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遇故知(1 / 1)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无须寻找读懂自己的人,也无须渴求遇到知音。李清照视赵明诚为知音,那不过是在书画古董的世界里。在生活和人生价值观上,她和赵明诚有很大的不同。李清照想过隐士般的生活,赵明诚渴望仕途平坦;李清照心怀大义,赵明诚只求自保……可是,他们又是知音,在安稳的青州岁月里,他们是如此相同,以至于让李清照怀念了一辈子。

李清照从金华回来不久,便听说朱敦儒要来临安了。据说,他被皇帝召对时,议论明畅,得到宋高宗的赏识,已被赐为进士,任为秘书省正字……

听到朱敦儒要来,李清照为之一振,因为她和他并非一般朋友,李、朱两姓原有通家之谊。朱敦儒的父亲朱勃颇有诗歌造诣,曾和苏轼有过唱和。李格非曾与朱勃同朝为官,对他也多有仰慕之意。后来李清照去了汴京,与朱敦儒便已相识,他志行高洁、博物洽闻,是非常有名望的东都名士。

李清照很是欣赏他的才华,他的《水龙吟》在朝中传诵,她读完也为之倾倒。听说这位老友要来,她又想起这首词来,不禁诵读再三: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念伊嵩归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老友来到临安,李清照设宴款待。那次三家聚会,共有十多人。除了朱敦儒一家,李清照还邀请了李迒一家作陪。这次重逢,自有一番他乡遇故知之感。此后,李清照在临安又多了一些朋友陪伴,与朱家走动较人频繁,他们都认为,只有彼此才是在才学上最强劲的对手。

又逢七夕,李清照一想到八月便要祭奠赵明诚,便又感伤起来。之前七夕,李清照思念赵明诚时,写过关于七夕的诗词。那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还有一次相逢的机会,如今,她与赵明诚天人永隔,又怎能不写词祭奠?她在那个七夕写下了《鹊桥仙》,词作基调凄苦,无限伤感。后来,这首词丢失,只留下朱敦儒读完词后的悲伤悲叹之情。他的《和李易安金鱼池莲》,便是情绪平稳后所作的:

白鸥欲下,金鱼不去,圆叶低开蕙帐。轻风冷露夜深时,独自个、凌波直上。

幽阑共晚,明珰难寄,尘世教谁将傍?会寻织女趁灵槎,泛旧路、银河万丈。

李清照身为嫠妇,有诸多不便,实在不该与朱敦儒时常接触交往,更不该与之唱和。可是在异地他乡,最难得的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志行高洁”,行得端,做得正,也不怕遭人诟病。这位故人带给李清照诸多安慰,也带给她诸多伤感。她常常想起,与赵明诚、朱敦儒三个人的友好时光。

有多少快乐,便有多少伤感。这些年,她早已习惯孤身一人,有了朋友来访,便又要品尝朋友离去后的失落与寂寞。更令她难过的是,朋友也来临安,更是说明国破家亡,她已年迈,怕是不能亲眼见到大宋恢复江山了。万千愁肠结于一起,她提笔写下了《添字丑奴儿》一词: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词中写的是一位流离他乡的嫠妇。住宅庭院或许是来到这里后购置的,也或许是租赁而来的。总之,这庭院中,窗前有一棵高大的芭蕉树。她不知道是谁栽下的,只见芭蕉身高叶大,遮盖了这座庭院。

炎夏酷暑,这树如同扇子,使人感到凉爽舒适。它的叶子竟那样大,那样舒展,蕉心拳曲,也美得别有一番滋味。叶叶心心,给人愉悦,给人舒适。

夏日里,这树让人感觉清凉舒适,可到了夜晚,尤其是雨夜,这树便令人烦忧。雨打芭蕉叶,一叶叶,一声声,滴滴诉忧愁。睡不着的夜晚,她想起一件件伤心事来,更忧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北人”即指李清照。她南渡后,便自称北人。她身在南方,忧愁着北方的国土,被折磨得心神俱惫,不成样子。她越是老,越思乡心切,彻夜难眠。正巧雨打芭蕉,扰得她心烦意乱,更是难过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至死才停止吐丝,男女间的真挚情爱至死不渝。而她,对回到故乡的渴望从未断过。她的思念,没有尽头,即使死去,也不甘心尸骨埋于他乡。对于国家命运的无奈,她只能忧愁,不能出一点力。

从金华回到临安,李清照还办了一件大事,轰动了朝野。她不仅献上了《哲宗实录》,还将《金石录》三十卷再加厘定,一并捐献给了朝廷。朝中士大夫皆知李清照是“词女”,也听闻《金石录》是由赵明诚和李清照共同完成,只是他们读完,没想到李清照才学竟如此之好,尤其李清照所撰写的《金石录·后序》,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一时间,她成了更为知名的“词人”,此前所作的作品在士大夫间争相传阅,有人甚至用陆机《文赋》中的“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或含毫而邈然”来形容她的才学和挥笔成文的天赋。李清照的才学无论怎样称赞都不为过,但这也为李清照带来了无奈的事。周密在《浩然斋雅谈》上写道:

李易安,绍兴癸亥在行都,有亲联为内命妇者,因端午进帖子。《皇帝阁》曰:“日月尧天大,璇玑舜历长。侧闻行殿帐,多集上书囊。”《皇后阁》曰:“意贴初宜夏,金驹已过蚕。至尊千万寿,行见百斯男。”《夫人阁》曰:“三宫催解粽,妆罢未天明。便面天题字,歌头御赐名。”时秦楚材在翰苑,恶之,止赐金帛而罢。

李清照有一个恶亲,便是秦桧。她和秦桧夫妇是表亲,年龄亦相差无几。他们之前一同在汴京生活,后来又共同南渡到临安,李清照万众瞩目时,她因没有为秦桧的兄长秦梓代笔而得罪了这位亲戚,所以李清照献上《金石录》只得到了微薄的赏赐。

李清照的亲戚多数门第显赫,但她并不攀龙附凤,政治立场也不敢与亲戚苟同。她与不相和的人保持着距离,过着独身一人的生活。有些人不是天生孤独,是他们选择了孤独。在这尘世间,他们太过清丽,活得像一丛清水芙蓉,出淤泥而不染。他们无法融入世俗欲望,只想活得精神明亮高洁。如他,这位叫朱敦儒的知己,他因主战,被主和派言官弹劾,诬陷他与李光相交通,遂被罢辍,退居到嘉禾。在秦桧死前,他曾被召为鸿胪少卿,后退而致仕,卒于嘉禾。

人人佩服忠肝义胆之士,却无人愿做忠肝义胆之人;人人想与清廉高洁者交友,却无人愿意自身洁净……赵明诚曾经犯过错,在品性上游走于清廉高洁与自保之间,但他至少有一颗愿做不慕名利之人的心。

有此心,已实属难得。也因此,他让她爱了一辈子,怀念了大半生。