又表现为意志软弱,胆小怕事,缺乏独立克服困难和吃苦耐劳的能力。上学后,他们也会缺少竞争意识和刻苦钻研、努力进取的精神。这些都不是父母们乐于看到的。

因此,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才能让孩子彻底摆脱依赖的心理,树立起自信心。一个有信心的孩子,永远不会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手足无措,陷入孤独无望的境地。请看以下这个故事:

在八达岭长城游览入口处,一位外国妇女带着三个孩子来游长城,这三个孩子中有两个跟着母亲走,还有一个大约2岁躺在婴儿车上睡着了。母亲要去买票,于是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对检票员说是否可以把孩子放在那儿。得到许可后,她转身就去买票。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还没有回来,睡在车上的孩子醒了,他看到母亲不在,没有哭,也没有害怕,而是把盖在身上的东西拿开,在旁边人的帮助下,从婴儿车里下来,还与另外两个孩子玩了起来,丝毫没有对母亲的依赖。

这样的情景在中国的家长看来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因为我们的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早就闹翻天了。可这个外国的孩子非但没有哭闹,还可以如此“从容镇定”地应对妈妈不在身边的处境,让人实在是有些讶异!

事实上,这个孩子是国外许许多多孩子的缩影。正因为他们的家长意识到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他们就努力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从心理上先站了起来,这样,孩子才有足够的经验去应对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做到从容不迫!

1.国外的家长培养孩子独立意识的经验

国外的家长是怎么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呢?以下有一些范例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1)美国家长的做法。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开拓精神,使其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如让孩子自己修理摩托车、到外面参加劳动等,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出外谋生。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前总统里根的儿子失业后,不依靠父亲的权势,而是自己谋生,自己找工作。据说,富豪洛克菲勒对子女的教育严厉出了名的。

在小洛克菲勒四岁时,有一天他看到爸爸从外边回来,于是就张开双手,兴冲冲地向父亲扑了过去。洛克菲勒并没有去抱他,而是往旁边一闪,结果小家伙扑了个空,跌倒在地上,哇哇大哭了起来。

等孩子哭完之后,洛克菲勒把孩子拉到自己的面前,严肃地对他说:“孩子,以后一定要记住,凡事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些时候,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开始学会自立吧!”

也许你会抱怨洛克菲勒太冷血了,不懂得“爱”孩子!可正是他的“冷血”、不懂“爱”才铸就了小洛克菲勒坚强、鲜明的个性与强大的独立意识。也因此才有了“富过三代”的传奇!试想,有谁比他更明智?

如果你还在为自己的孩子还小,那么,请想想洛克菲勒的教子经验吧,也许,他会让你更加明白,虽然孩子现在还弱小,但是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独立地在社会上闯**、生活!因此,小不是借口,能力应该从小培养起!

(2)瑞士家长的做法。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学习。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劳动能力,寻求独立谋生之路;另一方面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当她们掌握三门语言之后,就可以去银行等部门就职。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和可耻的!

(3)日本家长的做法。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大人就给他们灌输一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思想,并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后,许多学生要在业余时间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勤工俭学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弟子也不例外,他们通过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4)德国家长的做法。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因此,父母们从来不包办孩子的事情。父母将子女视作独立的个体,给他们足够多的个人空间,让他们独立完成他们自己应该做的事,如在孩子1周岁左右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后父母对孩子加以赞许,使孩子充满体验到“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乐趣。随着孩子年龄和能力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更难的事情。

德国的法律中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家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因此,应该自强自立!

2.专家对培养孩子自立意识的建议

以上各国家长的这些做法是值得我们中国家长效仿与借鉴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下面是专家的一点建议:

(1)尊重并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一岁的孩子就有了独立意识的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一个“我自己”,自己拿小勺吃饭,自己跌跌撞撞地搬小凳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立穿脱衣服、洗脸洗手,而且还要自己洗手绢、洗袜子,自己修理或者制作一些玩具,甚至还想自己上街买东西,自己洗碗。对于孩子正在增长的独立意识,家长一定要予以重视,并支持、鼓励他们:“你只要好好学,一定能做好!”千万不能泼冷水,“你还小,干不了!”

(2)为幼儿独立性的发展提供条件和机会。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必须解放孩子的手脚,放手让他们去做那些应该做而且又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使孩子做得不好、处理得不圆满也没关系。有些家长总怕孩子做不好,习惯于包办代替,习惯于指手画脚,总以担忧的目光注视和提醒孩子或者干脆替孩子扫除障碍、铺平道路。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意无意地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阻碍了他们独立性的发展。

(3)教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孩子不仅要有独立意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即不仅愿意自己做事,而且还会自己做事。例如,怎样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怎样摘菜、洗菜,怎样扫地、擦桌子,这些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而且独立性还表现在孩子学习、交往等各个方面。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完成游戏和学习任务,自己去和同伴交往,当孩子和同伴发生纠纷时,教他们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去自行解决矛盾。

(4)让孩子自己决策。自己决策是独立性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自己决策的能力。孩子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决断。玩具放在什么地方?游戏角怎样布置?和谁玩?玩什么?这些孩子的事,家长不要作决定,要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想办法,作出决策。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分析,引导孩子决断,但不要干涉,更不要包办,代孩子决策。

(5)让孩子在时间上独立。对于孩子来说,最难的就是培养他们的时间观念!因此,若能让孩子自己形成一定的时间观念,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合理作息,就能很好地促进他们独立能力的形成。

有一位聪明的家长,他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每天给孩子一段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孩子有时玩,有时去看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有时画画,当然,很多时候是忙来忙去什么事情都没有干出来。但是,慢慢地这个孩子懂得了珍惜时间,学会了做计划!这比家长要求他一定要在某个时间段要做什么事情有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