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想,李清照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子?读一句诗词,她竟那样委婉,整日哀叹,曾想,她是一位婉约女子吧。

后来,了解了她,发现她是一位活泼可爱、快人快语、做事认真、满腔豪情的女子。

当然,她写过令人哀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写过相思成疾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还写过离愁别恨的“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因着这些词句,这位女子想不婉约也难了。她整日哀怨,思念丈夫,皱着眉,再按胸咳上几声,便是活脱脱的林妹妹了。可是,她并不是整日哀怨的人,她的心上人突然造访,她便匆匆跑开,还要偷偷看,“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后来,她出嫁了。赵明诚只能初一、十五回家,她买了花插在头发上,“徒要教郎比并看”。

再后来,家国要亡,她更是写下太多豪言壮语,只愿有人能救天下苍生。她明明坚强刚毅,一身丈夫气,如何就成了婉约女人了呢?

细细想来,还是她写哀怨的辞章太多了。她一生,只愿过远离世俗的隐士生活,可世事无常,赵明诚更爱仕途,她不能如愿,便多了几份哀叹。人在开心时,往往沉浸游戏中,顾不得写诗作词,可悲伤时却不一样。一个人时,才会胡思乱想。纵然我们不是诗人、词人,但一安静下来,心中多少会有些落寞,有些感慨。

导演贾樟柯说:“当你看见落日时,你觉得那一刻很美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诗意。”

诗意,人人有。只是,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诗人。诗人,只是将这说不出的感觉写了出来。所以,李清照身为一代词人,更愿意挖掘这朦胧的诗意。她踏雪觅诗,登楼望远,都是为了创作,找到朦胧的惆怅感。

她自幼读书,受父亲熏陶,一直心怀天下,有一颗赤子之心。自始至终,无论经历什么,她的那种单纯的心,一直都在,从未变过。她才华横溢,人们看得到,但她的做人,被她的才华忽视了。

我只想将做人更出色的李清照写出来。只不过,这世间对李清照的评价并不相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沈曾植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词采第一。”

郭沫若在《写在〈三个叛逆的女性〉的后面》中说:“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不过,对于李清照,众人评价最多的还是她的诗词。我们只能透过诗词,透过历史点点残缺的记载,来完成李清照这样的一生。只是,那残缺里,有一条线始终贯穿她的一生。这条线,是赤子之心,是她的纯真与良善,还有她的大义。

没有这些,她的一生,不过是一段又一段不相关的残缺故事。有了这些,这个人物才逐渐明朗清晰起来。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条线在牵扯着自己,是它在帮你做决定,是它在指导着你做事,是它让你学会了为人处世……

有一位写小说的朋友,某一天突然惊奇地跟我说:“我做了一个人物小传,我小说里的主人公很厉害,这让我突然想为自己做个人物小传。我写自己的时候,越写越伤心,因为我发现,我在这个世界上,做不了主角,甚至连配角都算不上。我不够有韧劲,不够正直,不够努力,甚至,都没有那么善良……”

而李清照之所以优秀,除了她的才学,她在人格上,足够成为世界的主角。她的一生,不是让我们用来了解和观赏的,而是用来学习的。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各种事,但我们应该学会校正自己的主线,让自己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努力,活得越来越像个主角。

就像李清照一生,要做桂花,要做梅花。

而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