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经籍01(1 / 1)

晋、南北朝之世,王室藏书情形,《隋书·经籍志》备言之。其言曰:“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缣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余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魏氏代汉,采缀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

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

惠、怀之乱,京华**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勖旧部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其后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万五千七百四卷。

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古今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于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朏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万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

梁初,秘书监任昉,躬加部集。又于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万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昉、殷均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暅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

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牛弘云:“侯景渡江,秘省经籍,虽从兵火,文德殿内书史,宛然犹存。萧绎据有江陵。遣将破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典籍,重本七万余卷,悉送荆州。”

《南史·贼臣侯景传》云:“王僧辩收图书八万卷归江陵。”颜之推《观我生赋注》云:“王司徒表送秘阁旧事八万卷。”盖以成数言之。颜氏又云:“北方坟籍,少于江东,三分之一。梁氏剥乱,散佚湮亡,惟孝元鸠书,通重十余万卷。”则并江陵所故有者言之也。牛弘又云:“周师入郢,绎悉焚之于外城,所收十才一二”则元帝焚书,亦未能尽,但所余不多耳。《梁书·昭明大子传》云:于时东宫有书三万卷。《贼臣侯景传》云:又登东宫墙射城内。至夜,简文募人出烧东宫。台殿遂尽。所聚图书数百厨,一皆灰烬。先是简文梦有人画作秦始皇,云此人复焚书,至是而验。然则侯景之乱,东宫所失书,亦不少也。

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缺尚多。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魏书·李先传》:大祖问曰:“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对曰:“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大祖于是颁制天下,经籍稍集。《高湖传》:子谧,天安中,除中散,专典秘阁。肃勤不倦,高宗深重之。拜秘书郎。谧以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由是代京图籍,莫不审正。

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魏书·高祖纪》:大和十九年,六月,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世宗纪》:永平三年,六月,诏重求遗书于天下。《薛野?传》:孙昙宝,初补散骑,高祖诏采遗书于天下。《儒林传》:孙惠蔚,入东观,上疏请依前丞卢昶所撰甲乙新录,裨残补缺,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其先无者,广加推寻,搜求今足。求令四门博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秘书省专精校考,参定字义。诏许之。《宋翻传》:弟道玙,世宗初,以才学被召。与秘书丞孙惠蔚典校群书,考正同异。暨于尔朱之乱,散落人间。《魏书·高道穆传》:庄帝以秘阁图籍,出内繁芜,致多零落,诏道穆总集帐目。并牒儒学之士,编比次第。《隋书·李德林传》:魏孝静帝时,命当世通人正定文籍,以为内校书。

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隋书·郎茂传》:茂在齐世,尝奉诏于秘书省刊定载籍。后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书·黎景熙传》:六官建,为外史上士。武成末,迁外史下大夫。保定三年,时外史廨宇屡移,未有定所。上言曰:“外史之职,汉之东观。自魏及周,公馆不立。臣虽愚瞽,犹知其非。是以去年十一月中,敢冒陈奏。将降中旨,即遣修营。荏苒一周,未加功力。臣职思其忧,敢不重请。”帝纳焉,于是廨宇方立。

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隋书·裴矩传》:伐陈之役,领元帅记室。既破丹阳,晋王广令矩与高颎收陈图籍。检其所得,多大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三阁。凡三万余卷。”

《牛弘传》载弘表辞,论书有五厄,与此可以参观。四部之分,本为藏庋,而后遂以为书之宏纲,《七志》《七录》等沿刘《略》而渐变者,则存为子目。求学术流别者,固当于子目观之。校雠之家,或病四部之分,不合学术分类,亦未为知言也。旧时书目,观其名最不能责其实者为集部。此由专门变为通学,著述者所包率广致之。欲救其弊,非撰类书不可。非编书目者所能为力也。

十六国中,知收葺图籍者,苻、姚而外,尚有沮渠氏。《魏书·阚驷传》云:蒙逊甚重之,拜为秘书考课郎,给文吏三十人,典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余卷。即此一部,已几当姚秦所有之全数已。《李顺传》云:世祖克统万,赐诸将珍宝杂物,顺固辞,惟取书数十卷。观其所取之少,而知赫连氏所藏之薄也。

《宋书·蒙逊传》:元嘉三年,其世子兴国遣使奉表,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大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逊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记》,弘写与之。十四年,茂虔奉表献方物,并献书合一百五十四卷。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大祖赐之。观其求请之殷,亦可知其搜求之切也。晋、南北朝之世,外夷求书者,或与或不与。齐世祖时,虏遣使求书,朝议欲不与,王融上书请与之,见《齐书》本传。吐谷浑易度侯求星书,则朝议不给。见《齐书·河南传》。

私家之藏,少者数千,多者亦逾万卷。《晋书·儒林传》: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齐书·褚渊传》:父湛之卒,渊推财与弟,惟取书数千卷。《刘善明传》:家无遗储,惟有书八千卷。《梁书·沈约传》: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任昉传》: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王僧孺传》: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相埒。《孔休源传》:聚书盈七千卷。《陈书·文学传》:徐伯阳,家有史书,所读者近三千余卷。《南史·梁宗室传》:吴平侯景之子励,聚书至三万卷。《文学传》:崔慰祖,聚书至万卷。《隋书·许善心传》:九岁而孤,家有旧书万余卷,北方则沮渠蒙逊平酒泉,于宋繇室得书数千卷。魏任城王澄之子顺,遇害,家徒四壁,无物敛尸,止有书数千卷。安丰王猛之子延明,鸠集图籍,万有余卷。

元晏,好集图籍,家书多于秘阁。穆祟七世孙子容,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卷。阳尼,有书数千卷。杨愔,前后赏赐,积累巨万,散之九族,架箧之中,惟有书数千卷。祖珽,盗陈元康家书数千卷。李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其家所有,垂将万卷。黎季明,有书千余卷。皆藏书家之佼佼者也。《魏书·逸士传》:李谧之卒,学官四十五人上书,言其弃产营书,手自删削,卷无重复者,四千有余。则诸家之藏,皆非无重复,然其数已不少矣。所藏或多奇秘,公家搜求、校理,往往资焉。如《晋书·张华传》言: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几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齐书·陆澄传》言: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梁书·任昉传》言:昉卒后,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昉家取之。《魏书·江式传》言:内徙代京,献经史诸子千余卷。《北齐书·文苑传》:樊逊,天保七年,诏令校定群书供皇大子。逊等十一人,同被尚书召共刊定,时秘府书籍,纰缪者多。逊乃议:大常卿邢子才,大子少傅魏收,吏部尚书辛术,司农少卿穆子容,前黄门郎司马子瑞,故国子祭酒李业兴,并是多书之家,请牒借本,参校得失。秘书监尉瑾移尚书都坐,凡得别本三千余卷。五经诸史,殆无遗缺。其所裨益,亦云大矣。

私家著述,亦有自行呈献者,如虞溥撰《江表传》,子勃过江,上于元帝,诏藏于秘府是也。又有官就取之者,如陈后主敕人就张讥家写所撰入秘阁是也。

刻版未兴,书不易得,公私之藏,皆为借读者所渴望。左思欲赋三都,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秘书郎四员,宋、齐以来,为甲族起家之选,居职例不数十日便迁。张缵乃固求不徙,欲遍观阁内书籍。此求居藏书之府,以便借读者也。不居职而求借者:皇甫谧自表就晋武帝借书,帝送一车与之。柳世隆启齐大祖借秘阁书,上给二千卷。又有于人臣家开馆,以书充之者,如宋明帝之于王俭是已,见第一节。赐书之事,亦时有之。

如《宋书·自序》:大祖赐沈亮书二千卷;《陈书·江总传》:家传赐书数千卷是也。此皆公家之藏也。私家之藏,公诸同好者:范尉之书,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崔慰祖,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元宴,诸有假借,咸不逆其意。可谓廓然大公。

其以交谊假借者,则如陆少玄,家有父澄书万余卷,张率与少玄善,遂通书籍,尽读其书。无交谊而径往求乞者,则如刘峻,从桑干还,自谓所见不博,更求异书,闻京师有者,必往祈借,崔慰祖谓之书**。又有依附藏书之家而读之者。刘昼知宋世良家有书,求为其子博士,已见第一节。傅縡依湘州刺史萧循,循颇好士,广集坟籍,縡肆志寻阅,因博通群书,亦其类也。藏书之家,多在都邑,遂有不惮远游者。李铉以乡里寡坟籍游京师,刘昼以里下少坟籍杖策入都是也。

《颜氏家训·治家篇》云:“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济阳江禄,读书未竟,虽有急速,必待卷束整齐,然后得起。故无损败,人不厌其求假。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所点污,风雨犬鼠所毁伤,实为累德。吾每读圣人之书,未尝不肃敬对之,其故纸有五经辞义及贤达姓名,不敢秽用也。”此盖后人敬惜字纸之缘起?盖缘得之艰,故其珍之甚矣。

以书赠人者:沈约,每见王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尝谓筠:“昔蔡伯喈见王仲宣,称曰:王公之孙也。吾家坟籍,悉当相与。仆虽不敏,请附斯言。”刘显每共孔奂讨论,深相叹服。乃执奂手曰:“昔伯喈坟素,悉与仲宣。吾当希彼蔡君,足下无愧王氏。”所保书籍,寻以相付。见贤思齐,何其异世而同揆也?马枢,梁邵陵王纶为南徐州刺史,素闻其名,引为学士。侯景乱,纶举兵援台,留书二万卷以付枢。蔡大宝,尝以书干仆射徐勉,大为勉所赏异。乃命与其子游处。所有坟籍,尽以给之。皆可谓付托得人。陆琼第三子从典,从父瑜,特相赏爱。及瑜将终,家中坟籍皆付焉。孙惠蔚一子早卒,其家坟籍,多归其族曾孙灵晖。或亦诚以其能读而与之,非尽亲族中相传授也。

刻版之术虽未兴,然卖书之风,亦已稍盛。齐武帝时,藩邸严急,诸王不得读书,江夏王锋,乃密遣人于市里街巷买图籍,期月之间殆备,可见书之可买者多。刘勰负书若货粥者,以干沈约,事见第二十章第三节,则并有(左彳右訏)粥于道者矣。阳俊之多作六言歌诗,****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写而卖之,在市不绝。俊之尝过市,取而改之,言其字误。卖书者曰:“阳五古之贤人,作此《伴侣》。君何所知?轻敢议论。”俊之大喜。《北史·阳尼传》。则凡时俗流行之书,皆有写卖者矣。崔亮佣书自业,从兄光劝亮往托李冲:“彼家饶书,因可得学。”亮曰:“弟妹饥寒,岂可独饱?自可观书于市,安能看人眉睫乎?”则虽书贾,似亦不禁人之借读也。

古人言钞,义与今异,已见第二节。誊写非易,钞最遂多。《梁书·王筠传》,载其《自序》云:“予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虽遇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钞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此钞书者之自道也。钞书而亦可假手,则虽钞胥,亦与写手有异矣。

《宋书·傅隆传》,言其归老在家,手不释卷,常手抄书籍。《齐书·高逸传》:沈驎士遭火烧书数千卷。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明,以火故,抄写,灯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北史·崔逞传》:崔谦好读书,凡手抄八千余纸。《李彪传》:高悦兄闾,家富典籍,彪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凡此云抄,皆当有所广略去取,非徒写录也。钞虽亦有所广,要以撷取精要之意为多,故亦谓之抄略。《周书·薛憕传》:言憕止其族父怀俊家,终日读书,手自抄略:将二百卷,谓此也。陆澄之《地理书》凡百四十九卷,而其《地理书抄》不过二十卷,任昉增澄之书为《地记》,二百五十二卷,而其《地理书抄》不过九卷。参看上节。

《宋书·何承天传》:先是《礼论》有八百卷,承天删减并合,以类相从,凡为三百卷,此亦所谓抄也。可见其去取之严矣,《晋书·郑袤传》:子默,起家秘书郎。考合旧文,删省浮秽。中书舍人虞松谓曰:“而今而后,朱紫别矣。”与其过而废之也,毋宁过而存之,删省旧文,庸或不免可惜,然其汰除芜秽之功,则自不可没也。

抄书体例,盖亦非一,而其有益于人者,则莫如类书。盖学问愈进,则分科愈繁。就其全体而言之,则苦于遍览之为难,而必有人焉以助其采撷,就其一科而言之,又苦于网罗之不备,而必有人焉以助其搜讨;此类书之所以可贵也。魏文《皇览》,盖其开山。见《秦汉史》第十九章第八节。

晋世挚虞,撰古文章,类聚区分,为三十卷,名曰《流别集》,盖亦斯意。过江而后,作者仍多。齐竟陵王子良,集学士抄五经、百家,依《皇览》例,为《四部要略》千卷。《齐书》本传。《南史·陆慧晓传》:子良西邸抄书,令慧晓参知其事。随王子隆为荆州,召庾于陵为主簿,使与谢朓、宗夬,抄撰群书。梁武帝敕到洽钞甲部书,张率治丙丁部书抄。皆见《梁书》本传。简文在雍州,撰《法宝联璧》。见《南史·陆杲》《庾肩吾》,《文学·杜之伟传》。安成王秀搜集经记,招刘孝标,使撰《类苑》。《梁书》本传,及《文学·刘峻传》。

魏出帝时,诏撰《四部要略》。《魏书·裴延俊传》。又召僧化与孙安都共撰兵法。《魏书·术艺传》。安丰王延明,家有群书,欲抄集五经算事为《五经宗》,及古今乐事为《乐书》。亦见《魏书·术艺传》。元晖《科录》,周明帝《世谱》,已见第五节;北齐后主,虽曰无道,然其所撰《御览》,则规模不可谓不大。见《北史·文苑传序》。此等皆妙选一时之英才为之。《北齐书·文苑传》谓:祖珽奏立文林馆,奏撰御览,当时操笔之徒,搜求略尽,可见其取材之多。又《阳休之传》:其子辟疆,性疏脱无文艺,休之亦引入文林馆。为时人所嗤鄙,又可见滥竽之不易也。而流俗一见抄字,辄以为胥史之业,误矣。

钞书亦有出于胥史者。《周书·寇俊传》:俊以大统五年入关,拜秘书监。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俊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盖不暇一一誊写,故且采撷其大略也。然此令史,亦必非今俗所谓钞胥之流矣。

照本移录之谓写,《梁书·王泰传》言:齐永元末,后宫火,延烧秘书,图书散乱殆尽,泰为丞,表校定缮写是也。其事士大夫多不自为。穆子容求天下书,逢即写录,已见前。张缵晚颇好积聚,多写图书数万卷。《南史》本传。亦必出于假倩。

《北齐书·循吏传》:郎基,性慎,无所营求。曾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事?”惟颇令写书。潘子义曾遗之书曰:“在官写书,亦是风流罪过。”基答书曰:“观过知仁,斯亦可矣。”可证其系役人为之也。惟写录亦有裨于精熟;又写手必有力之家,乃能多畜;《北齐书·祖珽传》云:齐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

故士大夫亦有自为之者。齐衡阳元王嗣子钧,常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巾箱中。侍读贺玠问曰:“殿下家自有坟素,复何须蝇头细书,别藏巾箱中?”答曰:“巾箱中有五经,检阅既易,且一更手写,则永不忘。”此为求精熟起见者也。若袁峻家贫无书,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见第二节,此与《南史·王泰传》手所抄写二千许卷,皆以抄写并言,盖有抄亦有写。则以无可假倩而然矣。

又《梁书·处士传》:刘慧斐在匡山,手写佛经二千余卷。《周书·萧大圜传》:周明帝开麟趾殿,大圜与焉。《梁武帝集》四十卷,《简文集》九十卷,各止一本。大圜入麟趾,方得见之。乃手写二本,一年并毕。识者称叹之。此则或以虔诚孝爱而然也。《梁书·孔休源传》:年十一而孤。居丧尽礼。每见父手所写书,必哀恸流涕。时无刻书,抄写之本,读书者必人人有之也。

写手之中,亦有高材屈居焉。吴喜写起居注,(外门里音)诵略皆上口,已见第五节。王僧孺家贫,佣书养母,所写既毕,讽诵亦通。《梁书》本传。朱异以佣书自业,写毕便诵,《南史》本传。亦其伦也。此等事亦有传言失实者。《梁书·文学传》云:任孝恭家贫无书,常崎岖从人假借。每读一遍,讽诵略无所遗。

《北史裴佗传》:佗子诹之,尝从常景借书百卷,十许日便返。景疑其不能读,每卷策问。应答无遗。此所借书,或与其故所读者相出入,故能举其大略。若《梁书·陆倕传》,谓其所读一遍,必诵于口。尝借人《汉书》,失《五行志》四卷,乃暗写还之,略无遗脱,则必无是理矣。然写录一过,即能通知大略,则固事所可有也。

校勘之学,时人尚不甚精。《北齐书·邢子才传》云: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妻弟李季节,才学之士,谓子才曰:“世间人多不聪明,思误书何由能得?”子才曰:“若思不能得,便不劳读书。”此乃妄语,而史书之以为美谈,误矣。且如田肯之肯误作宵,见第二节。何由思而得之邪?即有义可通者,冯亿度之,亦易致误。《颜氏家训·勉学篇》云:“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自是学人语也。

古书、古物,稍为时人所爱重,然辨别真伪之术未精,故多为作伪者所欺。古书之大批出土者,无过晋武帝时汲郡发冢所得。此事不徒空前,亦且古书出土如此之多,至今未曾再见,言考古者,诚不可不一审定其真伪也。此事见于《晋书》者:《武帝纪》云:咸宁五年,十月,汲郡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律历志》云:武帝大康元年,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亦得玉律。又云: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大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均。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均暗同。

《卫瓘传》:子恒,为《四体书势》曰:“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大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余万言。按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荀勖传》云及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

《束皙传》云:初大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纪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疑当作以晋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其中经传大异,则为夏年多殷;益干启位,启杀之;大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寿百岁也;幽王既亡,幽当作厉,此传写之误。有共伯和摄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

《易繇阴阳卦》二篇,与《周易》略同,繇辞则异。《卦下易经》一篇,似《说卦》而异。《公孙段》二篇,公孙段与邵陟论《易》。《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名》三篇,似《礼记》,又似《尔雅》《论语》。

《师春》一篇,书《左传》诸卜筮,师春似是造书者姓名也。《琐语》十一篇,诸国卜梦、妖怪、相书也。《梁丘藏》一篇,先叙魏之世数,次言丘藏金玉事。《缴书》二篇,论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历》二篇,邹子谈天类也。《穆天子传》五篇,言周穆王游行四海,见帝台西王母。图书一篇,画赞之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