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孩子进行奖励时,需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兴趣特点。只有让孩子有新奇感,并因花费了精力而感到愉快的劳动,才能使孩子感受到获得奖励的可贵。
奖励孩子的方法很多,而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又千差万别,家长只有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因人而奖,以材而励,灵活运用各种奖赏和激励孩子的方法,才能真正达到促使孩子进步和成长的目的。
喜欢猎奇是孩子的一大特点。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或说法接触多次后,就会丧失新鲜感,逐渐失去兴趣。对于父母给予的奖励也是一样,当父母经常用同样的方法奖励孩子时,会逐渐丧失效力。因此,父母奖励孩子,可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如何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个性特点。
1.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
如果在大人和孩子之间已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奖励可以采用微笑、手势、点头或及时地说些鼓励的话:“虽然你很小,但是你一向很勇敢。”“加点油,你就会成功。”“在小组里大家都听话,你当然也会听话”等,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有效方法。
有时为了奖励行为表现良好的孩子,可以答应(既已答应,当然要实现诺言)带他去公园、儿童乐园、看电影等。
2.赠送礼物
进行奖励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赠送礼物。但是只有在特殊场合才采用这个方法,不然孩子由于自私自利的动机才听话,便产生引导不当的后果。一般赠送给孩子的礼物应是玩具、书以及其他可供欣赏的东西。
3.当着孩子的面褒奖他的良好品行
在家里或在关心孩子的熟人中间,当着孩子的面褒奖他的良好品行,是一种独特的奖励方法。大家所谈的一切会给孩子良好的影响,他的行为得到了好评,使他感到无比的愉快。
当晚上全家在一起喝茶的时候,妈妈可以说:“今天阿玲的行为使我感到高兴,由于我工作忙下班晚,耽搁了接她回家的时间,她没有因此而感到无聊,还帮助阿姨打扫房间、收拾玩具。”
爷爷奶奶可以对刚下班的孩子的爸爸妈妈说:“咱们的小蛋蛋真的长大了,今天他趁我在准备晚饭的时候,居然把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的。”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怎么能不欢欣呢?
4.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
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作为奖励,这能给孩子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许多孩子都渴望像父母那样做家务事。父母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劳动作为奖励,例如洗手帕、帮助妈妈为客人摆好桌子准备吃饭、帮助爸爸修理自行车和无线电、检查地板打蜡机是否良好等。参与大人所做的事,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快乐,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孩子对同龄儿童说:“我和爸爸一起……”、“我和妈妈一起……”等话,此时孩子是多么自豪啊!
5.像上级对下级那样给孩子分配任务
奖励孩子时,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像上级委托下属执行重要而光荣的任务那样吩咐孩子。
不断地委托新任务让孩子负起责任,让孩子产生责任感。孩子知道担任上级指派的角色是不寻常的,在孩子看来这是光荣的事。这个方法对那些不愿劳动及不听话的孩子特别有效。
6.预先进行奖励
有时孩子还未开始行动父母就给予奖励,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被信赖而充满信心去行动。“不应该让大人提醒才去好好地做,要知道你已经是个懂事的大孩子了!”“你是个认真、用心的男孩子,做这件事一定会使我们感到满意。”这种奖励方式要建立在暗示、激发自强自爱的基础上。
7.通过别人之口赏识孩子
通过别人之口赏识孩子,对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与其他人的交往都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不确定自己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是好是坏以及在与别人交往过程中出现困难和障碍时,适时传达给孩子别人对他的正面看法和赞赏,不仅可以强化孩子的信心,还可激发孩子的潜力。
在孩子的社会交往中,时常传达别人对他的正面评价,可以培养孩子正确认识他人、评价他人、与他人友善相处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孩子人际关系的处理,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也有很大的益处。当孩子听到从你的口中传达的是别人对他的赞赏时,他会更加感到光荣和自豪。
8.要辩证地对待奖励
优点的背后往往是缺点,缺点的背后也往往是优点,对孩子不能只奖不罚,也不能只罚不奖。要奖罚分明,不能因为奖而看不到孩子的缺点,也不能因为罚而看不到优点。这里,陶行知先生的一个故事值得我们借鉴: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时,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拿出一块递给他:“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停住了,这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你已认错,再奖励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陶先生奖中有罚,罚中有奖,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件事,处理得实在高妙。
值得注意的是,奖励孩子不仅仅是为奖励而奖励,还应该注意一些原则,这样才能避免适得其反。那么,在奖励孩子的时候,应注意那些原则呢?
(1)尽量少用奖赏作诱饵。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以奖赏作为诱饵,许诺孩子取得什么成绩时给予什么样的奖励。其实,通过物品或金钱作为刺激,只会减弱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得孩子把学习当做一个任务,而不是一件充满乐趣和惊喜的活动。事实上,只有当孩子对一件事情由衷地感兴趣时,他才能学得又快又好又开心。
(2)要避免奖励过于频繁。奖励应该是点缀式的,偶尔来一次,不能什么都实行奖励制度,今天作业做得清楚,奖;明天考试考得好,奖;星期天做了一些家务也奖。奖励过多过于频繁,很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容易使孩子产生这样一种心理:你不奖我就不做,我做了你就应该奖励,把获取奖励当做是自己的目标。凡是孩子应该做到的,比如作业写清楚、简单的家务等都不应该奖,需要奖励的应该是那些一般难以做到、表现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行为。
(3)奖励不能失信于孩子。说好要奖的就必须奖,说好奖多少就奖多少,不能把自己的承诺当做玩笑,也不能对奖品打折扣。有些家长,当时信誓旦旦,可等孩子真的做到了,又反悔了。这是很不好的,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对家长自己的威望也是极大的损害。
(4)奖励要及时。孩子心理变化很快,时间一长就会忘了为什么奖励,这样使奖励与良好行为不能形成一种联系,奖励的作用也就失去了。不及时奖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因为他们会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位置,而不把良好行为坚持下去。
(5)奖励的目的要明确。当父母奖励孩子时一定要告诉他们原因。因为孩子得到某种奖励时,如果对为什么得奖不清楚,他就会只关心能否得到奖励和得到奖励的大小。比如,孩子画一幅画,颜色用得非常丰富、准确,父母就奖励了他。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把原因向孩子讲清,他们就会认为是因为画画得了奖励。于是,为了得到奖励,他会再画大量的画,却不会注意画的质量。显然,父母没有达到奖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